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也塑造了一批正麵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與主張。第一回題目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括全文”。顯然,這裏寄托了作者著書立說的用意,作者所肯定的和歌頌的是王冕和55回尾聲同王冕呼應的四大奇人那樣的人物。這些人出身市民,有點文化知識,不慕名利,痛恨權勢,不與上流同流合汙,保持恬淡高潔的品格,甘願過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尤其是王冕,作者側重寫了他以放牛、賣畫為生,安於貧賤的品德。他以春秋戰國時段幹木、泄柳為模範,堅決拒絕官府的邀請,逃避皇帝的征聘。同時,他很有學問,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還有“以仁義服人”的儒家的政治見解。王冕的這些特點,大體上包括了吳敬梓理想的主要方麵。

吳敬梓塑造的一些正麵人物形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尊重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不願為功名富貴而屈辱自己,如莊紹光、遲衡山代表了一種理想化的封建思想,他們鼓吹“著書立說”、“禮樂兵農”,是地道的儒家正統思想的化身。又如杜少卿,原是一個豪門公子,極重孝道、輕視科舉、輕財重義、不願受封建禮法的約束。巡撫推薦他進京見皇帝,他卻裝病不去。後來窮得“賣文為活”,但“布衣疏食,心裏淡然”,滿足於朋友山水之樂。作者曾借另一個人的口稱讚杜少卿“品行文章當今第一人”。這些人,如果按封建正統思想看,已經有一些離經叛道了。另外,寫王冕賣畫為生、杜少卿賣文為生,還有鮑文卿賣藝為生,突出表現了吳敬梓認為自己養活自己是高尚和可貴的思想,用以反對那些依靠出賣靈魂來換取地位、權力和財富的“儒林”人物。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諷刺小說,自從有了《儒林外林》,中國小說“乃有足稱諷刺之書”,而又完整全麵表現了中國美學傳統。除了巧妙地用諷刺文學手法揭示社會變形世界的虛偽性和嚴重危機,針對不同人物作不同方式諷刺,以及人物形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外,其結構也獨具特點。全書雖然沒有整體布局,但書中常以一回或數回,自成一環,環環相扣,情節互相轉移,人物各有起落。有時這一回裏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地位了。這樣的結構,具有短篇與長篇的特長,成為一種獨創的文學形式。

《儒林外史》的問世,開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之先河,是清代最優秀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雪芹

曹雪芹,生年不詳,卒於1763年(有說1764年),是清代偉大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滿洲正白旗包衣曹寅之孫。曹雪芹家庭世代任江寧織造,家勢顯貴。其父以事獲罪,產業抄沒,家遂衰落。曹性傲岸,不諧於俗。中年居北京西郊,生活困苦,以賣畫和依靠朋友接濟度日。曾以10年時間寫作小說《石頭記》(即《紅樓夢》),成為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曹雪芹的祖先是東北遼陽地區的漢族人。他家在明朝末年成了清朝皇帝的包衣(家奴),隸屬於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軍進關,他家祖先也跟打了進來,而且立下軍功,從包衣一躍而成為功臣,當了官,也發了財。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小時候的保姆,這樣,他家和皇室的關係更近了一層。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對曹家特別信任,讓他家世襲江寧織造(駐在南京)官爵,還兼管兩淮鹽政。

江寧織造屬內務府,專管供應皇宮裏的衣服,是個隻有皇帝的親信才能擔任的“肥缺”,又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耳目。曹家擔任這個官職,負有暗中監視江浙地區地方官和漢族知識分子動靜的使命。有事他們可以直接寫信密報皇帝,皇帝也常寫信給他們,無論什麼大小事,像春秋糧價,水澇災害……都讓他們寫信報告。康熙皇帝甚至在一封信中親昵地吩咐他們說:“不論地方上有什麼大小事,都要秘密地寫信告訴朕。是非朕自有明斷。哪怕是笑話,叫老主子笑笑也好。”康熙皇帝6次南巡到南京,就有4次住在江寧織造署。曹家的顯赫權勢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