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政議政,縱論變法德為本(3 / 3)

早在熙寧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曾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

王安石未摸清皇帝的想法,隨即答道:“以擇術為始。”他所說的“擇術”就是希望宋神宗“每事當以堯、舜為法”(《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五十九)。在此後所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中,科舉和吏治問題仍被置於首位,而“理財”則居其末。

不久,王安石終於摸清了宋神宗改革的真實想法,即多次訓示:“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共宜留意節用。”(《宋史全文》卷十一)於是,王安石的思想就來一個“急轉彎”,極力主張熙寧變法“以理財為方今先急”。正如南宋時呂中所說:“夫安石初意不過欲變法耳,未敢言興利也;迨青苗既行,始興利也。”(《宋大事記講義》卷一)

熙寧二年,當宋神宗再次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

王安石從容將自己“興利”的想法和盤托出:“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五十九)

在這裏,王安石強調“風俗、法度”的重要,並力勸神宗“誠欲用臣,恐不宜遽”。王安石善於俯就、迎和了當朝君主的意誌,並不惜與反對派針鋒相對,當然能贏得主子的歡心。再加上神宗問三朝元老文彥博,文亦曰:“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宋論》卷六《神宗三》)故神宗正式決定擢用王安石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熙寧變法即由此開始。

與此同時,王安石仗義執言也是神宗看好他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邵州武岡知縣郭祥正因功升了官,他見王安石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寵臣,為了討好王安石,特地上書朝廷,希望趙頊以後“專聽王安石的計策,一旦發現議論有異於王安石者,即使是封疆大吏也應當屏黜”。

趙頊深感此表章甚為“辨暢”,就以試探的口吻問王安石:“你認識邵州的郭祥正嗎?”

王安石立即對皇帝實話實說:“臣過去在江東時認識他。這個人很有點政治家才能,善於察言觀色行事,但心術不正,請皇上絕不可重用!”

當郭祥正得知自己在趙頊和王安石那裏露餡後,就趕快辭官回家去了。趙頊因此更加信任王安石。

同年三月,鑒於程顥既有地方工作成就,在趙頊即位後,也表現不俗,王安石也很欣賞他,他因此被欽定為變法改革的主要智囊之一,出任條例司屬官。

四月,王安石將行新法,親自點將,特派蘇轍、程顥等人作為欽差大臣,到全國各地檢查農田、水利、賦役等新政實施情況。

程顥領命後,微服私訪,摸清了新法貫徹的真實情況。回朝後,他將自己在基層所見所聞一分為二地向趙頊和王安石作了彙報,希望能慎重地推進變法改革。

程顥在中央政府的初露頭角,深受重臣呂公著的首肯,經他推薦,當年八月程顥被授予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裏行。

這種“提拔”與“重用”,並沒有使程顥昏昏然而得意忘形,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從政的道德品質,勤奮敬業,踏實辦事。史書載曰:“帝嚐召顥,問所以為禦史,對曰:‘使臣拾遺補闕,裨讚朝廷則可;使臣掇拾群下短長以沽直名則不能。’帝以為得禦史體。”(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p401)

程顥極為欣賞王安石的文品與人品。

他覺得王安石的詩文剛健爽利,直抒胸臆,內容多涉時弊,見解高遠精深;他的填詞雖數量不多,但詞風豪放,“一洗五代舊習”。他認為,一句“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簡直就是王安石自信乃至自負的寫照。酣暢淋漓,又味道十足,勝過萬語千言;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又勾引出曆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考據與賞析。

一次,程顥與王安石一起閑聊,談到了他們青年時期崇敬的周敦頤。王安石不禁感慨萬千地說,年輕時,他曾三次登門拜訪周敦頤,均被其拒之門外。於是,他憤然發誓:“吾獨不可自求之六經乎?”從此,他從“百家諸子之書”,到醫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對釋老書,也作深入鑽研,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為後來主編《三經新義》、《字說》,創建新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王安石功成名就後,在生活上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敵人,也很難在私生活上找到攻擊他的破綻來。這也許是一心想重振大宋雄風的趙頊對他言聽計從的又一個原因吧。

他極度不修邊幅。常常長時間不換洗衣服,長時間不洗臉、不漱口、不洗澡。在他的外套上,到處都是湯汁油漬汗跡等汙斑……隻是王安石極高的官聲與文名,掩蓋了他的這些缺點。史書記載說:“時人鹹謂其賢。”也就是說,人們普遍認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士大夫以不能結識王安石為最大的恨事。

王安石的吳氏夫人,雖然是位其貌不揚的胖太太,但他從不嫌棄她,夫妻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當時,像他這樣的高官,大都是妻妾成群。妻子覺得有愧於丈夫,決定為他娶一小妾。但她又怕丈夫拒絕,就來一個“生米煮成熟飯”,讓他推脫不掉。那天白天她對此事隻字未提,晚上臨睡時,她借故離開,讓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前去侍候丈夫。

王安石忽見內室突然出現一位美貌的陌生女子,不禁大吃一驚,忙問這女子為何而來。那女子隻好將吳氏的意思和盤托出,王安石這才恍然大悟。

經仔細盤問才知,這女子因丈夫將一船官麥沉船失卻,傾家蕩產後仍然不足以償還官債,所以丈夫便賣妻還債。

王安石聽後,即命該女子回她自己房間安歇。次日清晨一起床,王安石便吩咐下屬將該女子的丈夫找來,讓其把自己的妻子領回去,並且不必退錢。一時傳為佳話。

王安石這一故事廣為流傳,他因此被看作是在生活作風上孔孟之道的傑出繼承人。但是,當他就任了大宋帝國的宰相之後,對他施政的猛烈批評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那天,王安石正準備主持討論更法令,卻聽說不少大臣矛頭直指他實施的變法。他因此感到很不理解,不禁惱羞成怒。

正在這時,程顥奉旨來到宰相府議事,王安石繼續在程顥麵前憤怒地數落起大臣們的種種不是。他說:“中允大人,你說這是不是豈有此理!我如此嘔心瀝血地效忠皇上,為百姓謀福祉,竟遭到他們如此的非難?”

“宰相大人大可不必動怒!下官以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程顥等王安石發泄一通後,便輕言細語地道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什麼?如此這般,還算正常嗎?”

“是的。因為作為臣子,大家有責任為國家大事在朝堂之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背後說長論短,更不是對你家裏私事說三道四。故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如此說來,我還得讓他們大放厥詞?”經程顥如此提醒,王安石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確有點失態,頓感幾分愧意。

“不錯。宰相大人今天既然是召集大臣們前來議事,就得心平氣和地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否則,不僅會閉塞言路,而且會使變法增加更大的阻力。”

王安石早就聽說程顥的資質超過一般人,充實和修養內心又有正確的方法,平和純粹的氣質,充分顯露在外表上,學生和朋友跟隨他多年,也未曾見到過他憤怒嚴厲的麵容。遇事善於處理,即使遇到緊急的事,也不動聲色。王安石心裏說,今天如果不是他坦言忠告,自己定會與大臣們鬧得不歡而散。於是,他立刻收斂怒氣,並向程顥致意,他們一起與大臣們心平氣和地共議國家大事。

自從這次事件以後,王安石更是對程顥敬而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