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此次上疏之後,時貶為河北安撫使的三朝宰相韓琦再次上疏請罷青苗法,神宗在朝廷上不禁歎息曰:“朕始謂青苗等法,可以利民,不料害民如此矣!”乃諭輔臣道:“青苗法既不便行,不如飭令罷免。”
王安石頓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回想起自己擔任地方官時,在治下實行《青苗法》,曾大受百姓歡迎。他不信如今真的會遭到百姓反對。他擔心自己的變法有毀於一旦的可能,於是,一方麵對皇上采取軟抗——稱病不朝,另一方麵速令自己的親信返京,彙報在南方推行《青苗法》的情況。
王安石的那個親信姓李名定,曾為秀州(今嘉興市)判官,為安石弟子,自秀州被召,入京時遇右正言李常。李常問道:“君從南方來,不知百姓對《青苗法》的反映如何?”
好大喜功的李定答道:“老百姓是一千個讚成,一萬個擁護。”
李常愕然道:“果真麼?舉朝方爭論是事,除執政外,大都均稱不便。”
李定覺得自己升遷的機會到了,即去謁見王安石,並投其所好地稟告道:“《青苗法》很是便民,為何京師傳言不便?”
王安石大喜道:“這便叫作無理取鬧呢。改日入朝,你須要明白上陳,舌戰群臣。”
結果,李定在朝堂上口若懸河,大讚屬下積極實施《青苗法》,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安石趁機排斥異己,並說,程顥從義理的角度出發,也許有幾分道理。而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他的上疏顯然是杞人憂天了。從而導致神宗不僅沒有采納程顥的建設性意見,居然還將附會王安石的李定擢為監察禦史裏行。
麵對王安石偏聽偏信,一意孤行,程顥雖然感到非常失望,但他仍然決定作最後一搏。
當年四月十七日,程顥再次奮筆疾書,寫成《再上疏》給神宗趙頊,指責王安石主持變法是“一二臣實與大計,用賤陵貴,以邪幹正”,他說:“聰明人做事就像夏禹治水那樣,讓洪水順其自然地從低窪的地方流走,做的是無事之事;舍棄這種辦法而到險峻的地方去築堤防水,說不上是聰明。自古以來為振興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沒有朝廷內外的輿論都說不可以而能夠有成績的,何況還排斥忠良之士,阻攔和抹殺公眾輿論,使卑賤的人欺侮高貴的人,邪惡的人侵犯正直的人呢!即使僥幸有一點小成績,然而使追求功利的臣子一天天受重用,崇尚道德的風氣一步步遭到破壞,尤其不是朝廷的福氣。”最後,他強調指出,當權者在政治上思考與處理問題要順民心,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勢壓人、盛氣淩人,獨斷孤行等等。
程顥知道,自己上疏中的“用賤陵貴,以邪幹正……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二程集》P458)等言辭,雖然切中要害,但卻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肯定會激怒王安石及其親信。
然而,他更在意自己的人格,有話決不藏著掖著。當他看到自己中肯的意見得不到重視,朝廷不容他,他也不情願與那些在他眼中的專橫、霸道、不可一世的功利之徒為伍。便毅然提出辭呈,表現出大丈夫“道不同不相與謀”的氣節。
這樣一來,程顥便把“尚德”與“興利”的對立關係,演化成“公心”與“私心”、“天理”與“人欲”、王道與霸道的對立關係。
其實,在王安石的親信看到程顥的上疏後,正想追究程顥以言犯上,擬按宋朝律例黜逐程顥。但他們把處分意見向王安石稟報時,王安石認為,程顥雖然與自己的政見相左,但他敬重程顥的忠良。再說,與其他的激進反對派相比,程顥對王安石新法的反對相對要溫和得多,而且是否定之中有肯定。諸如,程顥認為,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還是切實可行的。所以,王安石並不同意對程顥深究。有程頤《明道先生行狀》記載為證:“荊公與先生(指程顥)雖道不同而嚐謂先生忠信。”
正在此時,趙頊讓王安石去研究程顥遞交請辭一事,王安石建議,不如來一個順水推舟。於是,趙頊采納王安石的意見,將程顥排擠出改革智囊團,讓其出去擔任提點京西刑獄。
哪知,程顥以《辭京西提刑奏狀》,堅辭不受;後隻得改差簽書鎮寧軍(澶州)判官,程顥這才書《謝澶州簽判表》,謝恩赴任。就這樣,程顥結束了居職九個月的伴君如伴虎的京官生涯。
反對派領袖司馬光在長安得知此事後,亦上疏請求退職,並稱讚程顥不論是作為一個“政治”的人,抑或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其人品是無所挑剔的。
這期間,與程顥同朝為官的蘇東坡,貶到湖州。到了1079年7月28日,官居太守的他也因反對變法陷於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台詩獄”的案件中。神宗皇帝深知蘇東坡的才華,再加上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後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蘇才於1080年出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到黃州後,難得悠閑,在黃州生活四年又四月,創作頗豐,計作詩220首,詞66首,賦3篇,文169篇,書信288封,合計740篇(《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丁永淮、梅大聖、張社教編注,武漢出版社出版)。其中,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千古絕唱。詩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一天,當蘇東坡得知二程氏兄弟早年曾在黃州府屬下的黃陂縣望魯台(又稱鳳凰台)讀書,就特地到此一遊。他剛到望魯台,當激情吟誦起程顥的《春是偶成》時,忽然,程顥早年的半邊聯(上聯),一下子閃入了他的眼簾,隻是下聯尚未對出。蘇東坡駐足欣賞,上聯是:“??雲間神仙府。”
蘇東坡看了半天,認不出開頭的兩個字。善於對絕對的他眉頭一皺,有了:第一個字是“碧”,第二個字是“空”,合起來是:“碧空雲間神仙府”。
接著,蘇東坡還立即提筆續成了下聯:“??山中隱士家。”第一個字是“險”,第二個字是“峽”,合起來就是:“險峽山中隱士家。”蘇東坡落筆後,乘興而遊,忽然又發現了牆西壁有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