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李漁多次應鄉試,皆不第。清初順治5年(1648年),自蘭溪移家杭州,小說和戲曲作品大部分寫於此時。順治14年,又移家金陵,住20年左右,結交許多名士,如吳偉業、尤侗、王士禎、周亮工等人。家設戲班,親自編寫劇本,常往各地達官貴人門下演出。康熙16年(1677年),遷回杭州,3年後去世。
李漁作有傳奇《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長篇小說《國文錦》,短篇小說集《十二樓》和《無聲戲》。詩文集《一家言》,編輯《芥子園畫譜初集》等。
李漁的戲曲作品基本上全是表現才子佳人、婚姻愛情的喜劇、鬧劇,其中《風箏誤》、《比目魚》、《蜃中樓》等較有意義。
《風箏誤》寫書生韓世勳題詩於風箏上,風箏落在詹家,詹淑娟見詩心動,因而結合的故事。《比目魚》寫書生譚楚玉同戲曲女藝人劉藐姑相愛的故事。《蜃中樓》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兩個神話故事雜糅在一起,因劇有龍王命蜃噴氣成樓等情節,故名。
總的來看,李漁戲曲作品格調不高,趣味庸劣,這是由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趣決定的。但在藝術技巧方麵,李漁熟悉舞台演出,他的作品情節新穎熱鬧,戲劇性強,曲白通俗流暢,風格詼諧、輕鬆,在當時舞台傳演甚盛,流傳極廣。李調元《雨林曲話》記述:“世多演《風箏誤》。其《奈何天》,曾見蘇人演之”。他的作品許多地方戲劇種都有改編演出。有人甚至將他比作湯顯祖(李漁《贈許茗車》),日本有學者把他喻為“詩中之杜甫”。
蒲鬆齡
蒲鬆齡,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是清代傑出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蒲鬆齡青少年時期就很有名,深為施閏章、王士棻所推崇。但屢應省試皆落第,71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在寶應做幕客外,畢生為家鄉塾師。生活貧困,同情人民疾苦。蒲鬆齡工詩文,善作俚曲。曾用20多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又有《聊齋文集》、《詩集》和為農民編寫的通俗讀物等多種。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代表了我國文言小說的藝術高峰,對我國清初以來小說的創作影響很大。袁枚的《新齊諧》、沈起鳳的《諧鐸》等一批文言小說,都是仿效的作品。
蒲鬆齡由於天資聰明,他的青少年時期就以文知名於世。他在從父讀書的少年時期,就能對經史詩文過目成誦,一點即通。19歲時他參加了淄川縣、濟南府、山東學道的三級科考,結果連取三個第一,這一下子在山東引起了人們的注目。當時的主考官施閏章,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時有“南施北宋”(宋琬)之譽。施閏章“愛才如命”,因此,非常賞識蒲鬆齡,稱讚他的文章是“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由此可見,蒲鬆齡的文章多麼有文學功底。
連取三個第一,成了秀才,受到殊譽,這應該說是蒲鬆齡的才華鋒芒畢露的時候,也是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可是,命途乖舛,直到他72歲最後一次參加考試的時候,也沒有考中舉人。他曾經寫過一首詞感歎自己的遭遇,他覺得自己滿腹才學,就像春秋時期為獻玉而被砍去雙腳的卞和一樣,不能有施展的機會。而阻礙他的正是腐朽的科舉製度。他別無出路,隻好在淒涼的荒齋裏著書。
然而,也正是在這窮愁潦倒之中,他以畢生的生命和精力,完成了《聊齋誌異》這部不朽的傳世之作。也許這就是曆史賦予我國古代文學家和狀元、舉人的不同使命。
蒲鬆齡因屢試不第,深知青雲無路,又加上家庭裏妯娌不和,因此分家,自謀生路。他的謀生之術,就是教書。這其間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做幕賓,一是30年任教於畢家。
蒲鬆齡父親去世了,他和兄弟們分家了,為了維持生計,他教了一段時間的書。後來應同鄉好友寶應知縣孫蕙的邀請,去做了一年幕客,為其代寫書劄、公文、告詞等。這是蒲鬆齡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遠遊。寶應地處淮河流域,他得以遊曆了許多地方,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閱曆,而且還使他得以親自目睹了官場中的黑暗,對腐敗吏治和豪門生活都有了切身的體驗。
在寶應期間,蒲鬆齡還寄情於江淮山水景色,寫了一些優美清新、頗具神韻的詩篇。
但是,在外謀身也非長久之計。在寶應呆了一年,他就辭幕回鄉。從此,為家計所迫,蒲鬆齡開始在西鋪畢際有家30年的坐館生涯。畢際有是順治3年(1645年)拔貢入監,後升至江南通州知州。康熙2年(1663),因解漕糧積年掛欠而被罷官,歸田後過著退隱清閑的生活。畢際有在西鋪有一宅園,名石隱園,園中花木繁盛,景色優美。蒲鬆齡到了盛夏便移居此園。他所教的學生是畢際有的八個孫子,教他們讀《四書》、《五經》和製藝文。在這裏他過著比較安定的讀書、教書和寫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