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欲發兵攻齊,因齊楚結盟而不能如願。於是,秦王即派張儀赴楚遊說,以“離齊楚之黨。”張儀入楚,得知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在王左右,言無不從”。於是先以重賄於靳尚,然後去見懷王。張儀說,秦王派我來與貴國交好,可惜大王卻與齊國通好,若大王與齊絕交,秦王願把商於之地600裏獻給楚國。貪利的楚懷王一聽便動了心,他高興地對張儀說:“秦肯還楚故地,寡人何愛於齊?”此事遭到大臣陳軫的極力反對,已得利的靳尚卻為之辯護說:“不絕齊,秦肯與我地乎?”楚懷王遂以相印授張儀,並賜其良馬、黃金。之後就與齊斷交,同時派使臣隨張儀去秦國接受商於之地。張儀回秦都鹹陽後,稱病不出,等到離間齊楚之目的達到後,便向楚臣道出他的騙局,說獻給楚王的土地是6裏而不是600裏。楚懷王因此而惱羞成怒,於公元前
312年派10萬大兵攻打秦國,結果兵敗將亡,丟失楚地600裏,真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貪利不得反失利。
《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軍事作戰的雙方,無不是為利而戰,也就容易為利所惑。而指揮戰爭,以謀取利,可以說是廣大指揮員所共有的主觀願望。正如《兵經百篇·法篇》所雲:“行兵用智,必相其利。”但利與害總是密切相連的,“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因此,辯證地看待利害,權衡利弊,趨利避害,既是每個指揮員必須經常把握的問題,更是決策者選擇手段時應該把握的基本原則。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必須把握全局,對每一個軍事行動都應兼顧利弊,在利思弊,在害思利,始終處於主動地位,而那些楚懷王式的貪利之徒,見利忘義,必然為利所惑。成為“貪餌之懸魚。”以利誘之,使其就範,也是重要的政治謀略之一。古往今來,不乏其例。利令智昏,必然亂謀,從而上當受騙。
金錢的萬能論在今天似乎廣為稱道。但是,那些推崇這種觀點的人,是否意識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光為了金錢。過分的注重金錢,最終將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擺正個人對金錢的追求的態度,“金錢不是萬能的”,至少金錢不能買到親情。再者,就是不要利令智昏,耽誤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的對待利益和誘惑,才能正身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