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寫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去潯陽江頭送別一客人,忽然聽到鄰船上一陣動人心弦的琵琶聲,詢問之後,才知是長安的一個名妓,漂泊在江湖之上。女子一席傾訴和淒切的琵琶聲,引起詩人的共鳴。這首詩運用語言的成就是驚人的。如在描寫音樂中,用了一連串的新穎精妙的比喻,把音樂旋律形象化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聲音錯落有致,瞬息萬變,抑揚頓挫,寫得出神入化,充分表現了白居易高超的藝術才能。

此外,描寫大自然景物的,也有不少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如《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還有一些民歌體小詞,如《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晚年退休後,隱居洛陽履道裏,與香山的高僧如滿談經論法,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會昌6年八月,白居易久病不愈,與世長辭。

柳宗元

柳宗元,生於773年,卒於819年,是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禦史裏行。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哲學上,有《天說》、《天對》等重要論著。

柳宗元從小聰明勤奮,讀了很多書,21歲考取了進士,被吏部分發擔任秘書省的校書郎,管理國家的經籍圖書。過了兩年又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榜,被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主要職責是掌管編輯出版經籍和搜集已經散佚的圖書。他任校書郎和正字,有機會博覽群書,大大開闊了眼界。

柳宗元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發生了太學生因陸贄、陽城等被迫害而請願的學潮;第二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發動叛亂。柳宗元支持太學生的請願行動,並寫信鼓勵他們。對吳誠叛亂,柳宗元感到無比憤慨,並寫了《辯侵伐論》,要求征募天下義士,征討淮西,表明他要求維護統一的願望。

柳宗元和王叔文、韋執誼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叔文當時為東宮皇太子李誦侍讀,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革新思想。貞元21年(805年)正月,李誦即帝位(順宗)以後,就力圖擺脫對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依附,重用王叔文、王菼等人。柳宗元當時由於政見和他們一致,也被重用。由於順宗即位前得了中風症,體弱多病,不能親理朝政,國家大事實際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掌管。他們執政後,便積極推行革新主張,采取了一係列革新活動,曆史上稱為“永貞革新”。他們懲治作惡多端的貪官汙吏,免去“正稅”以外的苛捐雜稅,廢止掠奪百姓的“宮市”製度,放宮女900餘人還家,裁減閑雜人員,重賞功臣,計劃奪取宦官兵權和削弱藩鎮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等。這些做法,目的主要是維護唐王朝的封建統治,但由於打擊了當時宦官和藩鎮割據,受到了他們的報複。

這場改革的來勢雖然很大,但最終由於宦官、藩鎮等頑固勢力裏應外合,拚命反撲,改革失敗了。保守勢力逼迫久病的皇帝順宗讓位給兒子李純(唐憲宗)。憲宗貶王叔文為渝州(今四川巴縣)司戶,柳宗元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行至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被貶為司馬的,還有王叔文集團的其他人,共8人,所以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