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讀鄉村廣告(1 / 1)

文/李宏

或許是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緣故吧,進城工作後我一直對鄉下有一種割舍不下、魂牽夢繞的情感。在喧囂的都市中呆膩煩了,總是悄悄一個人溜到鄉下老家隨便轉轉,鄉下的青磚紅瓦,四方院落,阡陌小道,甚至牆上那些字跡斑駁的鄉村廣告,總能讓我感到久違的親切和溫暖,讓我煩躁不安的心緒變得寧靜坦然。也許是應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句話吧,在別人眼裏看來一文不值甚至列為“視覺汙染”的鄉村牆體廣告,我卻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和興趣,多年來樂此不疲。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語文老師一筆一劃耐心地教大家認漢字,等到好不容易學會一些後,我們心裏都非常激動,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大家興奮地指著路邊牆體上塗鴉的廣告,像一群小鳥唧唧喳喳,爭吵著看誰認的字多。畢竟學的字不多,我們常常念錯字,惹得路上的行人笑聲不斷。有一次,父親騎自行車拉著我去鎮上趕集,一路上我不停地指著路兩邊的牆體廣告念給父親聽,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則廣告的內容是“平寶路口賣水泥瓦”,雖然當時我不認識“泥”和“瓦”這兩個字,但是我卻知道“呢”和“瓶”的讀音,於是我靈機一動,向父親大聲念道:“平寶路口賣水呢瓶。”話剛出口父親就哈哈大笑起來,後來好長一段時間父親一提起這件事我就感到不好意思。

在我看來,這些在鄉間遍地開花的牆體廣告雖說有些粗糙,但也不失粗獷之美,不乏上乘之作。語言精煉是鄉村廣告的一大特色,當然這也與過去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有關,同時也反映出鄉下人說話辦事直來直去不拐彎的性格。鄉村牆體廣告的廣告語一語破的,言簡意賅,讓稍微有點文化的人一瞧就明白,而且通俗易懂,不會產生歧義,真可謂是惜墨如金,達到了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的絕佳語言效果,以至於後來我從事新聞寫作時尤其是製作標題時,眼前總是浮現出鄉間牆頭上那些廣告語,讓我從中受到不少啟發。在我的記憶中,早年這些鄉村牆體廣告的書寫工具很簡單,僅僅是一把刷子和一桶石灰水而已,由於書寫者對書法的造詣深淺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審美上的差異。有的寫得遒勁有力,有的歪歪扭扭,有的了了草草,不管怎樣,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在的粗獷。

由於從小到大養成的這個愛好,每次下鄉或者回老家,我的目光始終在大街小巷的牆壁上掃來掃去,希望發現一些構思巧妙、飽含濃鬱鄉土氣息的廣告語。漸漸地我發現鄉村的牆體廣告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不僅僅是書寫的美觀規範了,更重要的內容有了很大改變,比如過去的銷售或者廣告中往往寫明準確地址,隨著通訊工具的普及,廣告中有固定電話號碼變成了傳呼機號碼,如今又變成了移動電話號碼;過去類似“某某村某某家賣蜂窩煤球”的廣告在農村比比皆是,如今已經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送液化氣的廣告;過去隻有在電視裏才能看到的婚紗攝影,如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有關此類的廣告在牆體上吸引著眾多農村青年的眼球;過去人們大多都是蓋瓦房,出售水泥瓦等建築材料的廣告滿牆都是,如今卻難覓其影,隨著時興建平房或者樓房,出售鋁合金、塑鋼門窗和殼子板的廣告逐漸多了起來。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閑暇之餘,我喜歡品讀那些登不上大雅之堂鄉村牆體廣告,回味其間夾雜著的濃鬱鄉土氣息,感受父老鄉親的嶄新生活,別有一番樂趣和收獲。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牆體廣告的變遷反映了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現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窗口和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