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
王世貞,生於1526,卒於1590年,是明代詩人。字元美,號鳳州,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今屬江蘇)人。
王世貞是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正直,不附權貴。因楊繼盛彈劾權相嚴嵩而下獄死,他以棺斂之,觸怒嚴嵩。父王因忬因灤河失事亦被嚴嵩構陷致死。穆宗即位,他和弟為父訟冤,得昭雪複官。後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王世貞年少即有才華,後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徐中行繼承和鼓吹前七子複古理論,史稱“後七子”。先與李攀龍共主文壇,李攀龍死後又獨領文壇20年,才高望顯,影響甚大。
王世貞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不一味仿古,晚年更認識到擬古之誤。雖仍主“格調”說,但能把創作者的才思與詩歌格調聯係起來考察。所著《藝苑卮言》談詩論曲,頗有見解。較深刻地認識到戲曲應以情動人,對前人曲論或讚成或駁難都較精當。
前期詩作多有藻飾,擬古之習較重。後期詩風有變,寫下不少感傷時世的詩,取材廣泛,現實感較強。其樂府詩不刻意範古,很有氣勢,如《將軍行》。有的律詩寫得錯綜變化,氣象宏麗。亦能詞,但題材內容皆單調。有《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弇山堂別集》100卷。
李贄
李贄,生於1527年,卒於1602年,是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世稱李卓吾,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
李贄自幼不信仙、釋、道學。26歲中福建鄉試舉人。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職。從54歲開始辭官,到處雲遊。曾到湖北黃安、麻城等地著書講學。他以異端自命,著《焚書》揭露耿定向的偽道學,受到迫害,被趕出麻城。萬曆30年(1602年),被奏劾下獄,終於被迫自殺。
李贄一生雖屢遭迫害,但始終堅強不屈,思想具有極大的叛逆性和頑強的戰鬥性,對程朱理學和偽道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從根本上否定封建統治的等級製度,以及維護封建的特權思想和宿命論思想,這是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反映,具有重大影響。
文學上,李贄也有著與傳統文學思想不同的見解。他提倡文學創作的“童心說”,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即真實的思想感情。他強調文學創作的“自然”與“發憤”。他大膽地打破封建士大夫對文學的傳統偏見,大力推崇《西廂記》、《水滸傳》等通俗文學。而且以極大熱情評點了《水滸傳》、《三國誌通俗演義》、《琵琶記》等,實為中國最初的戲曲、小說評點家。
李贄在文學上的主張,集中代表了明中葉以後社會發展對文學的要求和文學發展本身的要求,成為明後期新的文學思潮和綱領,對當時的文學理論和創作,特別是對湯顯祖、馮夢龍等文學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贄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戰鬥性。如《答耿司寇》就是一篇著名的向偽道學宣戰的檄文。著作甚豐,但因當時的禁毀,現存不多,主要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李氏文集》等。
湯顯祖
湯顯祖,生於1550年,卒於1616年,是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清遠道人,明朝臨川(今屬江西)人。
湯顯祖早年受學於泰州學派羅汝芳,有文名。隆慶4年(1570年)舉人,因拒絕首輔張居正招攬,萬曆11年(1583年)始中進士。湯顯祖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詞祭司主事。萬曆19年因上《論輔臣科臣疏》,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萬曆21年任浙江遂昌知縣。萬曆26年棄官歸家,從此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內專心創作戲曲。佛學大師達觀和他交誼頗深,罷官後他曾與李贄相會,達觀和李贄對湯顯祖影響較大。他與袁宏道、屠隆、徐渭、沈懋學、梅鼎祚等人相友善。
湯顯祖重視思想內容,反對音律束縛,提倡神情合至,描繪理想境界,主張文章“不在步趨形似”。認為戲曲創作“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作有傳奇《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詩文和尺牘有《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等。1963年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
《邯鄲記》取材於唐人傳奇小說《枕中記》。寫呂洞賓以磁枕使盧生入夢,盧在夢中行賄中試,出將入相,享盡榮華,但因官場傾軋而遭貶,後又複官,封為國公,一門富貴,高壽而卒。夢醒之後,才知身臥邯鄲旅店中。盧生大悟,乃從呂洞賓學道成仙。作品對科舉製度和封建官場中的黑暗進行了諷刺和暴露,所塑造的盧生是一個反映當時大官僚醜惡生活的典型形象。《邯鄲記》成就僅次於《牡丹亭》,共30出,短小精悍,簡練純淨。昆劇《掃花》、《三醉》、《法場》等從此而來。
《南柯記》據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寫浮於棼夢入槐安國,與金枝公主成婚,任南柯太守,又拜為左丞相,後因驕奢淫逸,獲罪放逐。夢醒後看破塵世而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