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麵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這個就是無念為宗。實際上要修,當然我們知道,簡單地說可以分為兩個層麵:首先我們在凡夫位來說肯定要像神秀禪師那樣“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一開始是要能夠以正念來轉邪念、轉妄念;接下來當我們將邪念、妄念連根拔起的時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對而存在的,隻要我們將妄念連根拔起,我們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夠常在正念之中,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麵所說的:“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是修無念為宗。

我們也可以舉《壇經》裏麵的一個公案來說明怎樣來修無念為宗。我們聽很多的知識沒有用,關鍵是要懂得怎麼去行,我們這個七天也希望大家真正能夠明白怎樣來行《六祖壇經》,不是說我們來探討,來作為一種學問的研究,這個沒有什麼益處。

怎麼來行呢?實踐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說,我懂得很多理論,但是為什麼我仍然不能夠從內心深處真正放下呢?其實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真正懂得禪的精髓,如果我們真正懂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的話,一定能夠讓生命力的能量開發出來,靈性的能量一旦煥發出來的時候,我們就真正能夠放下,這不是口頭說,而是能夠真實地行啊,我們也舉臥輪禪師和他的偈子來說好了。

《壇經》裏麵有講到說,曾經有一個臥輪禪師是跟六祖惠能大師同時代的人,他就曾經作一個偈子來描述他修行的境界,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惠能大師聽了這個偈子以後馬上就說,你看明心見性的人,他不是刻意要跟你說什麼,而是人家說了以後,他不究竟,他會堵塞我們的心,然後祖師馬上就來導正他說,你哪裏哪裏還不圓滿,所以不是說刻意要批評你,不是刻意要批判你,不是為了要爭強好勝,而是真實的大悲心,要憐憫眾生苦啊,知道你這樣修不究竟,你這樣修會要很漫長的大劫還不能解脫啊。

所以惠能大師馬上就說了:“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個偈子很重要,你要真正想修行,真正要求解脫,不是去做一個學問家,那麼這個偈子就很重要。如果你就是想做做學問,然後茶餘飯後能夠來吹吹牛,那這個偈子就不重要。

很多人學佛也是這樣的,他學的佛法沒有深入到內心深處,沒有跟生命融為一體,他隻是做一個樣子,作為一個票友,京劇的票友,有空上去喊兩嗓子唱一唱,表達表達,這個沒有用。也有些人把學佛看做好像一件衣服一樣,喜歡的時候就穿一穿,我是個佛教徒;不喜歡就取下來原形畢露,貪瞋癡就冒出來了,他原來的狀態就冒出來了,這樣不究竟。如果你把學佛當做穿和脫一件衣服一樣,那很糟糕,你學到的隻是佛法的知識。

所以要知道,惠能大師這個偈子是指導我們如何實際地修,也能夠導正我們很多的誤區。很多人參禪打坐,他以為我一個念頭都不起了,就是禪的境界了,我在這裏打坐我就是在修禪了,不是這樣啊。禪,不是一種特定的狀態,如果是特定的狀態你難以保持,你在家裏麵,你在世俗生活之中是一種狀態,你到禪堂裏麵,腿子盤起來又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能夠叫禪嗎?不是了,這個可以作為禪的前行方便,但如果你認為這個就是禪,那你就錯得十萬八千裏了,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開啟內在的智慧,開啟見性的智慧,擺脫一切的束縛,一切的桎梏而成就自由,這個才是真正的禪。

所以說,我們看第一句:

惠能沒伎倆。很重要啊。我們修行是什麼?我們修行是有伎倆,惠能大師是無伎倆。你不要以為無伎倆不好,我們是四依道人,佛是無依道人,惠能大師也是無依道人。能夠聽得懂嗎?我們是四依道人,我們依什麼?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依靠這個來修,因為我們還在修行道路上,我們一定要依。

打個比方,我們從廣州去武漢,買一個高鐵票,我們在路上,這個票我要保留,為什麼?防止他查票,我到站了要這個票幹嘛?我就不需要這個票了對不對?就這個意思。你到站以後留這個票也好,不留這個票也好。同樣的,你開悟以後,你說有菩提涅槃也好,你說沒菩提涅槃也好,你在修行道路上的時候,你還需要有一張票,但是你不要執著於這張票,關鍵是要讓你前進,不是說你抓住這張票,不是要你死死地執著這張票,關鍵是我們要能夠真正成就解脫,不斷地向內開發自己心的智慧。所以“惠能沒伎倆”就是惠能大師是無依道人,是像佛一樣的境界,無伎倆。

不斷百思想。我們一切修法,其作用都是用一個善巧把我們的妄心降伏下來,比方說教你數息、比方說教你觀佛像、比方說教你念佛、教你誦經等等,這個都是一個巧妙的轉移的方法,像念佛,是以一念而代萬念,把妄念轉過來。但是惠能大師更高超,他是直截地怎麼樣?“不斷百思想”,我們不用放縱念頭,也不要壓抑念頭,我們隻要練習從念頭中解脫出來,這樣就對了,為什麼?因為念頭其實也是我們真如自性的顯露。

我們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之中會覺得總是會受到逼迫,我們總有不如意的地方,為什麼?我們生活之中一切的逼迫都是因為我執在作怪,我們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所以就在時間、在空間上設定一個期限,你設定這個期限就被它框住了,你就被框在裏麵,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向外去尋找生命的價值。

所以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聽得明白吧?“聖人不仁”,聖人當然一定是很慈悲,怎麼會不仁呢?“以百姓為芻狗”,為什麼呢?是說因為聖人教化世間有很多知識體係,所以看起來人類文明繁榮了,但是實際上種種的規則、種種的價值觀念、種種的知識體係就都把人的心框住了,讓人的心內在的智慧僵化了,所以就將每一個自然人都變成社會人了,每一個人都要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都看重自己的社會地位:我是什麼頭銜、是什麼身份,一輩子忙忙碌碌都是為了這個虛名,為了在人家眼中的價值,所以其實我們的心是更加在追逐那些虛幻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