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程闕裏,程遹執掌黃陂印(3 / 3)

同族仆人程福急切叩首道:“小福子願隨大爺一同赴任,也好服侍左右,在外地也好長長見識。”

父親點了點頭,然後擺手說:“天色甚晚,你們大爺鞍馬勞累一天,就此安睡,明日還要向眾親友辭別,大家散吧!”

程遹依依不舍地告別親人,踏上了征程。他先從水路乘木船直下,後改騎馬從陸路向黃陂河口(今屬大悟)進發。

他抵達河口後,正準備換乘木船沿灄水南下黃陂縣城時,突然看見一艘官船,船上插有一麵杏黃旗,上書“黃陂縣衙”字樣。原來是黃陂縣尉及其隨員早已在碼頭迎候程遹。

上船後,縣尉站在船艙,指著滔滔的灄水河對程遹說:“這條河是古代黃陂境內的黃金水道,也是陂邑之母親河。上遊有灄源裏,下遊有灄陽縣,而得名於此,曰灄水河。該水流入陂地境內,自北至南長達三百裏,經黃漢湖(今武湖)直入長江。黃陂通過灄水與漂水,往北穿越大別山、桐柏山的隘口,可直達王都鄭州;又可出長江,入漢水、溳水,淌過隨棗走廊,跨越南陽盆地,通往關中地區;亦可通過長江、漢江抵達比登天還難的巴蜀地區;往南則直達江漢,並借洞庭湖及其幹流通往江南諸省;東乘長江一瀉千裏,又可溝通吳會,通江達海。”

“此乃舟楫之便也!不知黃陂共有多少條河流?”程遹又問。

“主要河流除灄水外,還有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5條河流。這些河流均發源於大別山脈南麓。”

“目前是否充分利用了這一得水獨厚的資源?”程遹沿灄水順流而下,一邊盡情地飽嚐兩岸蒼翠欲滴的秀麗風光,一邊傾聽縣尉、主簿介紹縣情,一邊思考著如何充分利用這一黃金水道造福百姓。

“眼下,黃陂全境的大部分縣民都是利用這一黃金水道進行糧食、木材、食鹽等物資的運輸以及客運等,朝廷曾在南北交通要道雙龍鎮設立了轉運司財稅稽查衙門呢。”

“不知縣民對稅賦是否可以承受?”

“據我所知,皆在縣民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是這樣嗎?老人家!”為了求證,程遹忙問身旁的老船工。

“這個——”

“這位是前來履新的縣老爺,老人家有什麼話,但講無妨!”縣尉說。

“縣老爺在上,草民係雙龍鎮人氏,長年累月在灄水河跑運輸,老實講,皇上剛登基幾年,大赦天下,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稅賦減免了不少,大家安居樂業,紛紛感謝皇恩浩蕩。可是,近幾年各種苛捐雜稅又死灰複燃,縣民委實不堪重負啊!”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老人家的話我們可要引起重視啦!”程遹聽後,不禁一怔,說:“這沿河兩岸人跡甚少是否與此有關?”

“回大老爺,陂邑縣域北依大別山脈南麓,南臨長江,整個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低山、丘陵、平原、窪地的地勢。素有‘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半田’之說。北部低山群體,山勢平緩,背風向陽,植被較好,縣民以狩獵、伐木、燒炭為營生;南部為古雲夢大澤一隅,江漢湖河交彙,聯成水網。僅黃漢湖周圍四十餘裏,平原坦曠,夏水漲,汪洋千頃,秋冬水落地出,為往來之通衢。”

“水資源如此豐富,那南部縣民一定是以捕漁為生了。”

“是的。僅常見魚類有白鰱、花鰱、青魚、草鯇、鯉魚、鯽魚、鱖魚等,最為著名的是銀魚,堪稱魚中珍品,味道極為鮮美可口。大人您要是喜歡吃魚,那可掉進魚窩子裏了!”陪同的主簿回答說。

“如此說來,我的口福不淺啊!”程遹話音剛落,大家都會意地笑了起來。

“那中部出產何物呢?”程遹又問。

“中部種植水稻,大、小麥、喬麥、棉花、油茶、大豆、麻類為主。目前正處初冬,也是農閑之季,遍及各鄉的能工巧匠,都在各地打零工,掙些油鹽錢。”

“這些衣食父母包括哪些門類呢?”

“不僅有剃頭佬、剔腳佬、劁豬佬、補鍋佬、洗磨佬、渡船佬、殺豬佬、打漁佬、和事佬,還有金匠、銀匠、銅匠、錫匠、雕塑匠、鐵匠、石匠、木匠、土匠、篾匠、皮匠、燒窯匠、裁匠、泥瓦匠、藥匠、染匠、榨油匠、彈花匠,幾乎應有盡有。統稱‘九佬十八匠’。更有許多黃陂人遍及全國各地做官、經商,又有‘無陂不成鎮’的美譽。”主簿回答道。

“咱們的父老鄉親,憑借智慧的頭腦與勤勞的雙手,開創了自己的天地,真是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啊!”

程遹沉思片刻後,便與縣尉、主簿商定,將木蘭故裏——雙龍鎮作為他尋訪的第一站。以緬懷一代巾幗英雄,實地感受一下當地民風,了解民情。

他們說著說著,船工告訴程遹,前方便是黃陂曆史名鎮——雙龍鎮。由於縣尉事先安排,當地官員與鄉紳早已在碼頭翹首以待。

程遹站在船頭上舉目四望,雙龍鎮東岸的兩個小山丘宛如盤踞於此的兩條巨龍,尤其是伸向河心的龍爪,隨著河水的流動若隱若現,似乎在舞動;而對岸一樽圓形巨石,猶如二龍之間的一顆明珠。麵對眼前呈現出一幅壯觀的二龍戲珠圖,他不禁興奮地讚歎曰:“美哉,壯哉,真乃二龍戲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