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至理名言(4)(3 / 3)

在提高職工素質過程中,袁勤生意識到,目光短淺和忌妒心理是培養現代化工人的嚴重障礙。他從長遠考慮,始終重視職工各方麵素質的提高。當初,有人對袁勤生說,提高職工素質,效果不是一下子能看出來,你在這上麵花這麼多精力、資金,“二寸半調令”一到,你不是白做工做了!然而袁勤生不這樣看。他認為,作為一個廠長,如果那個職工一調走,企業的工作就無所適從,經濟效益就滑坡,說明他的工作沒做好;如果不論哪個職工調走後,企業各項工作仍然照常進行,企業繼續發展,說明他的基礎工作做得紮實,首先是一支職工隊伍培養得好。

那年,江南儀表廠把兩名職工分別送到上海科技大學和蘇州職業大學學習,每人身上都花了上萬元。有人提出企業還不富裕,這錢應該用在生產上。袁勤生向他們講明人才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克服狹隘、保守的農民意識。企業規定職工買書訂報給補貼,部分工人買了詞典,有的幹部認為,買詞典明顯是給孩子學習用的,不應補貼。袁勤生說,詞典是工人學文化必要的,即使給孩子用,也是對提高我們民族素質做貢獻嘛!我不主張一本書就一個人閱讀,我小時候讀的書,都是向人家借的。現在,我們派人外出培訓、學習,回來後要他們傳達貫徹,這叫即知即傳人,這樣可以擴大知識的傳播麵。

時隔不久,江南儀表廠接到了一份大專文秘專業的函授通知,袁勤生讓廠部辦公室將這一通知在廣播中宣傳,全廠有19名職工報名參加學習,袁勤生毫不猶豫地在學員名單上簽下了同意的字樣。

有個幹部想不通,問:“袁廠長,全廠隻有幾百人,今後要用多少秘書、文書?”

“如果企業擴充到1000人,也最多設一名秘書。”袁勤生說。

“你既然隻要一名,何必同意19人去函授學習?沒那個必要呀!”

袁勤生向他解釋:“人的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紀律等素質是相連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有利於加深對黨的方針政策理解,有利於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技術水平也容易掌握,這錢不會白花!這些職工報名學秘書專業,將來當然不一定都當秘書,但假若他當一個車間管理員,相信有利於他管理水平的提高。假若他當一名工人,通過學習,他的政策水平和文化素質肯定會有長足進步,對工廠的規章製度也能融會貫通正確理解,這不是對企業有利嗎?正確的政策,大家能夠理解,才能產生力量。所以,從提高青年工人自身素質這點上說,如果有190人參加函授,我也照付不誤。”

聽了袁勤生的一番辯白,那位幹部也豁然開朗了,不住地點頭表示讚同。

“下崗分流必須‘軟著陸’”

20世紀90年代,下崗就業是個熱門話題。其時正是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一路橫掃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並波及中國,一大批企業市場萎縮,生產任務不飽,開工不足。於是,政府鼓勵職工下崗再就業,以避免企業出現生存危機。職工下崗,涉及職工的切身利益,也觸動了企業改革深層次的問題。一個企業,誰下崗?誰不下崗?沒有明確的標準可定,於是企業領導與職工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矛盾重重,有的企業“鬧”到了十分激烈的程度。

如何緩解下崗就業的矛盾,袁勤生及時提出了他的“軟著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