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國現代文學(10)(2 / 3)

巴金寫的短篇小說也很多,出過《複仇集》、《光明集》、《電椅集》、《抹布集》、《將軍集》、《沈默集》、《沈落集》、《神、鬼、人》等。這些小說題材相當廣泛。《抹布集》中的《楊嫂》、《第二的母親》寫與封建大家庭生活有關的被踐踏、被侮辱的人物故事。這類短篇與《激流》三部曲、《憩園》等可以共同構成巴金的《高氏家族》係列小說。在現代短篇中巴金是寫國外題材最多的一位作家。有的從自己的感受寫國外生活的,如《馬賽的夜》、《人》等,有的寫國外曆史題材的,如一些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人物馬拉、丹東等的短篇。這部分小說上貫串著反抗黑暗社會的主題。《在門檻上》記述在西班牙革命中戰死的父女。《亡命》、《亞麗安娜》歌頌流亡巴黎的波蘭女革命家。《我的眼淚》、《電椅》表示對美國政府殺害無罪的意大利人的極端憤怒。可能出於對流亡者的同情,也寫了表現白俄的《將軍》,訴說將軍的哀怨。巴金的短篇對舊社會的抨擊是非常猛烈的,如《奴隸的心》,從主人公彭全家的慘遭迫害來揭露舊社會。《愛的十字架》是貧窮者的絕命書,也很有控訴力量。《狗》、《幽靈》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幻覺和想象來抨擊現實。對為反抗黑暗現實而犧牲的人,總是熱情讚揚,如《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巴金的短篇不太注重篇章結構和文字的錘煉,而一任感情自然地奔騰流瀉,因而激情充沛,帶有抒情性。在描繪現實的同時,也盡情地渲染主觀感情,在故事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一位愛憎鮮明的敘事者形象。所以風格是奔放的、熱烈的,是小說中的自由體詩。而一些偏重客觀描寫的,如幾篇寫農村生活鬥爭的短篇,《五十多個》、《還鄉》、《月夜》等,反而不如上述一些篇章有特色。這種藝術風格大體上也能代表長篇的特點。如他自己所說,他的小說“態度是一貫,筆調是同樣簡單。沒有含蓄,沒有幽默,沒有技巧,而且也沒有寬容。”他的長篇常用人物獨白、日記、書信、夢幻、對話等來盡情地表露主人公的情感。雖然長篇人物多,頭緒繁瑣,但也組織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舉重若輕,不露編排痕跡。這就是他所追求的藝術上的無技巧境界。

20世紀30年代四川成都還出過一位重要的長篇小說作家,就是比巴金大10來歲的李劼人。他親身經曆了辛亥革命,參加過四川保路同誌會的鬥爭,因而成為近代曆史題材的重要作家。“五四”運動後他赴法勤工儉學,開始從事法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深得左拉、福樓拜、莫泊桑諸家的滋養,形成自己描寫生活細膩、真切之風。1925年便開始醞釀以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生活,寫作幾部連續性的長篇小說。

1936~1937年間,接連發表了長篇《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一、二、三部)。《死水微瀾》以中日甲午戰爭後到義和團起義失敗為背景,寫四川成都城外村鎮上袍哥(哥老會)與教民的衝突。《暴風雨前》主要以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背景,寫成都一家半官半紳人家的變化和一些革命誌士的成長。《大波》則專寫1911年引起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運動。就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麵而言,一部更比一部廣闊。但藝術上後麵兩部不及第一部精致,最成功的還是《死水微瀾》。書中橫行霸道的袍哥首領羅德生(歪嘴)與清政府和洋人之間有很深矛盾。他吞食了土財主顧天成(三貢爺)的錢財。顧為報私仇便投靠教會勢力。

作品以蔡老板夫婦的興順號鋪子為主要場景,把筆伸展到成都及附近農村,用羅顧衝突的生活故事,烘出了那個死氣沉沉的清末社會氣氛。那時在場麵上活動的就是羅歪嘴之類的人物。由於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內地,曾師母等教民的力量也正在潛滋暗長中,在人們不太覺察的情況下,已經對內地社會生活發生了影響。

作品較準確地描畫了革命風暴來臨前的那死水一般的社會麵貌。故事情節與日常生活相聯結,對當時特定地區人物性情、地方風俗、建築風格、服飾、飲食、語言特征等,都刻畫得纖細入微,使作品有引人入勝的魅力。郭沫若讀了李劼人的三部長篇後說:“我是想稱頌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說的近代《華陽國誌》’。”

20世紀30年代長篇小說銷售量最大的當數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它從1930年開始在報上連載,便吸引了廣大的讀者(主要是市民),後來還被搬上舞台、銀幕。在這部小說中,張恨水開始描寫城市下層人民生活,通過淪落風塵的說書藝人沈鳳喜的被害,暴露了軍閥的野蠻無道,抨擊了反動統治者。對沈鳳喜一家生活和小市民心理狀態的細膩刻畫,是這部小說中最富有現實主義的部分。張恨水在20世紀40年代寫的《八十一夢》、《五子登科》,已經不能再劃為鴛蝴派的作品了;因此,《啼笑因緣》可以說是鴛蝴派言情小說中最有積極意義的一部。但《啼笑因緣》的進步性仍然是很有限的,為了解救沈鳳喜,便請出“平民化的大少爺”樊家樹,還設計了樊與沈等3個少女的愛情糾葛。樊家樹之愛沈鳳喜,與覺慧之愛鳴鳳是大不相同的。覺慧認為少爺與女仆人格上是平等的;樊對沈則供給高跟鞋、平光鏡、金戒指,要把她提攜到上流社會上來。覺慧愛鳴鳳是建立在對封建家庭的堅決背叛之上;樊則從未對家庭有半點的反抗。他的行為當然不能見容於家庭,作品便編造了沈鳳喜相貌酷似財政部長的女兒何麗娜的巧合情節,用誤會幫助樊在家裏掩蓋自己的行為。後來沈被害而死,那個十三妹式的人物關秀姑在刺殺了軍閥之後,為了報恩也跟著父親出走。終於必是樊家樹與何麗娜這門當戶對的一對新式男女狀元的大團圓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