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個最簡單的廢話來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意思就是孔子說,學習到的東西,常常去實習、溫習不是很快樂麼。這句話的屬性是這樣的:“食而張嘴之,不亦說乎?(吃飯張開嘴吃,這樣不是很快樂麼?)”你說孔子的話夠不夠廢話。明眼人都知道,吃飯肯定要張開嘴吃,那麼既然是學習肯定是要複習的,不然會忘記,這句話根本不需要孔子來說。在孔子之前的人學習就不複習不溫習了麼?肯定有人說過這句話,到了孔子這一代,嗨,他就成了孔子說的話,盜版,絕對盜版!所以這句話,這句廢話不能視為經典。這裏讓我想到在多年前我讀成語的時候,讀到“毛遂自薦”,讓我有了遐想:毛遂是“自薦”的創始人麼,是還是不是,我認為不是,毛遂是戰國時期薛國人,戰國之前的春秋時期,就是本篇孔子所在的時代,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什麼,我認為找工作“找官做”是他的主要目的,其次我是“去你的國家宣傳我的儒家學派”這算不算是“政治方案自薦”,列在毛遂之前的曆史事件“孔子自薦儒家學派”為什麼不能成為成語,非要活在後麵的小小食客毛遂去做“自薦”的代言人?再比如沒有人類的時代,一群大象聚在一起商量怎麼強囘暴一隻螞蟻,商量了兩包煙的時間,誰當先鋒,誰當後備,就是沒有確定的答案,其中有一隻大象就不耐煩了,“都他娘的別廢話了,婆婆媽媽囘的!跟個女人似的!兩包大前門都抽完了還沒商量好!拷!我自己去強囘暴螞蟻!”於是它就去強囘暴螞蟻了。那麼,你怎麼就知道沒有人類的時代就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呢?不過在我看來,比較委婉的說法就是,有時候曆史事件應該有個鮮明的代表人物,以讓學人有個較為直接的方式方便學習更方便記憶。(這是我看書時看出的疑案,對於本篇話題不重要,因此不多強調)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是三個人走在一起,肯定有一個人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那麼,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是人,是人,隻是沒長大還小嘛,小人。如果孔子還活著,我就要問他:“三個剛出生的嬰兒走在一起,你學他什麼?”而且這裏麵的“行”什麼意思孔子也沒說清楚,到底是行為還是走路,如果是行走人生的話,嬰兒可以用得上。如果真是走路的意思,你也不能否定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走路,我可以用手扶著他走,可不可以,扶著走也叫走。所以,孔子說話沒頭沒腦,就連他的弟子也沒頭沒腦,就連這樣的荒謬也可以寫在書裏麵被列為“四書五經”?中國上古文化怎麼扯淡到這種地步!
他還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句句君子,他根本就不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君子,還整天張口閉口君子。記得零九年的時候有位自以為是的女博士生在網上跟我辯論“君子與小人”的關係,我當時不禁會有一種恥笑的表情掛在臉上,“哎,現在的很多學生們上學確實是上傻了”,首先在這個問題上她並沒有真正了解“君子與小人”的本意,所以在此我要恢複一下君子與小人的本意,“君子小人”來源於奴囘隸製社會,一有錢二有權的貴囘族就是君子,一沒有錢二沒有權的窮光蛋就是小人,這就是它(君子與小人)本來的意思。而這位女博士生完全按照孔子的邏輯跟我說事兒,在她的眼裏,孔子不是人,是上帝,是一切,如果女媧是存在的,那麼孔子就是男媧,這是她的看法,所以我對於這個女生隻有一個總結:愚蠢透頂,庸俗至極。“君子與小人”最初是與道德不沾邊的,到了孔子這裏,就變了質。為什麼變質,因為孔子是沒有錢沒有權的落魄貴囘族,按照“小人”的本意來理解孔子就是小人了,因此孔子要雞蛋裏挑骨頭,此類人“不可以做小人”,所以孔子要把“君子小人”的本意給變樣,於是就形成了後來主流文化裏的“不論出身貧賤,隻要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就是君子,沒有道德沒有修養的人就是小人”,他是為自己而變質,還是為了倫理道德誰也不知道(《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所作,屬於自家人自吹自擂,裏麵的內容誰知道是真是假?)。由此推出,真正的君子小人是看地位的,跟道德沒有絲毫關係,到了孔子這裏,就被改成道德君子、道德小人了。
其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孔子提倡的“讀書是為了做官”,嚴格來說這不是孔子提倡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即“官師之學”,所以作為聰明人,不要總是把什麼好事情都加到孔子身上,被人說成狐群狗黨多沒麵子。先不管他誰說的,首先你要思考一下“讀書為了做官”這個看法對不對。當然思考的結果就是讀書不一定要做官,做“雞”行不行,做“鴨”行不行,搞傳銷行不行。按照孔子的說法“絕對不行”,他認為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否則讀書沒用,然而他又說過“讀書可以修身,如果有餘力就去做官”,後話的意思就是沒用就不做。你說孔子說話怎麼就這麼矛盾,可以說他說話完全不長腦子,分析一下:讀書一定要做官的話,天下人都去讀書了,渴望做官,然而都去做官了,誰來做臣民呢。做官有俸祿沒錯,俸祿可以吃麼?糧食的問題你絕對離不開老百姓,都做官了誰去種地呢?中國古代,女人是沒有資格做官的,難道男人都去做官,讓女人去種他娘的地?種地是苦力,女人是柔弱的,怎麼比得上男人強壯,而且女人的瑣碎事還很多,動不動“一個月來一次”,動不動肚子疼,動不動頭疼,讓事情如此多的女人去種地這不是欺負女人麼?所以嫁給孔子的女人一定很痛苦。孔子主張“仁愛”,女人都不愛怎麼能算仁愛呢。
然而種地的人,孔子也看不起,看不起農民的依據是什麼?引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翻譯過來就是君子隻謀求行道幹大事業,不謀求衣食,因為種地免不了餓肚子,而讀書可以升官發財,所以君子隻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孔子的意思很明顯,恰恰相反,擔心貧窮的人是小人,不謀求行道幹大事業的人也是小人。
引自《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句話也足以證明他瞧不起勞動人民。再明顯點,“農民都是小人”,這是“中國偉大聖人孔子”的看法。
主張仁愛的孔子罵“農民是小人”,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自以為是,嚴重的把自己抬上天去了,鄙視農民。這裏,我要替天行道對孔老先生說一句話較為“尊敬”的話:“凹頂老頭!你算個什麼東西!”隻要是正常人都會氣憤的。人的始祖是農民出身,那你如果是人,你就無法否定你是農民的後代,如果哪天你對誰誰誰說一句“我是城裏人,不是農民”或者“我是貴囘族,不是農民”,除非你不是人,你就不是農民。祖先是農民出身,而你說你不是農民,這個意思就是“你挖了你的祖墳的根將土地改造成遊樂場”,結果是超級幼稚。挖祖墳不是罪,也不是錯,是滔天恥辱!“你敢在“炎黃”墳頭上動土,我揪了你生囘殖器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