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會還就秘書長人選和接納聯合國新會員國問題向大會提出建議。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在大會通盤領導下協調聯合國及聯合國係統的經濟和社會工作。作為討論國際經濟和社會問題以及擬訂政策建議的中心論壇,經社理事會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發展方麵發揮關鍵作用。經社理事會還同非政府組織協商,使聯合國與民間社會之間保持密切的聯係。
經社理事會有54個成員,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三年。經社理事會每年舉行為期一個月的會議,輪流在紐約和日內瓦召開。會議包括一次部長級特別會議,討論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從1998年起,還包括一次討論人道主義問題的會議。
經社理事會常年的工作由其附屬機構進行。這些附屬機構定期開會,並向經社理事會彙報情況。例如,人權委員會監測世界各地尊重人權的情況;其他機構重點處理社會發展、婦女地位、預防犯罪、麻醉藥品、環境保護等問題。五個區域委員會在各自區域負責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關係。
托管理事會
設立托管理事會,是為了對由7個會員國管理的11個托管領土實行國際監督,並確保采取適當步驟為托管領土的自治或獨立做好準備。到1994年,所有托管領土都已實現自治或獨立,有的成為單獨國家,有的加入了鄰近的獨立國家。當時,由美國管理的太平洋島嶼托管領土(帕勞)已實現自治。
托管理事會現由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組成。鑒於其工作已大致完成,托管理事會已修訂議事規則,使其能夠在需要時開會。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向會員國提議,將托管理事會改為全球環境集體托管的論壇,並作為聯合國與公眾、私營部門和誌願人員的一個聯絡中心。
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亦稱世界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由經過大會和安全理事會選出的15名法官組成,負責對國家間爭端作出裁決。國家自願地參與訴訟程序,但一國如果同意參與,就有義務遵守法院的裁決。法院還根據請求向大會和安全理事會提供谘詢意見。
秘書處
秘書處根據大會、安全理事會和其他機關的指示,執行聯合國實務工作和行政工作。秘書處首長是秘書長。秘書長視需要任命其他人員,並提供通盤行政指導。
目前,秘書處設有九個部和一些廳處,其工作人員來自約160個國家,約有8700人。工作地點包括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日內瓦、維也納和內羅畢的聯合國辦事處。
五、聯合國係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十二個稱為“專門機構”的其他獨立組織按照合作協定與聯合國保持聯係。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也屬這類機構。這些機構是根據政府間協定設立的自治機構。這些機構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和有關領域負有廣泛的國際責任。其中一些機構,如國際勞工組織和萬國郵政聯盟,創立時間比聯合國更早。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按特別協定與聯合國保持聯係。
此外,聯合國一些辦事處、計劃署和基金,例如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專員辦事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發計劃署)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基金會),負責改進世界各地人民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這些機構向大會或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報告。
上述所有組織都有自己的理事機關、預算和秘書處。這些組織與聯合國一起,統稱為聯合國大家庭,或聯合國係統。
登堂入室:走近聯合國建築
聯合國的四大主體建築物是: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樓區域(包括各理事會會議廳)和圖書館。
開工日期:1949年10月24日。造價:6500萬美元。聳立在曼哈頓島東岸、橫跨紐約市東河兩岸的聯合國總部是和平的象征和希望的燈塔。地球上60億人民的代表經常聚集在這個占地18英畝(約合7.28公頃)的地方,就和平、公正及經濟和社會福利等問題進行商討、作出決定。
也正是在這裏,聯合國秘書處的男女工作人員努力工作著,將這些決定付諸行動。有著高聳的玻璃幕牆的秘書處大廈、有著優美的圓弧外形的低矮的大會堂,加上藍白相間的聯合國旗幟,這些都已成為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的鮮明標誌。
