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編輯《荷馬史詩》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荷馬史詩》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曆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麵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作品名稱荷馬史詩作者荷馬具體《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寫作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目錄1簡介?總述?分述?梗概2作者簡介3創作手法?古代語言?寫作修辭?敘述方式4創作背景5主題思想?歌頌英雄?曆史意識?自由主義?以人為本6創作依據?民間文學?曆史事實7史詩特色?音樂藝術?超長篇幅?文學藝術?版本特色8名家評價9作品考據10曆史價值1簡介編輯總述《荷馬史詩》並非一人所作,是當時古希臘遊吟詩人的集體成果。《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它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妻子珀涅羅團聚的故事。《荷馬史詩》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伊薩卡島上的王國,與妻子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充分展現了自由主義的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1]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製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曆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麵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有關特洛伊戰爭的神話故事與傳說在古希臘各地廣為傳誦。許許多多遊蕩於希臘世界的說唱藝人、吟遊詩人都樂此不疲,從而使之代代相傳,古希臘偉大詩人荷馬的兩部光輝詩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便取材於此。《荷馬史詩》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謹,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學作品,荷馬也被稱為歐洲四大史詩詩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為維吉爾、但丁、米爾頓),維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一文中寫道:“世界誕生,荷馬高歌。他是迎來這曙光的鳥。(Lemondenaît,Homèrechante.C‘estl‘oiseaucetteaurore).荷馬史詩不但文學價值極高,也是古希臘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九世紀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邁錫尼文明,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代”或“英雄時代”。分述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也作《奧德修記》或《奧德修紀》)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伊利亞特》《伊利亞特》敘述阿開亞人的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因特伊利亞特洛伊城又名伊利昂(Ilium),故名《伊利亞特》。史詩以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楔入點,集中地描寫了戰爭最後幾十天發生的事件。聯軍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一直未能攻克,軍中的矛盾逐漸激化,阿喀琉斯憤恨統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拒絕再為聯軍出戰,後來他的好友兼愛人(表兄弟與他的愛人,根據某些原始史料))戰死,為了替他報仇才重新出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與阿喀琉斯決鬥,英勇戰死。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斯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的故事至此結束。《奧德賽》《奧德賽》敘述伊薩卡(Ithaca)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隻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因得罪了海神,受神祇捉弄,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薩卡及鄰國的權貴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珀涅羅珀(Penelope)求婚,迫她改嫁,珀涅羅珀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複了他在伊薩卡的權力。梗概荷馬史詩的內容非常豐富,無論從藝術技巧或者從曆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麵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從公元前8、7世紀起,就已經有許多希臘詩人摹仿它,公認它是文學的楷模。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認為它是古代最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從前,在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有一座特洛伊人的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東方許多部族的霸主。當時在希臘地方的強大部族總稱為阿開亞人,有時奧德賽在史詩中也稱為阿爾戈斯人或達那亞人;阿開亞人以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為首。伊利昂的二王子帕裏斯乘船到希臘,受到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的款待,但他和墨涅拉奧斯美貌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兩人私奔逃回伊利昂。阿開亞人非常氣憤,便由墨涅拉奧斯之兄——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倡議,召集各部族的首領,共同討伐特洛伊人。他們調集一千多艘船隻,渡過愛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曆時9年都沒有把這座王都攻下來。到了第10年,阿伽門農和阿開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阿喀琉斯因為爭奪一個女子,而爆發了矛盾,阿喀琉斯憤而退出戰鬥。