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水自流。
階前千裏明如鏡,一輪明月照高樓。
蘇東坡知道,這前兩句是引自李白遊金陵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中華門附近,今有鳳台路)所作《登金陵鳳凰台》一詩,寫出了自己遭貶時“鳳去台空”的情景。但後兩句卻筆鋒一轉,又道出了他大難不死、走出牢獄之災,來到民間宛如“一輪明月照高樓”的心境。於是,他也乘興提筆,在東牆和詩一首:
鳳凰台上鳳凰遊,台畔悟桐不計秋。
榻有琴書壁有畫,湖如明鏡月如鉤。
王安石的變法盡管四麵楚歌,但由於有皇上趙頊的庇護,王安石不僅絲毫無損,反而權力進一步加強了。
不過,在得不到重要臣僚支持的情況下,王安石相當冒失地啟用了一大批初出茅廬的新人。王安石認為,這些人最重要的長處是,進入官場的時日不長,聰明、熱情、渴望建功立業、沒有沾染官場習氣。所以,王安石更加大刀闊斧地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熙寧三年十二月前後,王安石在主持頒布《畿縣保甲條例》,並在首都開封府的屬縣試行之後,還與韓絳同日升任宰相。次年十月,擴建太學校舍,並進行教育改革,在太學開始實行《三舍法》,從優秀太學生中直接選拔官員。熙寧五年三月,先在首都實行《市易法》,後推行於杭州、廣州、揚州等主要城市,由官府收購滯銷貨物,商販以財產抵押向官府賒購貨物以販賣,企圖以此限製大商人壟斷市場,防止物價暴跌暴漲。熙寧六年八月,開封府又實行《免行法》,各工商行戶出免行役錢後,不再向官府無償提供物品或服勞役。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晉升為首相(昭文相)。
然而,曆史給王安石開了一個大玩笑,他變法的災難性後果竟被程顥言中。
老實講,《青苗法》是適合農民們需要的,特別是在青黃不接時節,更能顯示其救濟與援助的功效。問題是,春貸秋還,本錢一千,須加息三百,農民豈能承擔得起如此高利的重負?而且貧苦之家借貸,必須以田裏的青苗為信用擔保或者抵押。不願借者則強令貸錢,如此勒令攤派豈能取信於民。這樣一來,風調雨順時,農民尚可對付;而一旦出現天災人禍,發放貸款的官府與使用貸款的農戶雙方,卻立即同時陷入恐慌之中。官府為了減輕自己的損失和責任,隻有逼迫農民還本付息。農民沒辦法,隻好變賣家當還債。嚴重者需要賣房賣地,甚至賣兒賣女。最後,導致一批批農民流離失所,更使許多農民不敢貸款。
可是,由於層層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貸款準備金,這些貸款本金附帶著必須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達。如果貸款發放不出去,地方官員便無法完成那百分之二十的貸款利息,這將直接影響官員們的升遷。於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員們為討好上司而花樣百出。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據當地農戶的經濟狀況,將他們分成不同的等級,規定不同級別農戶的貸款額度,然後,強令當地富戶與其它不同等級的農戶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由富戶為各等級貧戶提供擔保或者抵押。更有甚者,若幹地方官府的官員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政績,竟欺上瞞下或公開或變相地大放高利貸。
於是,一件本來充滿政治善意的政策,卻在各級官吏的運作下,變得麵目全非,成了徹頭徹尾的殘害百姓的禍水。
更令王安石始料不及的是,變法開始後不久,全國各地連續數年旱、澇、蝗災不斷。致使遍布全國的地方官員立即變成殘害百姓的虎豹豺狼,在他們追逼之下,受災農戶紛紛傾家蕩產,賣兒賣女賣妻子的情況層出不窮。而且,富裕之家更加成為官吏們鎖定的對象,迫使他們破財免災,或者破產、出逃……
《均輸法》與脫胎於《平準法》的《市易法》推行以後,則形成了對城市居民特別是工商業者的打擊。原本立足於平抑物價、抑製大商人重利盤剝的新政策,蛻變成國家壟斷市場、貨源、價格,甚至批發與零售也被政府官員所操縱。於是,大中小商人類皆步履維艱,致使城市工商業開始凋零。
真是禍不單行,王安石起用的一批新人也紛紛翻船。由於這批新貴缺少閱曆,沒有經驗,很少受過生活與人品的考驗,因此,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特別容易由急功近利變為投機取巧,進而不擇手段,墮入下流,為君子所不齒。其中,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與助手如呂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等人,大都走的是這條路。鄧綰竟厚顏無恥地說:“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所有這些,都成為保守黨打擊王安石的有力證據,王安石因此於熙寧七年被罷相。然而,在宋神宗趙頊看來,要想不讓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半途而廢,非王安石莫屬。於是,趙頊於熙寧八年再次起用王安石,任命他為首輔大臣。
這裏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當時,由於改革派的內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為困難,王安石因此多次向宋神宗提出辭職,趙頊一再挽留也無濟於事。
正在這時,有個叫練亨甫的人向中丞鄧綰獻計說:“你為何不對皇帝坦言,用特殊的禮遇來挽留丞相呢?如果把丞相有官職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沒官職的親友都授予官職,再在京師賜與丞相第宅田邸,那麼丞相辭職的要求不就打消了嗎?”鄧綰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在上朝時就把上麵的話一一對皇帝說了。神宗聽了也沒答話,隻是會意地點了點頭。
一天,王安石再次向趙頊請辭,神宗誠懇地對他說:“隻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應,隻是還沒有一座合適的房子給你。”王安石聽了十分驚異,連忙欠身答道:“臣罪該萬死,何曾有這等要求?”趙頊把原委一說,王安石當即奏請查辦此事,鄧綰和練亨甫因此都丟了官。
正是由於王安石卓越的文學成就和清廉的操守,所以,當你翻開官方修訂的正史《宋史》,就會赫然發現:王安石變法的最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助手、學生和繼承人,幾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惟獨這位變法領袖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