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非常喜歡遊山玩水。有一次,他聽說長江邊的赤壁景色十分宜人,每年都有好多人去那裏遊玩,又是三國時期曹操與諸葛亮、周瑜展開大戰的地方。他就邀請了幾個朋友,在一個月色迷人的晚上,乘一隻小船到赤壁去遊覽。在那裏,他看到懸崖絕壁,水聲滔天,不禁觸景生情,寫了一篇《赤壁賦》。從赤壁回來後,蘇軾仍久久不能忘懷赤壁的美景,又即興寫了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但是,蘇軾在地理上犯了錯誤。他去的赤壁在黃州,而當年周瑜火燒曹軍,大敗曹操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遊,黃州則在武漢下遊。不過黃州也因此而得名,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位大文學家而稱這裏為“東坡赤壁”。

蘇軾雖然在文學方麵成就巨大,但在官場上卻十分失意。20歲那年,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弟弟蘇轍到京城趕考。主考官是歐陽修,正在從考生中物色有才華的人,第一場考完,他閱到一篇文章,高興地拍起手來。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不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歐陽修想能寫出這樣精彩的文章的人一定不簡單,他猜測這個人可能是京城裏很有名氣的文人,但他又不能肯定。直到發榜的那天,歐陽修才知道,那個寫精彩文章的人是剛剛到京城的年輕人蘇軾。

那時有一個慣例,每年考取進士的人都要去拜見主考人,蘇軾也照例去拜見了歐陽修。歐陽修跟他談了一陣子,覺得他氣度不凡,談吐大方,文采出眾,打心眼裏喜歡這位年輕人。蘇軾走後,歐陽修對他的朋友說:“這樣的人才真是難以遇到,我真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呢?”

蘇軾雖然考中了進士,由於受到誣告,被貶了好幾次,最遠的一次被貶到今天的海南。在被貶到湖州的時候,蘇軾看到地方豪強惡霸作惡多端,就寫了一些詩諷刺這些人。沒想到這些詩傳到京城,被幾個反對蘇軾的官員利用,誣告他誹謗朝廷,皇帝一怒之下撤了蘇軾的職,把他關進大牢,想把他處死。後來宋神宗繼位,才把蘇軾放了出來。

蘇軾一生在詩、詞、文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寫的《赤壁賦》、《水調歌頭》、《念奴嬌》、《答謝民師書》等都流傳很廣,為後人傳頌。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共同被列入中國文學“唐宋八大家”。

李清照

李清照,生於1084年,卒於約1151年,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出身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作家,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亦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少就有詩名,18歲時和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婚姻美滿,夫婦詩酒唱和、並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靖康變起,他倆避兵江南,倉皇中喪失了大部分珍藏的金石書畫,趙明誠又在赴湖州太守任時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此後,李清照隻身漂泊於杭、越、台州和金華等地,在淒涼孤苦中度過了她的後半生。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散文、詩歌都有成就,尤擅填詞。她南奔後所寫的《金石錄後序》,是一篇出色的自傳體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婚後34年間的憂患得失,將敘事和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筆墨疏秀,情文並茂,為我們了解和進一步研究女詞人的生平事跡,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她的詩流傳不多,大都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多憂國傷時之作,如《送胡鬆年使金》、《和張文港讀中興頌碑》等。還有斷句“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都憤怒地譴責了南宋王朝苟安半壁江山的可恥行徑,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其遒勁豪放的詩風和她的詞風截然不同。

李清照早年寫的《詞論》,是宋代最早的係統評述詞人創作的論文,對北宋詞壇名家進行了大膽的批評。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獨特見解。反對“以詩為詞”,嚴格區分詩和詞的界限,強調音律,崇尚典雅,這是傳統婉約派的觀點。

李清照的詩、文、詞論雖有成就,但確定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則是她的詞。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李清照前期的詞,內容以抒寫少女、少婦的愛情相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為主,其代表作有《點絳唇·寂寞深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等,其中尤以《醉花蔭·九日》膾炙人口: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達了閨中的寂寞和離情,比喻新穎,形象鮮明、意境優美。後三句用黃花來比人的瘦,用瘦來表明長時間的痛苦相思,情不說破,而情愈深,刻畫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在藝術表現上有很大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