《伊利亞特》以阿喀琉斯的憤怒為開端,集中描寫戰爭第10年最後的51天的事情。由於阿開亞人失去最勇猛的將領,他們無法戰勝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邊,抵擋不住伊利昂大王子赫克托爾的淩厲攻勢。阿伽門農希望同阿喀琉斯和解,請他參加戰鬥,但遭到拒絕。阿喀琉斯的密友及愛人帕特羅克洛斯看到阿開亞人將要全軍覆滅,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戰鬥,打退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自己卻被赫克托爾所殺。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決心出戰,為亡友複仇。他終於殺死赫克托爾,並把赫克托爾的屍首帶走。伊利昂的老王普裏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營帳去贖取赫克托爾的屍首,暫時休戰,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伊利亞特》這部圍繞伊利昂城的戰鬥的史詩,便在這裏結束。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隻寫到赫克托爾的死為止,可是據《奧德賽》和古代希臘的其他作品的描寫,圍繞伊利昂城的戰爭還繼續打了很久。後來阿喀琉斯被帕裏斯用箭射死,阿凱亞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領埃阿斯和最有智謀的首領奧德修斯爭奪阿喀琉斯的盔甲。然而,埃阿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附身,失去理智,奧德修斯取得了勝利。前者清醒後覺得羞辱而自殺。最後奧德修斯獻計造了一隻大木馬,內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馬拖進城,結果阿凱亞人裏應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結束了這場曆時十餘年的戰爭。史稱木馬記。離開本國很久的阿開亞首領們紛紛回國,奧德修斯也帶著他的夥伴,乘船向他的故鄉伊塔克出發。從這裏就開始了以奧德修斯在海上的曆險為中心的另一部史詩《奧德賽》的故事。奧德修斯回鄉的旅程很不順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詩采取中途倒敘的方法,先講天神們在奧德修斯已經在海上漂遊了10年之後,決定讓他返回故鄉伊塔克。這時奧德修斯在家中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已經長大成人,出去打聽他的長期失蹤的父親的消息。伊塔克的許多人都認為他10年不歸,一定已經死去。當地的許多貴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珀涅羅珀,珀涅羅珀百般設法拒絕他們,同時還在盼望他能生還。他回家的途中,似乎就注定一路坎坷,奧德修斯在這10年間經曆了許多:獨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爾刻把他的同伴用巫術變成豬,又要把他留在海島上;他又到了環繞大地的瀛海邊緣,看到許多過去的鬼魂;躲過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聲,逃過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庫拉,最後女神卡呂普索在留了奧德修斯好幾年之後,同意讓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國土,向國王阿爾基諾斯重述了過去9年間的海上曆險,阿爾基諾斯派船送他回故鄉。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還占據著他的王宮,大吃大喝。奧德修斯裝作乞丐,進入王宮,設法同兒子一起殺死所有的求婚人,和妻子重新團聚。[1]2作者簡介編輯荷馬,古希臘盲詩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傳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據此,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前8世紀之間。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或不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而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當時經過幾個世紀口頭流傳的詩作的結晶。荷馬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曆了奴隸製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紀和7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3世紀和2世紀,又經亞裏山大裏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曆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3創作手法編輯古代語言《伊利亞特》古卷基本采用古老的伊俄尼亞方言,亦包含許多伊奧尼亞方言的用語,變化及語法特征,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凱奈時代。此外,阿爾卡地亞——塞浦路斯方言也留下了它的足跡。很明顯,這場戰爭處於遠古。Iliad,即《伊利亞特》意為“關於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紀”,作為詩名,最早見於希羅多德的著作,《伊利亞特》因荷馬的整理而顯示出在古語言方麵珍貴的研究型。寫作修辭荷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象豐富、善於創新的語言大師。《伊利亞特》詞章華麗,妙語迭出,精彩、生動的用詞和比喻俯拾皆是。荷馬知用暗喻(如“戰鬥的屏障”喻善戰的壯勇。“羊群的母親”喻山地),但卻更為熟悉,也更善使用明喻。《伊利亞特》中的明喻分兩類,一類為簡單型,另一類則是從簡單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複雜型。簡單型明喻的結構特征是A像B。埃阿斯的戰盾“像一堵牆”,兵勇們像狼或獅子似地戰鬥。阿波羅從俄林波斯上下來,“像黑夜一般”;塞提絲從海裏出來,“像一層薄霧”此類明喻,荷馬用來得心應手,熨貼自如,其技巧可謂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另一類明喻,即複雜型明喻,在其他民族早期的史詩中絕少出現,但在荷馬史詩中卻是個用例眾多、趨於普通的語言現象。此類明喻的結構特征是在A像B之後附加一整段完整的內容,其修飾或解說對象不是接受喻示的A,而是作為喻象物的B。例如:倒死在光榮的赫克托耳手下。我從未見過如此出類拔萃的人物,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裏亞婦女!如同一位邁俄尼亞或卡裏亞婦女,用鮮紅的顏料塗漆象牙,製作馭馬的頰片,盡管許多馭手為之唾涎欲滴,它卻靜靜地躺在裏屋,作為王者的佳寶,受到雙重的對生命的摯愛,沒有使英雄成為生命的奴仆!珍愛,既是馬的飾物,又能為馭者增添榮光就像這樣,墨奈勞斯,鮮血浸染了你強健的大腿,你的小腿和線條分明的踝骨。通常,詩人以“就像這樣……”結束明喻,繼續故事的進程:敘述方式一般說來,史詩屬敘事詩的範疇。《伊利亞特》中的敘述分兩種,一種是詩人以講敘者的身份所作的敘述,另一種是詩人以人物的身份所進行的表述、表白和對話。