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爺爺叫曹寅,愛好文學,寫過一些詩詞文章,在當時很有名氣。曹寅死後,他的兒子曹顒繼任江寧織造。可是,不到一年,曹顒就病死了。康熙皇帝不忍心這個忠實於他的家族這樣衰落,就指名把曹寅的侄子曹頫過繼給曹寅,擔任江寧織造。曹雪芹是曹顒的兒子,曹頫的侄子。

曹家人丁不旺,曹雪芹又是接替香火的種子,一生下來就受到人們的百般寵愛。他的吃穿用度,都是奢靡奇異,豪華精巧。家裏還有琳琅四壁的藏書,玩累了可以東抽一本看看,西拿一本瞧瞧。這樣,他從小養成好讀雜書的習慣,視野也自然比一般隻讀四書五經的人開闊得多。

13歲前的曹雪芹生活是優裕的。生活上有母親、祖母的照料和百般寵愛,當時曹家藏有豐富的圖書,曹雪芹天資聰慧,又廣聞博識,這些都是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基礎。

可是,在康熙皇帝的兒子們明爭暗鬥的過程中,曹家看錯了風向,不但沒有支持皇四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反而和他的政敵皇八子來往密切。雍正皇帝懷恨在心,一登上皇位,就找碴兒整曹家。曹家長期鋪張浪費,花錢像流水一樣,虧空了不少公款。雍正皇帝借口曹家貪汙公款,撤了曹頫的職,又把他家查抄了。

曹家被抄以後,即由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家道衰敗,以致陷入“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生活狀況,也使曹雪芹告別了如夢年華,踏入了人生道路上的荒涼境地。他被迫來到北京西山腳下一個偏僻山村落戶。此處是“野水臨門”、“蓬蒿浸徑”,隻有一間用茅草蓋的屋。住在這裏,幾乎什麼門路都沒有,主要靠賣字畫換錢度日。

曹雪芹遭受這場“天翻地覆”的變故,對他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長大以後,他對社會現實極為不滿,痛恨仕途的險惡,隻以吟詩作畫、飲酒聽曲為樂,生活不羈,放浪形骸。

曹雪芹成年之後,按內務府旗人都要在宮廷當差的規定,也出來當差,就是在右翼宗學擔任教習。曹雪芹性格狂放,過不慣宗學裏那種拘謹刻板的生活,不久就丟了差事,離開了宗學。這時,曹家的家境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們鮮衣美食地揮霍慣了,沒過多久就把北京的那點祖產賣了個精光。曹雪芹窮得在城裏實在住不起了,就搬到了鄉下。

就在曹雪芹最困難、幾乎陷入絕境時,有幸結識了好友敦敏和敦誠兩兄弟,從此成為文朋詩友,酒中知音。他們在一起飲酒作樂,高談闊論,骨氣凜然,並有“捫(摸)虱而談”的魏晉風度。敦敏在《題芹圃畫石》中,用石頭的有棱有角頌揚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剛更見此支離”。

曹雪芹多才多藝,詩和畫均有特色。詩的風格頗有唐代“鬼怪詩人”李賀的氣息,以超拔奇詭見長,但又超出了李賀的格局。敦誠因此有詩讚道:“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穀破籬樊”。在繪畫方麵,曹雪芹擅長畫石,借此發泄自己心中的不平。他的意誌就像怪石一樣,崢嶸嶙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