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寧靜致遠(1)(1 / 3)

我對“寧靜致遠”這句話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隻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誌,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寧靜”是“致遠”的前提,“致遠”是“寧靜”的目標。一個人如果心情浮躁,急功近利,或者好高騖遠,盲目攀比,這樣很難達到你的人生目標。我這個人沒多大能耐,但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沉穩,耐得住性子,這和“寧靜”是接近的。我的理想是60歲以前奮力拚搏,60歲以後輕鬆休閑,現在基本上夢想成真,能算是一種“致遠”吧。

——袁勤生語

當今社會,不少人深陷名利場而精神虛脫,為了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而狂躁不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是諸葛亮在54歲那年寫給他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這句名言用現代話來說,就是: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也就是說,心裏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這裏的“寧靜致遠”不是求清淨,也不是隨波逐流無所作為,而是平心靜氣、心無旁騖、聚精會神地在超越功利的價值追求中探尋規律、求索真理。

細細想來,本書主人公袁勤生,不正是“在超越功利的價值追求中探尋規律、求索真理”嗎?特別是他最近的10多年中,“寧靜致遠”正是他對生活、對事業的深刻理解和真實寫照。

麵向全國衝出王莊

有一件事讓袁勤生觸動很深,那是1988年初春的一天,一個杭州某企業的采購員,從報紙上看到江南儀表廠有他們需要的動圈儀表,於是來到常熟。可他在常熟城區轉了幾個圈子,都未找到江南儀表廠。後來他搭車前往常熟市鄉鎮工業局,才打聽到江南儀表廠在王莊。他一頭霧水:王莊?王莊在哪裏呀?第二工業局的一位科長告訴他,王莊在常熟的西北角,交通較為閉塞,去那裏隻有4班汽車。這位科長看了下表,說現在已經4點多了,早就沒有班車了。無奈,他隻得找個旅館住下。次日清晨,他乘坐頭班車抵達王莊。袁勤生至今還記得他的名字,這個采購員姓張,叫張小棣,是杭州一家化工廠的供銷科副科長。他一進踏進廠門,就找到袁勤生,說:“袁廠長,你怎麼把廠開在這個野貓不拉屎的地方呀?今天我是憋著一股悶氣才趕過來的。換了別人,哪有心情到你這家企業呀!”袁勤生熱情地接待他,說了很多好話,才讓他滿肚子氣消了下去。

袁勤生想,這偏僻、閉塞之地,實在不利於企業的發展,有機會一定要讓企業衝出王莊,哪怕將經營部放在大城市,也可方便客戶呀!

聽人說上海是寸金之地,在糧管所工作時,袁勤生就隻身到過上海實地考察。他站在繁華的南京路一家狹窄門麵的店鋪前,停留了足足一小時。這家小店賣食品雜貨,商品並不高檔,卻生意興隆。他在門口數點進出人數,從而推算出一年這家店鋪驚人的營業額和淨利潤。

後來,已經成為江南儀表廠廠長的袁勤生,在一次職工大會上說,我們要麵向江南,麵向全國,衝出王莊,衝出常熟。還說,如果有人拿上海南京路的那家雜貨店(他在那裏數點進出人數的那家店鋪)換他一個江南儀表廠,他也肯換。可見袁勤生“衝出王莊”、“衝出常熟”的決心。這樣,他就有了1989年在上海長寧區中山西路買下5間店鋪和一套中戶的決策,是最早去上海購置房產的鄉鎮企業。這5間店鋪和一套中戶,建築麵積為216平方米,當初買價是38萬元,跨入21世紀後估價超過600萬元。

早在1985年,常熟市粉皮街上有個住戶,其子女都在無錫工作,年已古稀的兩位老人準備住到子女那裏去,在征得子女同意後,決定把位於粉皮街的100平方米的一幢獨家住宅出售給他人。袁勤生得知這一信息後,馬上和這個住戶商談,最後以1.5萬元成交。當然,其時1.5萬元也算是個天文數字,一般老百姓手頭絕沒有這筆錢,但已經是“萬元戶”的袁廠長卻抓住了這個機遇將它購下,經過改造建成了一棟二上三下結構的漂亮小別墅。如今這棟別墅身居鬧市卻鬧中取靜,其身世價已是1.5萬元的200倍了。這也是常熟第一個鄉鎮企業家,或者說第一個生活在農村的人到城裏買房。

這就是高瞻遠矚,這就是超前意識和戰略眼光。有超前意識和戰略眼光的人,才會有這樣的不凡行為,才會處心積慮地發現機會、抓住機遇,從而擁有財富。

到了1990年,機會和機遇不期而至,卻又被具有“戰略眼光”的袁勤生牢牢抓住。

常熟國營印刷廠進行技術升級,在常熟市海虞北路(27號地塊)花330萬元購置24畝土地,並建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準備上一個技術改造項目。然而不知什麼原因,廠房建起來了,可後續資金遲遲不能落實,設備進不了工廠,廠房閑置了一年多還見不到希望。最後,常熟印刷廠領導班子經過集體討論,並報上級同意,決定放棄這一項目,將廠房及這塊土地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