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附錄比較文學與精英化教育(1 / 3)

本文應嚴紹璗先生七十壽辰紀念集的征文而作,藉以感謝樂黛雲先生、嚴紹璗先生、孟華先生等北京大學的同行們長期以來對於複旦大學比較文學學科建設所給予的無私的支持和指導。

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比較文學在高校人文學科中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首先,從事研究者需要有一門以上的外語能力;其次,他必須顧及跨越民族、學科、語言界限的研究工作所要求的中外文學史知識;其三,研究文學離不開相關的學科知識,尤其是跨學科的比較文學研究,所以他還應該掌握文學以外的,諸如文化、藝術、政治、社會、宗教、心理等方麵的知識。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思想和學科內在的要求,雖然從理論上說是成立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成為一種人文教學領域的烏托邦。

正因為比較文學這門學科天然地具有烏托邦色彩,所以它才是迷人的。但是,從目前的狀況而言,高等院校的比較文學所具有的這種迷人特質正在慢慢地消失。理論上說,有一級中文學科博士點授予權的學校都可以設置“比較文學及世界文學”研究生學位點。“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兩個概念模糊的學科整合在一起,就意味著,即使某高校缺乏比較文學的師資,但隻要有國別文學的師資,也可以招收比較文學的研究生;相反的情況是,如果中文係缺乏精通外語的人才,也缺乏國別文學的教學經驗,但隻要有人會根據《比較文學概論》一類教材講課,照樣可以開設相關的比較文學課程。尤其是當比較文學學科拓展到跨學科、跨藝術的研究領域,隨意性就會進一步擴大,甚至成為一種“無邊的比較文學”。正因為如此,比較文學從建立學科開始就備受行業內外的質疑,時時出現“危機”的呼聲,不是無緣無故的。

張隆溪教授在為比較文學專業研究生所寫的入門書中說:“研究比較文學的學者,尤其是研究東西方比較文學的學者,大概都常常遇到來自學院裏各專業領域的不信任、冷淡、質疑,甚至敵意。”但他接著辯解說:“比較文學既然要跨越學科界限,中西比較更要跨越巨大的文化差異,就必然會走進或者說侵入其他各類學科的專業領域,專家們對此會產生懷疑甚至敵意,又有什麼奇怪呢?”張隆溪:《比較文學研究入門》,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頁。這種行業內的懷疑和敵意,雖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如張教授所說的“由於他們的眼光相對局限,心胸相對狹隘”,但真正原因顯然不在批評者的主觀局限。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設:兩個研究生的智商以及努力程度完全一樣,他們接受的師資教學水平也完全一樣,其中一個學生在國別文學專業進行碩博連讀五年時間;另一個學生用同樣的時間進行跨國別文學(比較文學)專業學習。從知識麵而言,後者顯然高於前者,但作為專門知識的係統學習和訓練,他可能隻達到前者的一半。現在要問的是:這兩種教學,究竟哪一種更有利於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專家?有關比較文學的質疑在這個簡單假設中可以得到解答:如果我們把研究生的碩博連讀五年時間看做是培養一個合格專家的教育終點,那麼,那個國別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比比較文學專業的學生有更多的優勢;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培養一個學者可能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從更加長遠的發展上看,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那位學生,是否會具有更大的潛力?

下麵一個問題與此相關。張隆溪教授在那本入門書裏繼續寫道:“一個真正優秀的比較學者也首先應該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然而是一個興趣、知識和眼光都廣泛開闊得多的專家。精專與廣博本來就好像是學術的兩條軸,缺一不可,隻有兩方麵都得到充分平衡的發展,才不至於單薄偏枯,也才可能繪製出色彩絢麗的圖畫。”張隆溪:《比較文學研究入門》,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我非常讚同張教授的這個觀點。下麵討論比較文學培養人才的目標也是從這個觀點出發:即一個真正優秀的比較文學的學者,他首先應該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這個意思也可以反過來表達:比較不僅僅是比較文學的專利,任何領域的真正優秀的專家,他的知識儲備量一定是超越本專業的必備知識,達到各領域各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和交叉滲透,那麼,事實上他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的比較文學學者的修養了。