亞裏斯多德稱第一種形式為“描述”,稱第二種形式為“表演”。《伊利亞特》中,直接引語約占一半左右,而直接引語即為人物的敘述(包括複述),近似於劇中人(dramafispersonae)的話白。毫無疑問,此類語言形式為表演式敘述提供了現成的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利亞特》是介於純粹的敘事詩(即詩人完全或基本上以講述者的身份敘述)和戲劇(詩)之間的一種詩歌形式。柏拉圖認為,荷馬史詩屬於悲劇的範疇,而荷馬是“第一個悲劇詩人”。4創作背景編輯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曆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曆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荷馬史詩》其實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體希臘人記憶中的曆史。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一些希臘城邦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就將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跡和勝利的經過編成歌詞、在公眾集會的場合吟唱。這些故事由民間歌手口耳相傳,曆經幾個世紀、經過不斷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馬手裏被刪定為兩大部分,成為定型作品。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皮西特拉圖(Pisistratus,約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執政時,它才被最後用文字固定了下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荷馬史詩》,是公元前3至2世紀由亞力山大裏亞的學者們編訂過的作品。1795年,德國學者沃爾夫沿著這一思路對史詩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從而斷言,史詩的每一部分都曾作為獨立的詩歌由歌手們演唱,後經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後來,沃爾夫的同胞拉赫曼更為明確地闡述了他的觀點,從而形成了“短歌說”。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曆了奴隸製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三世紀和二世紀,又經亞裏山大裏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曆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5主題思想編輯歌頌英雄史詩的主題思想是歌頌氏族社會的英雄,因而隻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屬於戰爭的哪一方,都在歌頌之列。《伊利亞特》的基調是把戰爭看成正當、合理、偉大的事業,但同時又描寫了戰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並通過英雄們的淒慘結局,隱約地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奧德賽》是歌頌英雄們在與大自然和社會作鬥爭中,表現出的勇敢機智和堅強樂觀的精神。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製時期的一部社會史、風俗史,具有曆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麵的很高價值。這部史詩也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創作,在思想上、藝術上不免帶有局限性。荷馬,生於公元前八世紀後半期的愛奧尼亞,是古希臘最著名和最偉大的詩人。他是《荷馬史詩》(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的作者。英雄史詩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目的並不是貶低大眾,而恰恰是為了抬高作為那些英雄的子孫們的希臘人,是為了抬高那些創作和傳播英雄業績的人們本身。因為一個有著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長期而廣泛地流傳,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娛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鼓舞人們的鬥誌、引導人們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繼承和發揚祖先的榮光、象英雄的祖先那樣去進行生存鬥爭。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都競相把《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尊為自己的祖先,甚至連荷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爭奪和崇拜的對象。曆史意識另外,更重要的是: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曆史”概念的詞語。盡管這個詞語在史詩中使用時的含義並不確定,但是它至少已經包括了這樣的意思,即: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事實真相。後來希臘語中的“曆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自由主義《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以人為本在史詩中,我們還可看到以人為本思想的反映,讚美人的智慧,嘲笑神的邪惡,讚美、歌頌人間,蔑視上天,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又常常是同歌頌民族貴族英雄主義相結合的。恩格斯曾經指出,全部《伊利亞特》是以阿客琉斯和阿伽門農爭奪一個女奴的糾紛為中心的。掠奪光榮,敢於掠奪者才是英雄,這種思想傾向顯然適合當時奴隸主貴族的胃口。6創作依據編輯民間文學英雄史詩中的內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曆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曆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揚的是一種英雄史觀。隻不過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英雄史觀與後來西方社會中的英雄史觀是不同質的。《荷馬史詩》一方麵是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許多世紀裏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的真實、自然的特色。同時表明在遠古地中海東部早期這個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學曾達到相當高度的繁榮。