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他惶惑不安時,隻見從官車上走下一位衣著華貴的官員,這位官員原來竟是聲名赫然的韓愈。但賈島此時尚不認識韓愈其人,隻知韓愈其名。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當韓愈見一騎著匹瘦驢、衣衫襤褸的窮和尚被帶到自己麵前時,開初也因為這個和尚的無禮而不禁有些生氣。但聽完賈島說明原委之後,也就消了氣,並且饒有興趣地跟著吟誦起來:“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還不自主地做著“推”、“敲”的手勢。好半晌,才說出了3個字:
“敲字佳。”
“對!敲字佳。”賈島也深有同感地說。
就這樣,韓愈和賈島二人都忘卻了剛才的不愉快。由“推敲”而結識了,這以後賈島就成了韓愈府中的座上賓,韓愈見賈島詩文出眾,就勸賈島還俗不要再當和尚了,賈島聽了韓愈的建議,就還俗和韓愈一起到了長安,拜韓愈為老師,跟他學習寫詩作文。因為賈島很窮困,韓愈就經常資助賈島衣食,賈島學習特別刻苦,特別是遣詞用字,更是精益求精。
賈島曾說自己作的《送無可上人》中的兩句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其苦思錘煉功夫之深。他的一首《劍客》更是其苦吟精品、令人叫絕的傳世佳作。詩雲: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十年磨一劍”,也可說是他自己苦吟功夫的寫照;“誰有不平事”,則又正好寄寓了他內心世界的委屈與“不平”。
賈島布衣出身而卓有才華,卻又是一生懷才不遇,的確是太不公平了。30歲到長安,又在長安過了整整30年的“布衣”生活。直到唐文宗開成年間,年逾60歲的他才被授予長江縣主簿這個九品小官。後來才稍稍遷升了一點,任普州司倉參軍,直到他去世。
賈島的苦吟,尤其是那種推陳而出新的本領是廣為後世所佩服的,現代著名學者和詩人聞一多在其所著《唐詩雜論》中,給予賈島很高的評價。
白居易
白居易,生於772年,卒於846年,是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貧困,頗曆艱辛。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他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年間任杭州刺史,寶曆初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早期所作諷喻詩,如《秦中吟》、《新樂府》中的不少篇章,較尖銳地揭發了時政弊端和社會矛盾,於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貶謫後,意誌逐漸消沉,晚年尤甚,詩文多怡情悅性、流連光景之作。其詩語言通俗,除諷喻詩外,長篇敘事詩有《長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出生時,他母親年僅18歲。由於父親在外為官,教育白居易的責任落到了母親陳氏身上。陳氏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是個頗有幾分才氣的小家碧玉。她總是親自教白居易識字斷文,吟詩辨韻,給了他良好的啟蒙教育。
白居易天資聰穎,常人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的。六七個月時,雖沒學會說話,但能將“之”、“無”兩個字分辨出來。不管誰問,他能將小手指準確地點在所問的“之”或“無”上麵,而且屢問屢指都不出錯。人們驚歎他是“奇童”,傳誦很廣,便引出了“幼識之無”這句成語。
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白居易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辨音律聲韻了。白居易十一二歲的時候,為了躲避藩鎮割據的戰亂,逃難到越中(今浙江省境內),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從小刻苦學習,整天讀書、練字、做詩、寫文章,以至讀得口舌都生了瘡,寫得手腕和胳膊肘上都長了老繭。因為學習刻苦勤奮,加上他的天賦,使他成為傑出的詩人。他十幾歲就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
白居易在他16歲那年去長安參加考試。在考試之前,他先把自己的作品送給當時的大詩人顧況看。當顧況看到詩卷上署名“居易”二字,便開玩笑地說:“長安米貴,在這裏‘居’可不‘易’呀!”當他漫不經心地打開詩稿一看,嘲笑的麵容立刻凝重起來,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時,大為驚奇,反複吟詠不已: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顧況讀完此詩後,迎上前對白居易說:“我以為年輕人中沒有人才,想不到今天碰到你,我才知道什麼叫‘自古英雄出少年’,你有這樣的才能,在長安‘居’下去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