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從永貞元年(805年)到永州整整住了10年之後,到元和10年(815年)正月,忽然接到詔書,命他立刻回京。原指望貶謫生活從此結束,重新得到起用。誰知3月又被改貶為柳州刺史。6月到達柳州。

柳宗元被派往柳州的時候,參加永貞革新的其他人,也都同時被派到很遠的地方去任職。著名詩人劉禹錫將被派往播州(現在貴州省遵義市一帶),它離長安的距離,雖說比柳州要近,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是比柳州更為荒涼的地區。劉禹錫的老母還健在,柳宗元怕他們一家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他說:“播州荒癘,不適合北方人居住,而夢得(劉禹錫的字)的母親已經年老,千萬不能帶著老人同去呀!”他想:讓劉禹錫去柳州,他自己去播州。他正準備寫表向朝廷申請,恰巧禦史中丞裴度也向唐憲宗奏明了劉禹錫的困難,唐憲宗才同意劉禹錫不去播州,改為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刺史。這件事情反映出柳宗元樂於助人的高貴品質。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和柳州的時候,南方的許多讀書人仰慕他的名聲和學問,紛紛跑來向他拜師求學。柳宗元對那些好學上進的青年人,總是熱情教誨,悉心指導,還經常和他們商討文章和國事。

柳宗元在擔任柳州刺史期間,政績頗豐,他幫助許多窮苦百姓贖回了賣身為奴婢的子女,並且禁止了這種惡劣的風俗,還針對柳州百姓迷信落後的風俗習慣,嚴令禁止江湖巫醫和算卦先生到處騙人,最重要的是解決了柳州吃水、用水的困難。

柳宗元在貶謫生活中,有機會接觸社會的下層,了解民間的疾苦。因此他對當時殘害人民的苛政,對社會的黑暗現象,寫了不少文章加以揭露。

著名的《捕蛇者說》就是這類文章的代表。文中說永州地方產一種毒蛇,人被它咬了就必死無疑,但是把它晾幹製成藥,可以醫治許多頑症。皇宮裏的禦醫(專給皇帝治病的醫生)以皇帝的命令宣布說:捕捉這種毒蛇上交的人,就可以免除賦稅。於是,永州人都不顧性命爭著捕捉這種毒蛇。有個姓蔣的農民,祖孫三代靠捕捉毒蛇而不交納賦稅。可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因為捕蛇而死,他自己幹了12年,好幾次也差點兒被蛇咬死。問他為什麼還要幹這種危險的事情,他說,那些不捕蛇的鄉親,因為交不起賦稅,被逼死的更多。他捕蛇每年隻冒兩次性命危險,那些鄉親們卻天天遭到死亡的威脅。因此,他寧願捕捉毒蛇,這樣還活得長些。柳宗元感歎說:孔子講,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凶猛,哪知道賦斂的為害比毒蛇還要厲害啊!

在一篇叫《童區寄傳》的文章中,柳宗元讚揚了一位勇敢機智的少年。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地方有個11歲的孩子,名叫區寄。有一天,區寄在山裏放牛,兩個人販子抓住區寄,綁了他的雙手,準備帶到集市上去賣掉。區寄裝作很害怕,大哭起來,用這辦法來麻痹這兩個家夥。到了晚上睡覺,這兩個家夥把區寄扔在一邊,坐在地上喝酒。一個強盜喝得酩酊大醉,把刀插在地上,睡著了。沒喝醉的那個強盜,獨自一人跑到集市上去找買主去了。區寄把綁著手的繩子對著插在地上的刀口來回磨,一會兒就把繩子磨斷了。他拿起刀,把睡著的那個人販子捅死了。不巧,到集市上去的那個人販子回來了。那強盜看同夥被殺了,舉起刀就要殺區寄。區寄急中生智,連忙說:“要我做你們兩人的奴仆,還不如做你一人的奴仆哩。”這家夥心想,與其殺了這小孩,不如賣了他劃得來;與其兩人共同賣,賣的錢兩人分,不如一人賣,賣的錢我一個人獨得。於是,他就把同夥的屍體拖到草叢中藏起來,然後把區寄捆結實,送到賣主家灶房關起來。半夜,區寄把身子慢慢地轉到火爐旁邊,把身上的繩子湊到火上去燒。繩子燒斷了,可他的手也燒傷了。他忍著痛,拿起刀來,找到另一個人販子,並砍死了他。買主和鄰居驚醒起來,圍著區寄。區寄不慌不忙地對大夥說:“我叫區寄,兩個賊人要把我賣掉,是我殺死了他們。我願到官府去說理。”刺史聽說了這件事後,很讚賞他的勇氣,要留他在衙門當小吏,區寄不肯,刺史就派人送他回去了,這件事在區寄的家鄉傳開了。別的人販子聽了都害怕,再不敢從區寄的門前經過了。

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寓言、傳記、書信和墓誌銘等。他的遊記寫得特別好,最有名的是《永州八記》。他不僅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寫了清奇秀麗的自然景色,而且把自己的遭遇和悲憤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成為曆代山水散文的傑作。他一生寫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為古文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一些論文宣傳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我國文學和哲學發展史上,柳宗元和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商隱

李商隱,生於約813年,卒於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遭排擠而潦倒終身。其詩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時政弊端多有所反映,《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膾炙人口,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他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