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施耐庵,生於約1296年,死於1370年,是元末明初小說作家,《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事跡,舊籍記載很少,且歧義甚多。明高儒《百川書誌》稱其為錢塘(今杭州)人;《興化縣續誌》載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稱其祖籍姑蘇(今江蘇蘇州),後遷居興化(今江蘇興化);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1949年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曾組織調查,也未獲確證。
相傳,他原是元朝至順進士,後因不滿官場腐敗,棄官歸鄉,從此自絕仕途,閉門著書。所作《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誌傳》、《三遂平妖傳》等,均屬與人合著。從諸多材料來看,《水滸傳》“非成於一時,作於一人之手”,自宋訖明,眾多通俗文學家均曾對此增潤修飾,其中,以施耐庵貢獻最大,影響最大。
羅貫中
羅貫中,生於約1330年,卒於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東平(今屬山東)人,也有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羅貫中撰有長篇小說《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傳》和雜劇劇本《風雲會》等。
羅貫中小的時候,父親經常給他講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什麼秦始皇統一天下,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講得最多的是三國裏的英雄關羽、趙雲、張飛、諸葛亮。這些人物從小就在羅貫中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大後,羅貫中離開家鄉,他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去增長知識和閱曆。無論他走到哪裏,都能聽到許多三國時期的故事,而且大家說的都不一樣,這使羅貫中非常糊塗。他找來一本陳壽寫的《三國誌》,耐心地讀起來,從中他了解到三國人物的實際情況。但民間有關三國的傳說卻是十分精彩。羅貫中經過了長時間的摸索,決定寫一部關於三國故事的書。
羅貫中拜訪了許多文學家和詩人,向他們請教有關三國的一些問題。他還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間傳說和故事,這些都為他以後寫《三國演義》打下了基礎。羅貫中還特別注意向老人們請教。老人們生活閱曆豐富,知道的傳說故事自然比其他人多,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從一位老人那裏聽來的。
經過3年的搜集整理,羅貫中已經擁有很多資料了。他決定開始寫《三國演義》,但他又開始發愁了,不知道用什麼方式寫。最後他采用一種前人沒有用過的“章回體”方式來進行寫作。《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開了章回體小說的先河。
曆經數十載,我國偉大的文學巨著《三國演義》終於完成了。羅貫中尊重曆史但又不完全拘泥於曆史,他大膽地進行取舍和編排史實,虛擬和誇張了情節與人物。《三國演義》描寫了自黃巾起義直到西晉統一將近一個世紀的曆史故事,集中描寫了魏、蜀、吳三國政權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上的矛盾與鬥爭。它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控訴了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動亂年代人民生活的災難與痛苦。
《三國演義》的結構、構思宏偉嚴密,情節曲折變化而又脈絡分明。它既以人物為中心,又描寫出戰爭雙方的戰術戰略,書中一些戰爭場麵,如“三英戰呂布”、“趙雲七進七出”、“赤壁大戰”、“火燒連營”等場麵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書中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狡猾奸詐的曹操、魯莽的張飛、重義氣的關羽、少年老成的周瑜等都栩栩如生,至今他們的形象還生動地留在人們心中。
羅貫中用他畢生的精力,給世人留下一部偉大的著作《三國演義》。他的名字將永遠隨著這部巨著流傳千古。
吳承恩
吳承恩,生於約1500年,死於1582年,是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
吳承恩的曾祖、祖父皆為學官,父親熱衷功名,屢試不爽,棄儒經商。吳承恩自幼酷愛野史稗言,博覽群書,名聞鄉裏。為人正直,性格“迂疏浪漫”,輕時傲世,頗有骨鯁之氣。受開明官僚葛木思想影響,不滿當時腐敗政治,主張任用賢能。屢挫於科場,對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種種弊端有著比較深的認識,對“欺偽之術日繁”、“奸詐之風日競”的社會現實產生強烈不滿,從此走上借神話鬼怪故事發憤懣之情,表達自己理想的道路。
吳承恩曾撰《禹鼎誌》一書(已佚),在序言中明言目的:借明鬼誌怪,“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作《二郎搜山圖》詩,“借鬼言誌”,希望出現一位像二郎神那樣掃蕩群魔的英雄來剪除人間的“五鬼”、“四凶”,創造一個永久“清寧”的世界。根據玄奘西天取經的曆史事實和民間傳說加工而成的《西遊記》是其代表作。
小說《西遊記》借神話故事反映社會現實,塑造了蔑視權威、敢於反抗、勇於戰鬥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集中表現了人民的反抗思想。另外,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形象也刻畫得鮮明生動。想象奇特,幽默風趣,成就巨大,影響深遠,是中國神魔誌怪小說最優秀的作品。
另有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生平詳見天啟《淮安府誌》,今人趙景深《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年譜》(載1936年北新書局版趙著《小說閑話》),劉修業《吳承恩年譜》(載劉著《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及蘇興《吳承恩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