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國現代文學(8)(2 / 3)

作家還特別用不同性格的對比、映襯來表現人物:杜竹齋的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襯托出了吳蓀甫的果斷氣魄;唐雲山對經營管理的外行,襯托出了吳蓀甫的手腕與才幹;林佩瑤追求溫情,襯托出了吳蓀甫的冷酷。連兩個截然不同的奴才屠維嶽和莫幹丞,竟同時成為吳的左右手,也從兩個側麵反映了吳的性情。茅盾還善於精雕細琢地寫人物的心理,對人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心理的反應,把握得很敏銳、準確。他還常用正襯、反襯諸種手法,描繪環境,以加強人物心理的顯現。如果把《子夜》比做宏偉的石窟藝術,則在總體的恢弘之中,也還有不少個體的精細之作。但由於反映生活麵的廣闊,藝術描寫上因對人物性格把握的深淺有異而顯出不平衡性,有的人物隻有大體輪廓、甚至漫畫化。個別人物的個別語言也有概念化之嫌。特別是工人和黨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寫得不很成功。

《子夜》中農村矛盾這一條線沒有得到發展,但作家也還準備了一些素材。他在寫《子夜》的同時和以後,又寫了一些中短篇,如《春蠶》、《秋收》、《殘冬》(以上三篇合稱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多角關係》、《當鋪前》、《小巫》等。這些小說眾星拱月般與《子夜》共同組成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變動的係列小說。它們各自獨立,不似三部曲那樣人物、情節有一定連續性,但有一個大致相近的主題,以此為中心,互相可以補充。這些小說從城市、小鎮、鄉村各方麵表現帝國主義加緊經濟入侵,城鄉經濟凋敝,各階層人民痛苦不安。這批作品以《林家鋪子》最為成功,《春蠶》次之。

《林家鋪子》描寫“一二八”事變前後,上海附近一個小鎮上一家小商店的破產。老板姓林,習慣於勤勤懇懇地做生意,不放過每一樁交易中可以獲取的蠅頭小利。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東洋貨充斥市場,同時救亡運動高漲,抵製日貨運動波及小鎮,林老板受到了衝擊。在上海戰爭的影響下,錢莊收緊底盤,鎮上的討債者紛紛出動,使林老板財源枯竭。影響最大的還是農民購買力降低,使林家鋪子生意蕭條冷落。外加反動軍隊勒索、土匪出沒、治安紛亂,國民黨官吏敲詐,以及同行不擇手段的競爭等,林家鋪子四麵楚歌。年輕的店員壽生,聰明能幹,較快適應新環境,學了點資本主義商業的經營方式,例如賣“一元貨”等,使生意似有轉機;但隻是回光返照,最終逃脫不了破產的必然性。林老板危難之際將小姐下嫁壽生,自己倉皇出走。最後是向林家索債的一群貧民受到最為慘重的損失。小說雖然寫的是一家小小店鋪的命運,卻反映了整個國家經濟破敗的現實。一個短篇能有這麼深的蘊含,這在現代小說中也並不多見。

《春蠶》寫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蠶農“豐收成災”的生活,是茅盾描寫農村題材的最佳之作。主人公老通寶為了蠶繭的豐收,竟然孤注一擲地把最後一點家產也抵押出去,實是害了發家狂。但老通寶卻又出奇的保守,他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著盲目排外心理,甚至為反對用洋蠶種與四大娘等發生衝突。最後因為中國絲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過洋絲;民族絲業破產,商人趁機壓價,老通寶在蠶繭大豐收的情況下反而進一步破產。《春蠶》還寫父與子的矛盾,新一代的阿多已經看到光靠努力生產是發不了家的,他到了《秋收》、《殘冬》中,思想又有發展,成為農民暴動的領頭人。

無論《林家鋪子》或《春蠶》等,都具有社會分析小說的特征。作家十分注重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他既把矛盾集中在一個小範圍內,如林老板、老通寶的家,但又總是把一家的矛盾同社會上的階級矛盾相聯結,象《春蠶》中河裏突突地行駛的火輪、繭廠關門消息的流傳等,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作家最終所要的目的,是告訴讀者這些家庭的悲劇,歸根到底是社會上階級矛盾所導致的,從而以小見大,引導讀者認識更廣闊的社會問題。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市人,滿族。他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父親是清皇城一名護軍,犧牲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中,此後生活全靠母親給人縫洗和當傭工的收入勉強維持。這個經曆使老舍對北京下層的市民生活十分熟悉,因而能夠成為現代文中用純熟的北京語言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鐵筆”、“聖手”。1918年在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國文教員、小學校長等。1924年赴英任教,在英國完成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他當時為了學英語便讀英國小說,所以一開始在創作中便受狄更斯等的影響。前兩部都以北京城為背景,諷刺老張等黑暗勢力和趙子曰等醉生夢死的青年。這些小說表明作家對社會上一些腐朽現象的不滿,有幽默之風,但反映現實並不深刻。他諷刺軍閥也諷刺學生運動。他認為救國之道在於讓內行(如懂財政、市政的人)來領導國家,腐朽的軍閥政府不足擔負此職責,學生們也應去學點真本領。他讚揚的是《二馬》中的李子榮這樣的人。這部小說通過馬氏父子到倫敦繼承遺產,表現父與子的矛盾,否定了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環境的老馬,而肯定小馬和李子榮。李子榮能想盡一切辦法掙錢,他認為有了錢才能當財主,然後辦報、辦圖書館、辦博物館、開新戲園,利國利民。小說對帝國主義強加給中華民族的汙辱表示憤懣,同時又認為使國家富強必須學習資本主義。因而繼續嘲笑“搖旗呐喊”的學生運動,認為紙旗永遠打不過大炮,“真正愛國的人不這麼幹!”老舍初期的創作表現了他的愛國主義,不滿國內黑暗落後的社會現狀,反對軍閥勢力,同情受壓迫者。同時,又沒有找到正確的變革之路,對已經興起的人民革命缺乏理解,甚至有某些錯誤的認識。這種矛盾、複雜的思想狀況,幾乎貫穿於他的20世紀30年代的整個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