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如果從知識的角度來看禪,其實也會被扭曲,你不能夠真正地悟到禪的智慧,因為禪的智慧是見性的智慧,不是人的大腦思維真正能夠理解的,她是要用一種悟性思維,不能夠用感性思維、理性思維真正來領悟禪,要用悟性思維的狀態,要擺脫二元對立的狀態才能夠真正領悟禪,所以“不斷百思想”,不是去要斷,你隻要在當下的念頭之中練習看我們這個念頭,看我們的心有被什麼東西框住沒有,有被我們過去的經驗、過去學的知識框住沒有,有被外在的物質吸附住沒有?隻要從種種的層層的執著和束縛裏麵解脫出來,這樣就可以了,不是去要壓住它,不是要斷它。

對境心數起。怎樣是“對境心數起”?有些人說,修行就是遇到境界以後不起心,不是這樣的,你看惠能大師就說了,“對境心數起”,怎麼起?首先是要有自信,我們修習禪法首要的是要真正有大的自信,科學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肯定人的價值是我們人人皆有佛性。

人人皆有佛性怎麼說?佛性是什麼?成佛的可能性,從名詞上可以這麼說,但是其實最究竟地說,這個佛性是什麼?是我們生命力的能量,我們生命力的能量把它開發出來,不是生活力而是生命力,但是很多人的修行都在生活力上下功夫,他從來沒有開發出生命力,所以就難以真正地解脫,所以要有自信。

什麼是有自信?你遇到任何一法的時候都能夠完全地跟它融為一體,這個是真正的自信,也就是以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當然你不是說在經論上麵可以去翻到這樣的話,這個沒有用,而是你真正能夠悟到,以全體法界來融入全體法界,這樣就對了,也就是說要跳出大腦思維的模式,進入靈性生命思維的模式。怎樣進入?我們的大腦怎麼思維?我們的大腦是片段式的思維,靈性生命是無窮盡的思維,我們舉個例子好了。

我看到這個百合花,但實際上如果你用片段思維,你隻是認識這朵花,你沒有真正看到這朵花,為什麼?因為你那是片段式思維,你隻是給它貼一個標簽,人和境界是對立的。花本來是活的,它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而且這個花是怎麼成就的?它是全體法界無窮盡的因緣成就的,我們如果分析下去,這個花是在什麼土壤之中、在什麼氣候之下,是怎樣的因緣來開,然後又經過怎樣的流通到了我們手中,這個有經濟學等等無量無量的學科在其中,所以展開來的話它是無窮無盡的,最後就是全體法界。

而我也是全體法界無量因緣所成就的現前我一念心,所以以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中間完全沒有對立、沒有距離、沒有差異,這樣是真正的自信,這樣我們也稱之為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稱之為天人合一,這樣的時候,我和境界之間是完全融入的,所以我的能量沒有流失。

如果我隻是用大腦思維去認識這個是什麼花,然後給它貼一個標簽,然後我和境界是疏離的,我和境界是對立的,我要去向外去認識這麼一個境界,我的能量就在向外流失,所以我的能量一直消耗一直消耗,然後到你要走的時候你的能量消耗殆盡,那你能夠去哪裏?去惡道,能量水平很低的層次。

我的能量如果很飽滿的話,我能夠去哪裏?我一直能量沒有流失過,我能夠去哪裏?如果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我能夠超出輪回去到一個光明的世界,去到一個能量充足的世界。如果我明心見性,願意在這個世間度眾生,也能夠遊戲人間,這樣其實是因為我有真正的自信,所以禪首要的我們要有真正的自信,像六祖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要有這樣完整的自信,以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這樣地來修持惠能大師的禪,這樣地來“對境心數起”,心數起怎麼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來分析一下“生其心”是一個什麼?“生其心”是一個動作、是一個動詞對不對?它一定要有一個主詞,“誰”在生其心呢?生其心是幹什麼呢?但是你看“應無所住”,這個就沒有主詞了,有沒有看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所以就沒有主詞,不同於凡夫境界,凡夫一定是有一個主詞,然後有一個動詞,但是應無所住就把主詞否定掉了,為什麼?因為是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你不需要有執著於某一個小點少分的四大,認為這個才是我,這個就否定掉了,應無所住啊,那就是全體法界而生其心。

所以要知道,其他的法門是在緣起的法界裏麵修,禪的法門是在什麼地方修?是在性起的法界裏麵修,這樣子你能夠真正地明白,他是在一個性起的法界裏麵來修,不是緣起的法界裏麵修,所以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當下頓悟。並不是說一定推高這個法門說這個法門能夠頓悟,但是怎麼頓悟呢?語焉不詳,不是這樣的,因為是在性起法界裏麵修,也就是華嚴的最高境界,事事無礙法界,所以其實你看起來這個祖師禪容易修,好像說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都是禪,但是你不懂得修你會變成事法界,不是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就是世俗的行為了,穿衣吃飯是世俗的行為而已,所以要知道這個是最高妙的法,看起來很簡單,很簡易,但是其實她是當下頓悟的法,對境心數起,是這樣在全體法界裏麵而生其心,這個叫對境心數起,所以我們首先要有自信。

第二個是要有警覺,對境心數起,起什麼心?我們有沒有情緒?你說一個開悟的人有沒有喜怒哀樂啊?有啊。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喜怒哀樂甚至於比一般人還要強烈,我們也曾經講過馬祖道一是怎麼開悟的?他又是怎樣來教導弟子們的?教導百丈懷海禪師來開悟的?“馬祖創道場,百丈立清規。”百丈禪師他開悟以後盡情地哭、盡情地笑,為什麼是這樣,你能夠明白嗎?如果你能夠真正明白惠能大師所說的“對境心數起”,你就能夠明白為什麼那些禪宗的祖師們那樣子的自在。他不是沒有喜怒哀樂,而是盡情地喜怒哀樂,他沒有壓抑、沒有控製,好像一個赤子一樣完整地展現,為什麼要這樣?他那種盡情的笑和哭跟凡夫的笑和哭又有什麼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