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對黃陂影響深遠,早在北宋年間,黃陂便將他們昔日讀書的“望魯台”建成“清遠亭”,南宋末,取“雙鳳投懷”之兆,將“清遠亭”改名為“雙鳳亭”。
明朝天順七年(1463),由黃陂僉事沈靖重建亭於魯台山麓二程祠內。後因幾經兵燹,幾番坍塌,幾經修複。有詩為證:
隻因明末起流氛,
四海兵戈逐電走,
吾陂南北當其衝,
魯台兵火荒蕪久。
清康熙五年(1666)移亭於魯台山之巔,為上下兩層。至嘉慶年間,城鄉紳士、職員均有捐資修亭並勒石立碑之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十九日,黃陂遭龍卷風襲擊,雙鳳亭傾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黃陂縣令蕭蔭恩等議定重建,次年仲冬落成。重建後的雙鳳亭為三層六角攢頂的木石結構(現在的雙鳳亭建築風格),亭身增高丈餘,台階增寬數尺,加厚階級三層。
當曆史的車輪進入1962年,黃陂縣政府在遭受三年自然災害侵擾的困難時期,仍然斥資全麵整修雙鳳亭。
當時,文化局的幹部鄭貞文、遊先高二先生得知後,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中國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去了一封信,希望他能為重修後的雙鳳亭題寫匾額。
與此同時,在各方的配合下,重修雙鳳亭的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園林建築師傅找到了,他就是縣建築公司的劉子福技術員。做黑色筒瓦的師傅也從孝感請來了,縣磚瓦廠的杜幹廠長表示願為燒筒子瓦提供方便,城關鎮報告,原來拆貞潔牌坊時發現了幾塊條形麻石……最後經籌建組順藤摸瓜,將重修雙鳳亭的難路虎一一解決。
拳拳學者情,殷殷公仆心。
郭沫若收到黃陂的來信後,覺得黃陂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能從牙縫裏擠出錢來修複文物,值得稱道。於是,他也來了一個節約紙張的特別題字。
鄭貞文、遊先高收到郭沫若的來信,異常興奮。
可是,當他們拆開信一看奇怪地發現原來郭沫若寄來的還是他們寄出的信,隻是在郭老二字上畫了一個圈。
他們猜想,這可能是他已閱覽過。再等他們翻開信的反麵,“雙鳳亭”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閃入眼簾。頓時,他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接著,鄭、遊等人迅速將郭老題寫的“雙鳳亭”三個字放大,並從其他資料上找到“郭沫若題”四個字和印章拚成一體,帶到漢口去請師傅做匾。
各路能工巧匠聽說郭老為雙鳳亭題字,深受感動,他們勒緊褲腰帶加班加點,僅花了4400元人民幣(其中搭腳子架1100元)就將雙鳳亭修茸一新。
同時,保存完好的清代名流金光傑、周恒祺等所書之碑文按原樣置於亭中。黃陂當代文化精英還專門撰寫了《重修雙鳳亭記》與寫有保護文物標語的木牌一並立在魯台山頭。
不日,縣民主人士、副縣長彭海清,在鳴炮奏樂聲中,親手為雙鳳亭匾額揭幕。
1982年和1992年,在各級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魯台山周代古墓群與雙鳳亭先後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和2003年,再次對雙鳳亭進行了維修,引來無數海內外文人墨客拜謁探幽。黃陂曆代官紳、學人常常來此朝覲,或緬懷先賢,或借以提高自己的聲望。
這座被譽為中國名亭的雙鳳亭為木石結構,它臨灄水,踞山巔,造型精工典雅,形若寶蓋,規製宏整,翼角飛展,蔚為奇觀。
