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3 / 3)

1979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兒童年”。這一年波蘭送給聯合國一幅名為《睡童》的玻璃畫作為禮物,以紀念這個特殊的年份。這件禮品被掛在安理會廳外西北角。

這幅名為《安第斯山脈的黎明》的壁畫由哥倫比亞於1983年贈送,現懸掛於會議大樓二層代表廳西南角。作者表示此畫要表達的是熱帶雨林的日出景觀和南美洲多彩的自然風光。另一種說法則是此畫描繪的是處於危險中的南美禿鷹的雄姿,原因是殺蟲劑的大量使用使此種禿鷹的蛋無法孵化。

突尼斯於1961年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是一幅拚帖畫,名為《四季與年之惡魔》。該畫的原形於公元3世紀在突尼斯被發現。

1965年,當時的錫蘭(於1972年改名為斯裏蘭卡)將一幅由一位13歲少年創作的油畫《割稻人》送給聯合國。該作品現位於大會廳東側過道牆上。

莫桑比克贈送的壁畫《聖樹》。該畫被掛在托管廳。

古根海姆博物館於1953年將一位多米尼加藝術家創作的大型壁畫捐贈給聯合國。壁畫中央部分的4個大力士手托藍色的聯合國會徽,同時也代表著大會廳圓頂,象征著戰後重建。壁畫創作者說:“壁畫象征聯合國的根本宗旨,代表著人類爭取和平的希望。”此壁畫被安放在三樓的一麵弧形牆上。

美國贈送的名為《金科玉律》的繪畫。該畫被安放在會議大樓三層北頭。

1970年7月聯合國召開了第一屆世界青年大會。沙特阿拉伯駐聯合國代表提議製作一幅壁畫紀念此次大會,為此,聯合國大會於1971年通過的第2896號決議決定采納其建議。這是聯合國首次為一項藝術品通過一項決議。美國藝術家承擔了創作任務,並於1973年1月將畫作交付給聯合國。該壁畫名為《泰坦》,源自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巨人。該畫現被懸掛在大會廳與會議大樓間三層過道。

巴西贈送的兩幅巨幅壁畫《戰爭》與《和平》,位於代表入口廳北麵兩麵相對的牆上。該作者的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1961年,哈馬舍爾德秘書長在非洲的一次空難中不幸遇難,部分聯合國官員捐資1.7萬美元,請法國人馬克·夏加爾製作了玻璃畫《斑點玻璃窗》。該畫被擺放在參觀者大廳西邊。

拚貼畫《和平鴿》,教皇保羅二世贈送。現位於大會廳一層。

抽象壁畫,分別位於大會廳東西兩麵牆上,由美國聯合國協會贈送。

馬耳他於1966年贈送的這幅抽象油畫,位於通往安理會廳的北側過道。畫中黑色背景代表戰爭威脅、憎恨和黑暗,畫家希望它們裂變為和平鴿、自由和勝利,衝破黑暗,奔向以太陽為代表的美好未來。

水彩畫《叢林之窗》,由哥斯達黎加於1995年贈送。作品現位於奧地利咖啡廳通往車庫的拐角處。

瓷磚畫,位於代表餐廳入口處牆上,由葡萄牙贈送。畫麵反映的是18世紀裏斯本港口的繁忙景象。此件為複製品,原件存放在葡萄牙裏斯本博物館。

繪畫《火紅藥典》,由厄瓜多爾贈送。藝術家希望表達對人權、生態和古代文明的捍衛之意。在美洲大陸被發現500周年之際,藝術家創作了4幅火紅藥典,這是其中之一,被掛在托管廳內。

繪畫《和平之友》由馬其頓贈送,位於秘書處大樓二層。刺繡工藝品,由日本贈送,位於會議大樓四層代表餐廳。

聯合國安理會廳外陳列著一幅高約3米、長約6.7米的掛毯,反映的是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恐慌。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人民在共和國政府的領導下,反對國內法西斯武裝叛亂,抗擊德、意、葡等法西斯國家武裝幹涉,捍衛民主製度和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史稱“西班牙內戰”。

巴斯克是在內戰中被德國納粹空軍炸毀的一個鎮。身在法國的西班牙人畢加索為國內戰亂痛心不已,於1937年創作了這幅名為《格爾尼卡》的作品。畢加索說,在國內民眾重獲自由之前,此畫不得進入他的祖國——西班牙。這件禮物是請人在法國編織後,於1985年9月13日在安理會廳外揭幕,由內爾森·洛克菲勒的遺孀海皮·洛克菲勒送給聯合國。早在1955年,內爾森·洛克菲勒就委托編製成這一作品,在1985年海皮·洛克菲勒正式將該作品送給聯合國之前,已借給聯合國5年。

