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死前曾告誡他的兒子劉禪,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在這個遺囑中,他還提出了“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要求。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後一句話,同樣是流傳千載的至理名言,對幫助人們立身處世十分重要。
人生在世,總要有個基本的生活態度,起碼要自覺做到為善不為惡。對於善與惡的解釋,不同的階級當然有不同的標準。對我們來說,就是要為人民做好事。不做壞事,要有益於人民群眾,不是有害於人民群眾。好事可以有大小,而做好事的精神不可以有懈怠,尤其對於不為人們注目甚至不為人們理解的好事,也要堅持不懈地去做;對於小的好事,仍然認真去做。山不拒細壤,固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堅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雖然想做大好事,卻對小好事不重視,懶怠去做。《後漢書》中寫了一個叫陳蕃的人,就是這類角色。這個躊躇滿誌的少年,不要說做別的好事,他當時獨居一處,卻搞得窩窩囊囊,連自己住處的環境衛生,也不願打
掃。一天,他父親的一個好朋友薛勤來訪,見他的屋裏、院裏髒得實在不象話,問他為何不去打掃,陳蕃卻振振有詞地說:“大丈大處世應當掃天下,豈能隻掃一屋?”薛勤反問他:“連一屋都不肯掃,你又怎能掃天下?”問得他張口結舌,無話可答。“掃一屋”雖然不足掛齒。然而,薛勤將它與“掃天下”聯係起來看,認為不願掃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掃天下。這見解是很對的。你想,小事都不願去幹,怎麼能幹出大事?“小善”尚且不去“為”,怎麼能“為”大善呢?
事物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們常說: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上。積少可以成多,積小可以變大。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不願意在平時一點一滴做好事,不願一步一個腳印地鍛煉自己,不斷前進,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鳴驚人”,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轉眼間一舉成名天下知。不客氣地說,這隻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說: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古人說皆可以為堯舜,隻要“不以善小而不為”,是可以由小善而成大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