那麼,精專與廣博,對於培養一個優秀學者而言,哪一項應該更為優先?這從教育學來說是有規律可循的。前麵的例子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一個真正優秀的比較文學的學者首先應該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這個命題強調了先要成為精專的專家,才能成為廣博的比較文學學者。另一個例子則說明,同樣的教育時間下,首先培養的應該是某國別專業的專家,而培養一個比較文學學者需要更長的時間。如以培養學生的時間為標準,在同樣時間段的專業訓練下,比較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國別文學基礎知識方麵可能無法超越國別文學專業的學生,但是在廣博的程度上則要比後者寬得多。——這也就是過去有人詆毀比較文學學科時說的一種刻薄話: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都不好的人才去搞比較。可惜這種刻薄隻能在有限的時間段才會產生效果,因為,如果以同樣的學習方式,把學習時間延長一倍甚至更多的話,比較文學的優勢就會逐漸顯露。比較文學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長短成正比,學習時間越長,研究視野的開闊和研究能力的增長可能是幾何級的遞增,到了後來,如果比較文學學者再進入某領域去做單一國別文學的研究,他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這不是說,一個從事國別文學研究的研究生畢業以後就不需要繼續學習,如果他依然從事專業研究的話,同樣會不斷開拓自己的研究領域,不僅深入自己的專業,還會拓展研究的領域,這也就是前麵所說的,“任何領域的真正優秀的專家,……事實上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的比較文學學者的修養。”假如這個命題也是成立的,那麼,我們不妨進一步思考:一個研究生先學習某國別文學,然後不斷擴展專業範圍,進入跨國別文學的研究,從而達到比較文學學者的應有能力;而另一個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已經打下比較文學學者所具備的紮實的基礎和條件,再朝著國別、或者跨國別的研究領域發展自己的研究,終於也達到了比較文學學者的應有能力,這兩種培養途徑,究竟哪一種更加可靠?這不是一個殊途同歸的問題,因為我們必須把一個學生走出學校以後所必須承受的各種社會壓力計算在內,也必須把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不利於學習的生理條件考慮在內,這樣,我們就不能不承認,在高等院校裏的研究生階段是最有利學習的階段,不僅僅高校目前仍然是受到社會上種種功利風氣影響最小的場所,更主要的是,在中國的高等院校裏還保留著傳統的人文力量和學術信念,雖然它不是社會的真空,同樣受到拜金主義的腐蝕和影響,但畢竟它還是殘存的理想主義者做彌撒的地方。剛剛跨入高校的青年人,飽受了中學裏應試教育造成的心靈之戕害,高校向他們提供了唯一治療創傷的環境。他們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各種理想都受到正麵的鼓勵,並且有本科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為他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因此,他們有充分理由在下一步的研究生學習階段完成一個學者的全部準備。在這個意義上說,比較文學的研究生教育恰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單一的領域,而是以跨學科的形式進入別的學科的專業領域,因此它在短暫的學習時間內是不能展現自己優勢的,它隻能作為一種理想的學習精神滲透到其他各個學科中去,綜合性地吸收各學科的長處和特點。比較文學專業的學習者隻有經過長期的學習以後,才能夠逐步顯示比較視野的優勢,終為學術領域的偉大學者和專家。這就是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嚴格地說,比較文學教育沒有明確的專業限製,也沒有特別的專業範圍,它的目標,不是培養具體的職業技能,不是培養中文係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甚至也不是培養某一專業的專家。它隻是培養一種資格和能力,讓獲得這種資格和能力的學習者勝任各種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包括比較文學學科自身的建設和發展。

德國現代教育的先驅洪堡在建造柏林大學的時候,曾指出過“大學兼有的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二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而他所強調的“科學”,不是一般的曆史與自然科學,而是“統領一切學科,是關於世上萬般現象知識的最終歸宿”——哲學轉引自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頁。。洪堡把哲學定位於當時的大學精神的核心概念,由此建立起德國大學精神生活的傳統。而今天的中國,在教育的環境和後現代的文化風氣下,哲學作為統領一切學科的“純科學”已經不可能再現威力,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在人文學科中尋找一種可以實現某種功能——能夠以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為研究對象,以學習、穿透、綜合其他各個學科的知識為研究目的的學科,來取代18世紀德國大學人文教育中的哲學的“純科學”地位的,隻能是比較文學學科。因為“比較”的視野和方法已經設立了跨越語言、藝術、民族、國別、學科等無所不包的前提,而廣義的“文學”也包括了傳統人文學科以及政治、社會、法律、宗教、文化、心理等社會科學,這決定了比較文學有條件包容一切人文學科,掌握各種語言和學科知識,並且以培養真正的富有使命的學者為教育目標。 這就是本文所論述的比較文學與精英化教育理想之關係的立足點。我們還需要界定精英化教育的含義嗎?隨著就業壓力和社會貧富差距的增大,隨著社會的轉型和各種新興行業的興起,社會對大學教育的需求量急速上升,為了適應學生中間越來越嚴重的急功近利心態以及應試教育嚴重破壞中學生正常思維能力的後果,大學教育不得不放低了教育水準的門檻,放棄了專業教育的傳統標準,以適應社會越來越多的新興職業的人才需要。隨著通識教育課程比例的越來越增加,在一些僵化型課程必不能少的規定下,高校院係唯一能夠壓縮的就是專業課程。在“文革”前中文係本科專業課程達到完整的四年製教育(北京大學和複旦大學還一度建立五年製教育),那麼,現在的中文係本科的實際教學課程不到三年,(因為大四年級必須把學生的社會實習和尋找工作的時間計算進去),相當於以前的大學專科的教育時間。因此現在綜合性大學人文學科的本科畢業生,雖然受過四年教育,卻很難勝任專業領域的工作,除了一部分繼續讀研究生學位外,他們畢業後隻能在社會上承擔一般的非專業的職業工作。——我把現在大學本科的這種培養人才的基本狀況,稱為社會化教育,或謂非精英化教育。它不是以培養人文學科的專業人才、未來的專家學者以及真正的學術領域的精英大師為目標的。它的功能隻是為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求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