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鸞有意隨王母,空費人間設網羅。
國史當年強記親,殺身自古以成仁;
簪纓雖愧奇男子,猶勝王朝供事臣。
悲憤纏綿,不忍卒讀。蓋被虜不屈,投身黃鶴渚而死者。善哉,善男子,善女人,諦思之,視死如歸,欷盛哉!
香山蘇子穀扶病雲爾
《曼殊畫譜》序
1907年夏,何震擬將曼殊的畫稿輯印成冊,曼殊對此甚表讚同,於是應邀撰寫此序,申述自己對中國曆代繪畫的觀點。但此畫冊並未見出版,畫稿多散載在《天義》、《民報》、《文學因緣》等報刊上。
昔人謂山水畫自唐始變,蓋有兩宗,李思訓、王維是也(後稱王維畫法為“南宗”,李思訓畫法為“北宗”)。又分勾勒、皴擦二法:“勾勒”用筆,腕力提起,從正鋒筆嘴跳力,筆筆見骨,其性主剛,故筆多折斷,此歸“北派”;“皴擦”用筆,腕力沉墜,用惹側筆身拖力,筆筆有筋,其性主柔,故筆多長韌,此歸“南派”。
李之傳為宋王詵、郭熙、張擇端、趙伯駒、伯馬肅,及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皆屬李派;王之傳為荊浩、關同(一名種,又作童,《宣和畫譜》作仝)、李成、李公麟、範寬、董元(一作源)、巨然,及燕肅、趙令穰、元四大家,皆屬王派。李派板細乏士氣,正派虛和蕭散,此又惠能之禪,非神秀所及也。至鄭虔、盧鴻一、張誌和、郭忠恕、大小米、馬和之、高克恭、倪瓚輩,又如不食煙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及至今人,多忽略於形象,故畫焉而不解為何物,或專事臨摹,苟且自安,而詡詡自矜者有焉。明李流芳曰:“餘畫無師承,又不喜規摹古人,雖或仿之,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學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謂也。子久、仲圭學董巨,元鎮學荊、關,彥敬學二米,亦成其為元鎮、子久、仲圭、彥敬而已,何必如今之臨摹古人者哉?
衲三至扶桑,一省慈母。山河秀麗,寂相盈眸。爾時何震搜衲畫,將付梨棗。顧衲經缽飄零,塵勞行腳,所繪十不一存,但此殘山水若幹幀,屬衲序之。嗟夫!漢畫之衰久矣!今何子留意於斯,跡彼心情,別有懷抱。然而亡國留痕,夫孰過而問者?
佛滅度後二千三百八十三年粵東慧龍寺曼殊。
《初步梵文典》啟事
曼殊的《梵文典》首卷定稿後,一麵謀求出版,一麵積極宣傳,並寫下此啟事刊登。
《初步梵文典》——《梵文典》的異名。大概是曼殊為強調此書是學習梵文的入門讀物,所以冠以“初步”二字。
漢土梵文作法,久無專書。其存於《龍藏》者,惟唐智廣所撰《悉曇字記》一卷。然音韻既多齟齬,至於語格,一切未詳,蓋徒供持咒之用而已。
衲自早歲出家,即嚐有誌於此。繼遊暹羅住龍蓮寺,鞠磨長老亦以書成相勉。嗣見西人撰述《梵文典》。條例彰明,與慈恩所述“八轉”、“六釋”等法,正相符會。究心數年,成《初步梵文典》八卷。會友人勸將首卷開印,遂以付梓,餘俟續刊。非謂佛刹圓音,盡於斯著,然溝通華、梵,當自此始。但願法界有情,同圓種智,持此功德,迥向華嚴。。首卷目次,具列如左:
印度法學士波邏罕居士題辭餘杭章炳麟居士題辭
餘杭章炳麟居士序
儀征劉光漢居士序
儀征何震女居士題偈
自序
例言
決擇分
字母(十三種)
字母漢音羅馬音表
諸經釋字母品
摩多
別體摩多
空點涅點
體文
別體摩多附合法
求那毗利地及半母音法
五聲類別表
母音連聲法
子音連聲法
數字
聯合子音字表
梵文法表
卷第一附錄
《心經》原文,(漢文直譯,FMM英譯)
《那羅王譚》
粵東新會慧龍寺博經白
《梵文典》啟事
《〈初步梵文典〉啟事》發出後,曼殊為擴大影響,即在原稿的基礎上將文句簡化,加進新收到的陳獨秀題詩一項,並與本啟事同刊於《天義》第6卷的《〈梵文典〉自序》
的書名銜接,而采用本題。
《梵文典》八卷,粵東慧龍寺曼殊大師撰述。條理彰明,得未曾有。今將首卷開印,餘俟續刊。一切有情,同圓種智,持此功德,迥向華嚴。首卷目次,具列如左:
印度法學士波邏罕居士題辭
餘杭章炳麟居士題辭
餘杭章炳麟居士序
儀征劉光漢居士序
儀征何震女士題偈
熙州仲子居士題詩自序例言
決擇分
字母(十三種)
字母漢音羅馬音表
諸經釋字母品
摩多
別體摩多
空點涅點
體文
別體摩多附合法
求那毗利地及半母音法
五聲類別表
母音連聲法
子音連聲法
數字
聯合子音字表
梵文法表
卷第一附錄
《心經》原文——漢文直譯。馬格斯摩勒(FMM)英譯。奘公舊譯。
《那羅王譚》——印度二大敘事詩《摩訶波羅多》篇中最美妙之章。
露伊斯·美索爾遺像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