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記》和《南柯記》也宣揚了出世思想,給作品帶來了虛幻色彩。

《紫釵記》根據舊作《紫蕭記》重寫,取材於唐傳奇小說《霍小玉傳》,寫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故事。湯顯祖將小說中封建婚姻製度及其犧牲者的矛盾,改為多情的霍小玉和盧太尉之間的對立,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湯顯祖把女主角霍小玉改成良家女子,描寫她的堅貞癡情,給人以深刻印象。

湯顯祖對當時和後世的戲曲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臨江派,對《長生殿》、《紅樓夢》都有深刻的影響。洪昇稱他的《長生殿》是一部“鬧熱《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湯顯祖的劇作曆久不衰。

沈王景

沈璟,生於1553年,卒於1610年,是明代戲曲作家、戲曲理論家,字伯英,號寧庵、詞隱,明朝吳江(今屬江蘇)人。

沈璟於萬曆2年中進士,曆任兵部、禮部、吏部主事、員外郎、行人司司正、光祿寺丞等官。萬曆17年彈劾罷官後,家居20年,致力於戲曲創作。

沈璟反對雕琢詞藻,崇尚語言本色,主張格律重於一切。曲學著作有《遵製正吳編》、《論詞六則》和《南九宮十三調曲譜》等。著有傳奇作品17種,合稱《屬玉堂傳奇》,現存7種,餘10種或存殘曲,或全佚。又改編《牡丹亭》為《同夢記》,改編《紫釵記》為《新釵記》,均不存。散曲輯有套數42套,小令16支。

現存《紅蕖記》、《埋劍記》、《雙魚記》3種是沈璟的前期創作。

《紅蕖記》是他的處女作,取材於唐人傳奇小說《鄭德璘傳》,寫鄭德璘、韋楚雲和崔希周、曾麗玉的愛情故事。

《埋劍記》據唐人傳奇小說《吳保安傳》改編,寫郭仲翔從軍出征雲南,被擒淪為奴隸,友人吳保安棄家贖救的故事。

《雙魚記》取材於宋王明清《摭青雜說》中單飛英和邢春娘的故事,並插入元雜劇《薦福碑》情節,而以劉皋為主角。

沈璟的前期創作,思想內容上缺乏新意,人物和情節不夠生動,不宜於舞台上演,多為案頭之作。《義俠記》、《桃符記》、《墜釵記》和《博笑記》4種是沈璟後期創作現存作品。

《義俠記》取材於小說《水滸傳》中武鬆故事,從景陽岡打虎開始,至上梁山受招安結束。《桃符記》據元雜劇《後庭花》改寫。《墜釵記》據《剪燈新話》中的《金鳳釵記》改寫,刻意模仿湯顯祖的《牡丹亭》。

《博笑記》由10個獨立的喜劇組成,每劇2~4出,都是當時的現代戲,取材於市井生活中的傳聞軼事,目的在於勸誡人們遵行封建道德,但對封建社會的種種虛偽、欺詐現象也有所嘲諷。作品均采用喜劇手法,搏人一笑,故名。

沈璟劇作思想傾向保守,在藝術形式上卻有所創新。沈璟是吳江派的領袖,在當時的戲曲界有較大的影響。

馮夢龍

馮夢龍,生於1574年,卒於1646年,是明末通俗文學家,字猶龍,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姑蘇詞奴等,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馮夢龍少有才氣,但懷才不遇,57歲才補了一名貢生。曾任江蘇丹徒縣訓導、福建壽寧知縣等職。清兵南下時,參與抗清活動。順治3年(1646年)死於故鄉。

文學上,他推崇李卓吾的文學主張,崇尚自然,提倡文學表現人性,打破了以封建傳統來衡量文學作品的標準,有一定進步意義。他自己正是在這種進步文學思想的指導下從事文學活動的。

馮夢龍一生致力於通俗文學的搜集、整理和寫作。曾刊印《掛枝兒》、《山歌》等民歌集;創作《雙雄記》等傳奇劇本;改編《平妖傳》、《新列國誌》等小說;評纂《古今談概》、《大平廣記鈔》等作品;還編輯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簡稱《三言》)三部短篇小說集。其中,以“三言”影響最大。《古今小說》是馮夢龍所編的“三言”中《喻世明言》的初刻本。

該書名本為馮夢龍為自己編撰的幾個通俗小說選集所擬定的一個總名,故初版題為《古今小說一刻》,後增補再版,改書名為《喻世明言》。內容多宋元舊作,也有明人擬作。題材來自現實生活或據曆史故事和前人小說改編而成,大多經過編輯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描寫愛情、婚姻主題的作品占突出地位。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生活,暴露社會黑暗,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有的反映城市中下層人民的生活,歌頌朋友間忠誠的友情,如《羊角哀會命全交》。另像《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等作品,反映了明代商業社會發達情況及中小商人的精神麵貌。亦有不少作品存有封建說教和因果報應的消極思想。是明代“話本”和“擬話本”的重要選集之一,亦是後人研究“話本”小說的重要參考資料。

《警世通言》屬“三言”第二輯,其作品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平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舍棄生覓偶》等作品。有些作品夾雜著某些落後思想成分,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