雙鳳亭占地麵積90.25平方米,亭上為楠木和梓木,六角攢頂,意為“六六大順”;下層由十二根石柱組成,表示後人對先賢的十二分誠意。亭身通高12.5米,底座直徑9.3米。亭身由12根花崗岩石柱支撐,四周有三道回廊,六角石鼓抱柱。內環柱為堅實的楠木柱、枋、梁構架。亭麵為布瓦,頂部有寶頂。石柱與木柱相銜處皆鎮以巨石。翼角采用長江中下遊慣用之“老嫩戧起翹”建築手法,戧尾裝“倒三魚”瓦件,民間俗稱“魚角攀爪”。亭中央設須彌座式四方體碑,四麵均鐫有碑文,碑額刻有雙鳳浮雕。碑額東刻“雙鳳沐日”、北刻“父母教子”、西刻“及弟登科”、南刻“富貴榮華”等浮雕圖案。
古亭於濃蔭中如“鳳立高崗”。憑亭遠眺,但見遙山疊翠,川原俊逸,人煙城郭,“皆可於一亭收之”。古往今來,吸引著不少名人學士及各方遊客爭相登臨,詠歎賦詩,留下了許多千古遺蹤。如朱熹、楊廷蘊、屠達、聞政等,都曾來此拜謁吟詠揮毫。
1917年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瞿秋白因家庭慘劇,一家星散。在生計無著和彷徨痛苦的情況下,投親靠友,來到了家居黃陂縣的姑母瞿婕青家,客居了四個月。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瞿秋白在表兄周君亮,表弟君適的陪同下,穿街過巷地來到了灄水河畔,乘船過河,直抵魯台山下,而後循徑拾級而上興致勃勃地參觀遊覽了雙鳳亭。
他依亭盤桓,認真地觀摩了這座為木石結構的古典建築,稱讚它建築精巧別致;又瞻仰了亭中有四麵勒碑的碑亭一座,碑上均陰刻有碑文,記載著二程的有關事跡和此亭的緣起,修建經過及有關軼事等等。碑亭中,有一碑文係黃陂名人,即君亮、君適的祖父,也是瞿秋白先祖的密友、曾在直隸總督李鴻章手下當布政使的周恒祺所書,書法工整,筆力雄勁。這當然引起了他們的共同關注,在反複細品後,瞿秋白連聲稱讚:“好書法,好書法……”
繼而,他極目遠眺,陷入了沉思,對伴遊的表兄弟說:“有關二程及此亭的軼事還不少呢。二程後來不都回到了他們的原籍--河南去講學了嗎?你們黃陂對他們可夠器重的了……”
“紀昔賢之遺躅,而樹一邑之文峰。”是的,黃陂從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便在魯台山麓修建二程祠。到了明正德年間,縣提學陳鳳梧認為,若將二程祠改建成學堂,以理學育人。
當時正值建書院風盛行,於是,陳鳳梧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將二程祠改建成二程書院,亭附近還建有甘露書院。從此,“魯台望道”作為書院尊師治學的遺訓,代代相傳,從而使黃陂走出了一批名揚海內外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和藝術家。
二程書院堅持德行、學問並重。他們按照二程和朱熹提出的“為學”目的,首先是“修身”。“修身”之要義是“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接物”的要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修身”與“學問”之間,是以“修身”為本。這是以德行為先,求知學文為後的中國儒學傳統。用今天的“素質教育”的話來說,就是重視德育,培養學生高尚的誌趣和道德情操,增強其心靈素質和道德素質,而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
二程書院延聘名師,教學注重講明義理,躬行實踐,多采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並倡導學術爭辯和學派交流。
在科舉時代,黃陂舉人、進士之多,名列全省前茅。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一書記載,在明清540年裏,全國共有進士52624人,平均每縣為30人,黃陂則有81人,在湖北各縣中名列第七位。
不僅如此,繼宋代從這裏飛出二程之後,明代又走出了“二裴”。據民國九年《裴氏宗譜》記載,在明代,黃陂北鄉裴家灣(今姚集鎮李集村)裴臻之長子裴宗範,正是在該書院受到熏陶,先在童試中得冠,接著又在南宮折桂,繼而在殿試中高中榜眼郎;次子裴宗德,也是在此刻苦攻讀,雖然他在功名上遜於其兄,但在學識、氣節、品望上超過其兄,因此被擢為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