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任職地方多辦實事
王安石,生於1021年,卒於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臨川)人。
父親王益,做過幾任州縣官吏,奔波於南北各地,官至都官員外郎。景佑4年(1037年),王安右隨父親到江寧。兩年後王安石19歲時父親去世了,從此王安石就在江寧定居下來,江寧成為他的第二故鄉。由於父親的去世,家境逐漸拮據起來,他和母親過著很貧寒的生活。
王安石在少年時代就喜好讀書,且記憶力很強,書一經他過目便終身不忘。他做文章落筆如飛,初看似乎漫不經心,寫完後,讀過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精彩絕妙。他精讀了大量儒家經典,也閱覽了諸子百家,還涉獵《素問》、《本草》等醫學書,並且看過一些小說,真是博覽群書。尤其可貴的是,王安石求學並不光停留在書本上,還向富有經驗的農夫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不是一味地死讀書,而是在求知中勤於思考,孜孜不倦地“推理以求”。這種探求精神使他常能用批判的眼光判斷各種問題,因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慶曆2年(1042年)春,22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上等,從此步入仕途,最初被任命為簽書淮南節度判,給揚州地方長官韓琦當幕僚。任職3年後,按宋製可以準許呈獻文章請求投考館閣的職位,這一般士大夫求得更高官職的途徑,但王安石不走這條路,他願繼續在地方任職,於是在慶曆7年(1047年)出任鄞縣知縣。
血氣方剛的王安石,一心一意想為當地老百姓做些好事。他看到鄞縣地區,有豐富的水資源,但由於水利連年失修,不能充分利用,使水白白流入大海,倘若遇到不雨之年,便出現嚴重旱情,這真是最大的浪費與最大的災患。所以,王安石在到鄞縣的第一年,便決定利用冬閑季節,動員百姓大興水利。他親自奔波在工地上督促檢查,由於這件事深得民心,百姓都願意效力。在兩三年裏建造堤堰,修整陂塘,為當地水利建設作出不少成績。
在鄞縣,王安石還看到另一種使他揪心的情況:在青黃不接之際,貧苦農民用糧十分困難,常常忍受高利貸者的盤剝。王安石決定以輕微利息把糧貸給貧苦農民,約定秋收後歸還新糧,以保障他們生活,同時也讓他們免受高利貸的盤剝。
此外,王安石還在鄞縣興辦學校、整頓戶籍管理,不斷地進行改革試驗。鄞縣的所作所為,為他以後的變法運動積累了初步經驗。
王安石在鄞縣任職期滿,皇佑3年(1051年)曆任舒州通判、群牧司通判、群牧司判官。此時王安石不但在政治上嶄露頭角,而且以學問和文章知名於世,歐陽修推舉他在朝廷任職,但他仍要求去當地方官。嘉佑2年(1057年)被派到常州任知州。
嘉佑3年(1058年)春,王安石調任江南東路提典弄獄,到任後,王安石發現現行的榷茶法存在著嚴重弊端:官賣的茶葉,質劣且貴。因而他上疏仁宗,請求罷榷茶法,改為商人運銷、官府抽稅的辦法,這樣可使民間得到好茶和賤茶。此法經實施,收效非常好。
同年10月,仁宗召王安石進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無法再推辭,隻得去上任。
慷慨奮行銳意革新
經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生活,使王安石對社會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約在嘉佑4年(1059年)夏,他寫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表達了自己慷慨奮行、矯正世風、改變世俗的誌向。
《言事書》對北宋王朝以來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局麵及形成的原因有精辟的分析,主張在“法先王之意”的口號下,進行變法革新,而“法先王之意”,並非是提倡複古,而是為了減少變革的阻力,使變革不至於被破壞。
對於人才的高度重視,也是王安石在《言事書》中特別強調的。王安石認為宋王朝吏製敗壞,做官的人中沒有多少有作為的人才,而缺少才能、貪婪卑鄙的人卻多如牛毛。他提出培養和造就人才,須從“教之、養之、任之”3個方麵下手,而且要“有其道”。在《言事書》中,吏治與人才的問題,占了很大的篇幅。
理財的問題在王安石的《言事書》中也提到,雖然篇幅不多,但其立場是很鮮明的: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然而,王安石這篇重要的萬言上書,並沒有得到仁宗的重視。王安石改革的想法並沒能得到實施,但《言事書》無疑是王安石日後變法的思想綱領的集中體現,也是他的理論基礎。
嘉佑6年(1061年),王安石被任命為知製誥,兩年後仁宗去世,趙曙即位,是為英宗。此時王安石也因母親去世,回到江寧守喪。
英宗即位後,庸庸無為,在位4年就因病去世。治平4年(1067年)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4月,王安石受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宋神宗與仁宗和英宗不同,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年輕君主,即位後,有一股改革弊政的強烈願望,他想效法唐太宗,使宋朝也成為太平盛世,他也想尋求一個像魏征那樣的宰相,輔佐他成功立業,因此,登基以後他不斷向大臣征詢改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