19各國送給聯合國的禮物中有不少掛毯,但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卻為數不多,我國送的巨幅長城掛毯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聯合國恢複我國的合法席位後,我國送給聯合國的第一份禮物,自然得到高度重視。經權衡後,決定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長城為禮物主題。經篩選後,天津一家工廠被指定承擔這一光榮任務。經過工人師傅精心編織,一幅約長10米,高5米,重為280千克的巨幅掛毯問世,用掉5380多萬根純毛線。隻見長城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綠色的群山之中,氣勢磅礴。

1974年10月7日,時任我國副外長的喬冠華代表中國政府將這件禮物送給聯合國,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代表聯合國接受該禮物。這幅掛毯由於其精湛的工藝和大氣的製作,在聯合國接受的幾百件禮物中屬於出類拔萃者,因此,它也受到了特殊的禮遇,被懸掛在聯合國會議大樓二層代表廳北牆中央。由於不在規定參觀線路上,普通遊人無法目睹它的風采。

羅馬尼亞於1968年送給聯合國的一幅掛毯名為《歌頌人類》,其構圖源自一位羅馬尼亞詩人寫的一首詩,詩的主題是謳歌人與自然的鬥爭並取得勝利,與我國一度盛行的“人定勝天”不謀而合。此畫曾掛在會議大樓二層代表廳。

1960年加納送了一塊布織掛毯給聯合國,其後曾換了一塊。1995年10月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加納又趕製了一幅新掛毯送給聯合國。新掛毯中央織有聯合國會徽,現懸掛在會議大樓二層東南過廳。

1954年10月,比利時政府送給聯合國一幅巨幅掛毯,其主題是和平、繁榮、公平,主色調為象征和平的綠色。作品中人物、和平鴿等栩栩如生,邊沿還穿插著一些會員國的標誌性建築。該掛毯長度約為13.26米,寬約為8.69米。據說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掛毯,用去的羊毛和黃麻纖維的總長度約為赤道長度的4倍,紡織機也是為此掛毯專門製造的,需要14個工人操作。1995年9月,比利時派專人對其進行了一次清洗。此件禮品被掛在代表入口處扶手梯左邊的牆上,普通遊客無緣得見。

這幅波斯地毯是1952年伊朗政府送給聯合國的第一件禮物,現懸掛於會議大樓二層對著大會廳的東南過廳。

巴拿馬1993年贈送的掛毯,位於參觀者大廳西邊。由緬甸贈送的掛毯,由20名緬甸女織工用傳統工藝手工編織而成,中心圖案象征和平與友誼。該掛毯位於地下一層北端牆上。

為紀念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慘劇,1991年白俄羅斯將一幅名為《切爾諾貝利》的巨幅掛毯送給聯合國。該掛毯現懸掛於大會廳三層。

聯合國會議大樓二層托管廳從設計至裝飾材料到裝修費用全部由丹麥承擔,其中用蛋黃色桉樹木條做成的牆壁與眾不同,富有立體感。廳內東北角牆上站立著一位身著長裙、張開雙臂的女子雕像,其身後上方是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鳥,或許象征著托管地人民走向獨立吧。整個雕像是特別為托管廳設計製作的。該廳交付使用的時間是在1953年。

瑞典1952年贈送的祈禱室位於參觀者大廳西側。

筆者常與來自各國的外交官朋友喝咖啡、聊天之地——聯合國咖啡廳居然也是饋贈之物。在聯合國會議大樓地下一層第4、5、6、7、8號會議室圍起來的空間有一個人氣很旺的地方,這就是“奧地利咖啡廳”。1982年奧地利送給聯合國增設一個咖啡廳所需的一切,聯合國將地址選在會議室較集中的地方,落成後定名為“維也納咖啡廳”。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奧地利外交部等單位出資大規模翻修並增加座位,並將“維也納咖啡廳”更名為“奧地利咖啡廳”。

聯合國安理會廳的右邊有一間名為“靜室”的房間,布置得很典雅、端莊。這裏是安理會成員國大使或外交官們談事和休息的場所,裏麵的裝修、家具、擺設由德國於1978年贈送給聯合國,2000年8月進行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