杜甫離開長安,又有機會接近下層的百姓,了解到民間的疾苦。征兵、征糧,連年不斷的戰爭,再加上官吏們橫征暴斂,強征士兵,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人民流離失所,引起了他深切的同情,他創作了“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許多著名的詩篇。
杜甫對現實生活越來越失望,他毅然辭掉了官職,來到成都,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開辟荒地,建起一座草堂。在這風景優美的草堂邊,他種田栽花,養雞養鴨,生活雖然過得清貧,但是能和左鄰右舍的農民交朋友,心情很舒暢。
這一年的8月,秋風怒號,草堂頂上擋雨的茅草被卷走了。風剛停,又下起了瓢潑大雨,屋裏漏得很厲害。在這難眠的長夜,杜甫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想到社會上廣大的和他一樣受風雪侵蝕的貧民,慷慨激昂地表示,為了天下的“寒士”能夠有房子住,免於饑寒,他自己即使凍死了也覺得滿足,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後來,杜甫的好朋友——成都節度使嚴武病死了,他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隻好帶著妻兒老小到處流浪。他經過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走出四川。這時候,北方到處在打仗,江南的親朋好友又沒有消息,他隻好以船為家,在湘江上漂泊,吃野菜,穿著破舊的衣服。盡管身患重病,他仍然沒有忘記祖國的災難,關心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公元770年冬天,59歲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了幾千首詩,用詩描繪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變化,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的生活,杜甫的詩,既凝練概括又生動準確,既通俗又深刻。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稱為“詩史”,後世尊他為“詩聖”。
韓愈
韓愈,生於768年,卒於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又常常以昌黎(今遼寧省義縣一帶)的韓氏大姓自稱,所以人們尊稱他為韓昌黎。他幼年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靠嫂嫂將他撫養長大。他7歲讀書,13歲就能寫詩,能很熟練地寫作文章。
他從小勤奮自學,讀了很多的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還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他主張寫文章要有創造性,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去掉陳詞濫調。
他大力提倡用西漢以前的文體寫文章,反對當時流行的文體。西漢距離當時已經八百年了,所以人們把西漢時候的文體稱為古文,把當時的文體稱為近體文。韓愈提倡古文,形成了一個文學上規模壯闊的運動,後人稱它為古文運動。
唐朝時候,一切應用的文字,從皇帝的詔書、敕令,到人們來往的書信,都是用近體文寫的,也叫做“四六文”。什麼是四六文呢?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大多數句子是用四個字和六個字相間隔(也有四個字和七個字相間隔)組成,排成一對一對的,所以又叫對偶文。這些句子還要講求對仗(如天對地,山花對海樹,大陸對長空)和音韻,就是上句末尾那個字是平聲(相當於漢語拚音的第一、二聲),下句末尾的字一定是用仄聲(相當於漢語拚音的第三、四聲),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寫的《滕王閣序》,用的就是四六文體。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就是這篇文章中的幾對句子。這種文體形式整齊,辭藻華麗,念起來順口,好讀好背,可就是過於束縛作者的思想,常常要以內容去適應形式。有的人為了追求形式,反複推敲語句,反而不注意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了。從南北朝的北魏到隋朝,一直有人反對四六文,提倡古文,到唐代,提倡的人更多了,後來韓愈極力提倡古文,使古體文在應用文字中占了優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他用新散文體先後寫出了300多篇政論、傳記、書信、序言和墓誌。這些文章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從形式到內容都洋溢著革新精神。他的散文風格奇特,結構嚴整而宏偉,文字精煉,語言生動。韓愈關於古文運動的理論,對後世發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散文大師,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
韓愈為人品行端正,對人一貫講真話,勇於說出自己的見解。他雖然25歲就考中進士,開始做官,但由於得罪了權貴,因此幾次遭到貶謫。
鳳翔法門寺裏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藏了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手指骨頭。這塔30年打開一次,向人們展示佛骨,據說這一年的莊稼就會獲得豐收,百姓就能過上安泰的日子。
元和14年(819年),又是展示佛骨的年頭了,迷信佛教的唐憲宗,派人到鳳翔去把佛骨迎接進皇宮,供奉了3天,然後送到長安的各個寺廟輪流供奉。於是,從王侯公卿一直到平民百姓,都爭先恐後地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麵,有的人弄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在頭和胳膊上燒燙了許多傷疤印記,有的人停下活計不幹了,鬧得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