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這種特殊優越條件是與古代愛琴海文明以及後日雅典和亞曆山大裏亞時代幾百年間奴隸製文化的繁榮分不開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間流傳的史詩,又是達到高度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神聖的荷馬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文學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臘史前時代的生活麵貌,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它那獨特精湛的藝術特色,對後世歐洲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搜集、整理而成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其內容來源於古代歌謠、神話故事和英雄史詩等,而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傳說和神話故事則是這部史詩的主要來源。《伊利亞特》描寫特洛亞戰爭的故事,《奧德塞》則描寫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亞戰爭後還鄉途中的驚險故事。因此,兩部史詩在內容上是各自獨立和互有關聯的。曆史事實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曆史事實為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公社進入奴隸製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暴力幹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荷馬史詩以一定的曆史事實為依據,結合神話傳說,廣泛地反映出當時希臘社會從原始公社製向奴隸製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情況,以及希臘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曆史上常把這一時期稱之為“荷馬時代”,並且主要根據史詩提供的材料來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比如經濟上,土地歸公社所有,但私有製正在形成,人們生活在“民族胞族——部落”的父係民族組織中,阿客琉斯、俄底修斯等都是擁有私有財產的部落首領。鐵器的使用已經開始,人們運用鐵製的農具和兵器生產勞動和戰鬥。史詩中有關於匠神和鍛工場所的描寫,顯示出當時金屬製作工藝的技術水平。政治生活上,實行的是軍事民主製,由民眾大會討論決定重大問題,但這種“民主”已經逐漸流於形式,階級分化已較明顯,部落首領的權力越來越大,出現了奴隸的占有和買賣。在其它社會風俗和文化生活的各方麵,史詩中也有比較廣泛的反映。7史詩特色編輯音樂藝術荷馬史詩采用六音步詩行,不用尾韻,但節奏感很強。這種詩體顯然是為朗誦或歌吟而創造出來的,在歌吟時,大概還彈著琴來加強其節奏效果。由於這種敘事長詩是由藝人說荷馬史詩唱,因此常常重複不少慣用的詞句,甚至整段重複,一字不改。有時有些形容詞的重複使用,隻是為了音節上的需要,並不一定對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強。而許多重複詞句的一再出現,象交響樂裏一再出現的旋律,又能給人一種更深的美的感受。這大概是由於古代的某些藝術手法雖然比較簡陋,但有經驗的說故事的詩人運用技巧非常純熟,所以才能產生這種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來加強氣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也是荷馬史詩裏一個突出的藝術手法。此外荷馬史詩還善於用簡潔的手法描寫,用寥寥數語,表達出很深的感情。超長篇幅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開始時隻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這兩部史詩還沒有寫下來的定本。根據羅馬著名散文家西塞羅所說,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當時雅典執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領導下,學者們曾編訂過荷馬史詩;古代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是他的兒子希帕爾科斯執政時的事。而從公元前5世紀起,每逢雅典4年慶祝一次的重要節日,都有朗誦荷馬史詩的文藝節目。從這製度實行之後,史詩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基本上固定下來了。隻是當時朗誦史詩的藝人,或根據自己的“話本”,或憑記憶,有時在文字上和行數上可能有些變動。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史詩的若幹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簡不同是可以理解的。關於荷馬究竟有無其人,兩部史詩是否都是同一位詩人的作品,近兩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馬的學者熱烈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為兩部史詩在內容描寫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兩部史詩文字風格上相同之處大於不同之處。現在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荷馬還是確有其人。當然,荷馬也是根據口頭流傳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沒有長期的傳說積累,荷馬也創作不出這樣兩部偉大的古代史詩。文學藝術在史詩的創作藝術方麵,首先要提到的,是史詩中已經出現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最基本的創作方法。史詩中描寫的戰爭,描寫的人物,既有古代神話傳說的因素,但又是希臘社會生活的寫照。史詩中塑造的英雄群像,如阿客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門農、俄底修斯等,無一不是現實的,同時又是浪漫的;既具有傳奇性,又充滿寫實性;既有民族英雄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麵,把人物置於重大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他們的語言行動來描寫,例如阿客琉斯和阿伽門農的矛盾衝突,阿客琉斯和赫克托耳的矛盾鬥爭等。其次是史詩的高度藝術概括力和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的結合。特洛亞十年大戰,頭緒紛繁,人事眾多,作者卻能去粗取精,以小見大,以卓越的藝術概括才能,截取戰爭結束後的幾個片斷來寫,緊湊集中,性格鮮明。同時這種有高度藝術概括力的曆史史實,又是通過實際現實中的人和事的具體細致的描寫來體現的,有驚險、悲壯、催人感奮的場麵描寫,也有生離死別、使人淚下的愛情描寫。廣泛深刻的曆史內容通過細致入微的人物活動表現出來,使史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再次,史詩創造的完美的文學形式(如“英雄格”的詩行),明顯的口頭文學特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