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國際組織,一同來聆聽聯合國總部的故事……
聯合國總部這個場所歸聯合國所有,它是一個國際領地。沒有征得聯合國秘書長同意的情況下,美國的聯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任何軍官或官員,無論是行政官員、司法官員,還是軍官或警官,都不得進入聯合國總部。
然而,聯合國與東道國美國曾經簽署過一份協定。依據該協定,對那些根據美國聯邦法律、州法律或地方法律需要逮捕而逃避拘捕的人,或那些美國政府要求引渡到另一個國家的人,或那些試圖逃避服刑的人,聯合國有責任防止其總部被用作避難所。
在總部內,聯合國擁有屬於自己的消防部隊和安全部隊。聯合國還擁有屬於自己的郵局,對聯合國郵票的使用有專門的規定。在消防和安全考慮方麵,聯合國總部大樓的設計建造理念與整個紐約市相一致,但不一定遵照該市所有法規建造。
當初設計聯合國總部時,主要考慮到以下四類人的使用需要:
(1)各國代表團。聯合國現有192個成員國派出的代表團,每年這些代表團都會派遣5000多人到紐約參加聯大的年度會議。
(2)秘書處工作人員。聯合國在全世界共有約9000名工作人員,在紐約工作的大約有4700名。
(3)遊客。平均每年來聯合國總部參觀的遊客達到70萬人。
(4)記者。其中常駐聯合國總部的特派記者有3600多人,舉行重大會議期間則有10000多名記者來到聯合國總部采訪。
為了給這些不同的人群提供方便,聯合國總部大樓有專供上述四類人使用的設施。各國代表團的代表可通過位於第44號街的大會大廈的西側入口進入大廈;遊客可以通過位於第45號街和第46號街之間的大會大廈的北端入口進入大廈。普通民眾可以參觀大會大廈的公共場所,也可以在聯合國導遊的指引下參觀其他場所。聯合國工作人員則可以從第43號街東側或其他入口進入秘書處大廈。
1946年2月14日,聯大第一次會議在英國倫敦召開。此次會議決定將聯合國總部的地址設在紐約市附近。在這之前,聯合國從世界各地收到了許多關於聯合國總部永久選址的提議和建議。1945年12月10日,美國國會一致同意邀請聯合國將其總部設在美國。
在選定美國之後,聯合國專門成立了一個選址委員會,在1946年的下半年考察了幾個可以考慮的城市,如費城、波士頓和舊金山。盡管優先考慮的選址是紐約市以北的幾個地方,但當時選址委員會並沒有對擁擠的曼哈頓進行認真研究。在決定選址的最後時刻,小洛克菲勒主動提出捐贈850萬美元給聯合國以購買聯合國總部用地。在1946年12月14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這一捐贈提議為大多數代表所接受。此後,由於獲得另外的地產捐贈,紐約市政府終於完成了地塊征用工作。
聯合國所選定的總部用地是一個破敗不堪的地方。這兒有不少屠宰場,一個鐵路拖駁船碼頭,同時也是一個輕工業區。在用地的一邊,重型卡車沿著第一大道轟隆隆地駛過;在另一邊的東河大道上,各種汽車疾駛如飛。自從東河大道更名為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道以來,這些就成了這個碼頭區的獨特景觀。
選址一旦確定,接下來的工作是精心設計聯合國總部。聯合國不打算搞國際招投標競爭,而是決定從許多國家聘請著名建築師共同合作完成建築設計工作。
美國的沃裏斯·哈裏森被任命為總建築師,其頭銜是規劃部主任。另外,為了協助規劃部主任的工作,還精心挑選了10位建築師成立一個設計顧問委員會。這10位建築師均由有關國家政府提名,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為成員之一。
設計顧問委員會成員來自當時的蘇聯、比利時、加拿大、法國、中國、瑞典、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烏拉圭。
規劃部主任及其顧問委員會於1947年年初開始工作,他們的辦公室設在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是位於紐約市區的一個商業建築群,哈裏森先生曾是該建築物的主建築師之一。設計者們提出了大約50個設計方案。這些方案經過反複討論和分析,然後又重新設計。規劃人員重點考慮的內容是聯合國的組織結構,因此設計方案應把聯合國大會、三大理事會和常設秘書處考慮在內,此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各國代表團和秘書處工作人員的需要。
總部用地相對來說麵積較小,因此必須建造高層建築,以便容納盡可能多的辦公室。規劃人員發現,曼哈頓地區地麵遍布的片岩是很好的地基,非常有利於建造高層建築。事實上,紐約的大多數摩天大樓就是以這種片岩為地基的。從第46號街至第47號街,也就是19世紀海龜灣由東河向內陸延伸的地方,基岩沉降至約18米或更深的海平麵以下。如今,這一地帶位於大會大廈以北,被大片草坪覆蓋著。
第42號街是曼哈頓中心區的交通要道。為了便於工作人員利用這條街上便捷的公交係統,設計人員還決定把秘書處大廈的位置安排在選址的南端。秘書處大廈的房屋是南北走向的,之所以這樣設計,一方麵是出於建築物美觀的考慮,另一方麵是因為這樣一幢高層建築如果采用東西走向,必然會給整個區域投下太多的陰影。
根據設計者的構想,從第一大道到河邊的一大片區域將建成一個類似公園的高地,而樓房將建造在高地的邊緣。為了充分利用延伸至河邊的那塊平地,設計者們還決定讓這個綠化區與會議樓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道連接起來。
盡管聯合國並不受當地條例和法令的約束,其總部的整體規劃還是根據紐約市的建築條例來進行的,因為紐約市政府對消防負全麵責任。聯合國總部所需的水、電、蒸汽及其他公用事業設施和服務都是按商業價格向紐約市政府購買的。
