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建設學林,智慧自長;維持毗奈,汙點斯除。但當處理有方,何得悉從廢棄?且厚責他人,先宜自省。夫法律為官司所應習,文學乃士夫所當知。方今長吏,簿書期會,尚待幕僚;問以科條,十不知一。清丈易了,而雲難於測天;戶口易知,而雲繁於數米。其有捐納起家者,門丁婢婿,錯雜其間。訴狀在前,且難卒讀;條教自下,猶不周知。而以不通經典責備僧徒,能無愧乎?儒書四部,既有典常。今者漢、宋學人,零落殆盡。《墨經》、《莊論》,句義尚疏,浮誇蘇軾之論鋒,剪截端臨之《通考》,外強內荏,自謂通材,猶不可數數得也。上及翰苑,問學尤粗。高者侈記誦之奢,下者騖浮華之作。往昔次風、伯元諸子,學非絕人,今且不可得一。乃至新學諸生,益為膚受。國粹已失,外學未通;偶涉波濤,便談法政;不分五穀,遽說農商。及其含毫作奏,文句不嫻,侏離難斷,夫萬方學者,未有不達邦文;此土高材,宛爾昧於句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然則學如牛毛,成如麟角;九流一概,何獨沙門?必其以少見珍,則白衣固有孫仲容、王壬秋矣,更複引其同列,則法門亦有諦閑法師矣。若夫居賢善俗,方內常經。而今世官邪,腐敗如彼。草茅誌士,亦鮮清流。遊一國未有不汙其聲色,事一主未有不吮其癰痔,興一事未有不肥其囊橐,用一人未有不視其苞苴。奸紀點身,猶視沙門為甚。昔三武廢僧,其臣皆文章經國。諸君自視,清風碩畫,能望崔潔、蘇威、李德裕否?正使三武複生,恐廢黜者不在佛教也。第三,謂佛法無用者。寂滅無生,本非世諦。高談哲理,語不經邦。斯亦常人所恨,無足致怪。且論今日空談之學,可一切廢絕耶?哲學造端,遠起希臘。雖亦間及政治,而多落漠難知。逮及近世,德國諸師,張皇幽眇。唯理唯心之論,大我意誌之談,利用厚生,何補毫末?其言倫理,義複幽玄。切近可行,猶遜佛教。然且立之國學,以授生徒。何故佛言,偏應廢棄?又如天文一科,用在推曆,其間甄明經緯,術與準望相依,測土、選航,鹹資其利。至於今日,轉益求精,翻成無用。問恒星世界之有無,計地球觸彗之遲速。非直遠於民事,亦且言之無征。生理、生物諸學,斯與民食醫方,皆足相輔。更探元始,乃反無依。尋生理之單位,驗猿類之化人,足助多知,豈關民業?然皆學士所明,講求無替。以是言之,足黃泉,足用便失。凡諸學術,義精則用愈微,豈獨佛法雲爾?又複詩歌、小說、音樂、繪畫之流,寒不可衣,饑不可食,出不可以應敵,入不可以理民,而皆流衍至今,不聞議廢。優人作劇,蕩破民財;小說增緣,助發淫事;是之不禁,而以美術相矜。獨此瞿曇聖教,便以無用詬之。

高下在心,偏頗無藝,亦可知矣。若雲人生須臾,百愁所集,惟茲美術,足以解憂,兼能振起幽情,蕩滌煩慮,故有舉無廢者。斯則佛法破愁,其功倍蓰。伏除煩惱,豈美術之可倫?

夫音樂隳心,離則愈苦;淫文導欲,滋益纏綿。佛法斷割貪癡,流溢慈惠。求樂則彼暫而此永,據德則此有而彼無。孰應舉廢,事易知也。又雲印度衰亡,咎由佛教。夫國無政治,理不永存,縱令佛法不興,何與存亡之數?又自戒日以前(戒日王即《唐書》所謂“屍羅逸多”),印度亦能自保,後遭分烈,乃在佛法廢絕之年。曆史具存,豈得隨意顛倒?神州國政,遠勝梵方。佛法得存,正可牖民善俗,何有亡滅之憂?若謂慈悲垂教,乃令撻伐不揚,是亦宜征前史。隋、唐隆法之時,國威方盛;宋、明輕佛之世,兵力轉衰。至於六代分崩,離為南北。雖則中原勢張,江右氣弱,華夷內外,等是奉佛之民。此則像法流行,無虧士氣審矣。上來三事,分辯已竟。語雖過切,其事是真。諸君尋思此義,破僧滅法之心,庶幾調伏。

複有說者,前世人民披剃,無慮規免租庸。唐時寺產不供王稅,既虧國計,而亦殊絕齊民。

斯李叔明、韓愈輩所為憤嫉。自兩稅廢止以後,賦不計丁。今世寺田,亦複任土作貢。既無可嫉之端,寧得隨情勒取?若其緇徒專固,私自營生,自可如法驅擯。所餘寺產,令置學林。既皆教養之資,道俗何分厚薄?今者公私學校,綱紀蕩然。豈如戒律所拘,尚循軌範。若有專心興學,其效非難睹也。

陳此區區,言非納牖。諸君亮其戇直,倘可施行,必若高樹見幢,情存憎怨。為法受斫,亦所不辭。若夫規勸宗門,指陳邪正,既有專函,此不更述。

佛滅度後二千三百八十四年

廣州比丘曼殊、杭州鄔波索迦末底同白

《文學因緣》自序

先是在香江讀Candlin師所譯《葬花詩》,詞氣湊泊,語無增減。若法譯《離騷經》、《琵琶行》諸篇,雅麗遠遜原作。

夫文章構造,各自含英,有如吾粵木綿、素馨,遷地弗為良。況歌詩之美,在乎節族長短之間,慮非譯意所能盡也。

衲謂文詞簡麗相俱者,莫若梵文,漢文次之,歐洲番書,瞠乎後矣!漢譯經文,若《輸盧迦》,均自然綴合,無失彼此。蓋梵、漢字體,俱甚茂密,而梵文“八轉”、“十羅”,微妙傀琦,斯梵章所以為天書也。今吾漢土末世昌披,文事馳淪久矣,大漢天聲,其真絕耶?

比隨慈母至逗子海濱,山穀幽寂,時見殘英辭樹。偶錄是編,閩江諸友,願為之刊行,得毋靈府有難塵泊者哉?

曩見James Legge博士譯述《詩經》全部,其《靜女》、《雄雉》、《漢廣》數篇,與“Middle Kingdom”所載不同,《穀風》、《鵲巢》兩篇,又與Francis Davis所譯少異。今各錄數篇,以證同異。伯夷、叔齊《采薇歌》、《懿氏謠》、《擊壤歌》、《飯牛歌》,百裏奚妻《琴歌》,箕子《麥秀歌》、《箜篌引》、《宋城者謳》,古詩《行行重行行》,及杜詩《國破山河在》等,亦係Legge所譯。李白《春日醉起言誌》、《子夜吳歌》,杜甫《佳人行》,班固《怨歌行》,王昌齡《閨怨》,張籍《節婦吟》,文文山《正氣歌》等,係Giles所譯。《采茶詞》亦見Williams所著“The Middle Kingdom”,係Mercer學士所譯。其餘散見群籍,都無傳譯者名。尚有《山中問答》、《玉階怨》、《贈汪倫》數首,今俱不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