根據最初規劃,建造聯合國總部大樓估計將耗費近8500萬美元。後來,遵照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特裏格夫·賴伊的指示,設計者們將建築成本削減了2000萬美元。成本之所以得以降低,主要原因是把秘書處大廈由原先設計的45層降為39層,縮小了會議區的麵積,另外還把原先就有的一幢大樓辟為聯合國圖書館。1947年11月20日,聯大批準了這一耗資6500萬美元的建築方案。
為了給聯合國總部建設籌措資金,美國政府向聯合國提供了一筆65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聯合國按分期付款的方式還貸,最後一筆還貸款100萬美元於1982年付清。
隨著有關計劃獲得批準,聯合國總部大樓的建設工作便迅速展開。聯合國出錢重新安置了原先居住在此的270名居民,肉類加工者們和駁船船員們離開了,原有的房屋被拆除了。1949年1月,紐約的四個大型建築公司承包了這個建築工程。開工19個月之後的1950年8月21日,秘書處大廈順利竣工,秘書處工作人員搬進了他們嶄新的辦公室。
在1949年10月24日(即聯合國日)舉行的奠基儀式上,聯合國首任秘書長特裏格夫·賴伊為建築物奠基,當時在場的還有美國總統杜魯門。奠基石上鐫刻著“聯合國”的字樣,分別用1949年開始使用的聯合國5種官方語言(即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俄文)書寫,日期則用羅馬數字寫成。
奠基石用常規方法製作,內置一金屬盒,裏麵存放著《聯合國憲章》、《人權宣言》和會議日程表的複印本,另外還有總部谘詢委員會會議記錄之類的文件。金屬盒上麵有秘書長特裏格夫·賴伊和規劃部主任沃裏斯·哈裏森加蓋的私章。如今,這塊奠基石的位置在聯合國總部用地南部邊界的圖書館大樓東麵的地下。
達格·哈馬舍爾德圖書館於1961年完工,是聯合國總部建築群的第一個重點擴建項目。
自聯合國成立之日起,加入的成員國數量不斷增加。為此,在過去幾十年中,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內部設施時常改建,以適應成員國不斷增多的需要。在建築方案擬定的1947年,聯合國總共隻有57個成員國,當時還針對成員國可能會增至70個的情況做了相應的預備。然而,截止到1955年,聯合國成員國的數量已超過70個。為此,一個主要針對會議區的耗資300萬美元的擴建工程開工了,這個於1964年竣工的工程可以滿足126個成員國對會議設施的需要。
為了使總部大廈設施滿足不斷增加的成員國的需要,聯大於1976年批準了一整套重點改建方案,以便增加大會堂的座位數量及重新裝備所有的大會議室。這次改建、改造耗資約1500萬美元。大會議室、托管理事會會議廳以及大會堂的改建於1980年9月完工。此外,還改建了安理會辦公室和休息區。
另外兩個建設項目的完工使得聯合國總部設施進一步完備。其中之一是一個現代化的文件複製廠。該工程於1981年竣工,耗資2560萬美元。文件複製廠共有兩層,位於大會大廈北麵一大片草坪的下方,廠子中央是一個下沉式天井,周圍種滿了山茱萸、皂莢和草原海棠等植物。
另一項工程是耗資870萬美元的聯合國員工和代表團代表專用的自助餐廳,可供750人同時就餐,工程於1982年竣工。這個自助餐廳位於秘書處大廈東南角的一幢兩層樓上,可以眺望東河。餐廳下層還附設有供語言培訓班使用的會議室和口譯辦公室。
由於秘書處工作人員不斷增多,現有的秘書處大廈不敷使用,因此有必要租賃鄰近大樓的辦公室。秘書處的不少工作人員,包括聯合國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員工,都在位於第一大道對麵的第44號街上的兩幢大樓裏辦公。聯合國房地產開發公司是一個公益性的非營利機構,由紐約州政府創辦,公司主要為聯合國及有關組織提供設施。
這兩幢多功能大樓還設有一家豪華酒店、一所公寓式旅館和一個健身俱樂部,但都在不屬於聯合國的樓層上。聯合國房地產開發公司於1987年初建成了第三幢大樓,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使用。
秘書處大廈總高度約為168米,其外牆全部用鋁材料、玻璃和大理石裝飾。大片大片的綠玻幕牆一直延伸到傳統式樣的屋頂平台。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廈北麵和南麵的牆麵上沒有安裝窗戶,而是用佛蒙特州產的大理石飾麵,這些大理石合計重量達2000噸。除了地麵上高高聳立的39層建築,秘書處大廈還有三個地下層,分別與大會大廈的三個地下室相連。地下室設施包括幾個維修車間、一支消防隊、收貨和裝貨平台、郵袋發送股、幾個警衛室、儲藏室、一個三層車庫、一家汽車加油維修站和一個為空調供給冷氣的製冷車間。
在大廈內部,盡管也有一些有利於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現代化設施,但並沒有奢華的設施。大廈裏麵的辦公室一般都很小,所有空間都充分利用起來。當初設計時考慮用鋁材料做窗框,窗戶全部用玻璃鑲嵌,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使麵積為8公頃的辦公室空間能夠被盡可能多的太陽光照射到。采光極佳的窗戶加之裝在窗戶下方的空調設備為工作人員提供了舒適的工作環境。
每間辦公室均用鋼材料分割成一個個小間。這些小間固定在房間上層結構的支架上,在需要重新布置辦公室空間時,可以很方便地拆卸和重新安裝。在地板底下鋪設有電話、電氣和信號管道,每隔約1.8米配備管道接頭。另外,一個由電動升降機和傳送裝置組成的綜合係統使文件和郵件可以在整個大廈內部快速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