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這樣一種“魯迅‘五四’”觀在現代文學研究中曾經占據著主導地位,並因而出現了十分複雜的情況。或許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不斷有人對“魯迅‘五四’”甚至“五四”傳統本身提出質疑,如果是一種嚴肅的學術探討,這樣的質疑是有助於現代文學研究多元化的格局的形成,而且可以期待由此形成不同的學派;但如果因此而形成了對“魯迅‘五四’”,以至整個“五四”傳統的否定與消解,形成對“魯迅‘五四’”派的壓抑,則同樣不利於現代文學研究的健全發展。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李何林先生,探討他的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的意義所在,或許我們可以借此對李何林先生和其他前輩所開創的這一“魯迅‘五四’”學術傳統,進行科學的總結,並尋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發展這一傳統的道路,這應該是“開創現代文學研究新局麵”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麵。
(三)曆經磨難而信仰彌堅的風範最後,我還想討論李何林先生這樣的現代文學研究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曆史命運問題: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卻又是不能回避的。
《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被查禁李何林先生曾多次談到他的《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出版不久,即被查禁(見張靜廬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丙編》所收《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查禁成為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回避的原因是毛澤東對魯迅的高度評價所引起的意識形態乃至權力的介入,發展到極端,就將“魯迅‘五四’”唯一化,對其他人的“五四”形成了某種壓抑,而“魯迅‘五四’”本身也出現了許多李何林先生所說的“歪曲”,以及投機者的滲入,並在事實上形成了對“魯迅‘五四’”的不同理解與闡釋,出現了許多分歧。而這樣的分歧在學術研究中是永遠存在的,因此,這裏所說的“魯迅‘五四’”學派本身,也隻是大體上的價值理想上的相同或相似,而在進一步的理解與分析上仍是存在著歧義的。也因此沒有學校請他教書,隻能改行。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曾被視為洪水猛獸,視為非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進行學術研究,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馬克思主義本質上的批判性決定了他的真正信奉者也必然為專製體製所不容。近年來總是有人有意無意地掩蓋、遮蔽這一事實,美化國民黨專製政權,這是頗為奇怪的。
《近三十年中國新文學運動大綱》的困境當1948年5月,李何林先生逃脫國民黨的追捕,來到華北解放區,並被任命為華北大學國文係主任,他自然會有一種解放感,並期待著可以自由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論來進行被中斷的現代文藝思潮史的研究。於是,他很快就依照《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的綱目,加上抗戰以後的十年,寫出了《近三十年中國新文學運動大綱》,但沒想到卻因此陷入了困境。這是因為這時的解放區的現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已經確定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方針;對這一點,李何林並無抵觸,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的方向”定位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這是與李何林的“魯迅‘五四’”觀相符合的,事實上,李何林在《近二十年文藝思潮論》序言中就不點名地引用了毛澤東1938年在延安陝北公學講話中對魯迅的評價。但是,問題在於李何林與毛澤東的“五四觀”既相同又不同,如前文所說,李何林從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與階級關係的分析出發,斷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思想”,而毛澤東則為了中國共產黨爭奪思想李何林並據此作了發揮,說“埋葬魯迅的地方是中國新文學界的‘耶路撒冷’,《魯迅全集》中的文藝論文也就是中國新文學的《聖經》”。(《李何林全集》第3卷,頁6)毛澤東在延安陝北公學的演講由胡風在他主持的《七月》月刊(重慶出版)1938年第3期首次發表,毛澤東的“魯迅觀”也就在大後方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產生了很大影響。而據李何林在《1982年重版說明》中交代:“在反動派掀起第一次全國反共高潮(1939年冬—1940年春)的前夕,在法西斯統治的四川,我沒有說是毛主席說的,用了‘有人說’三個字。”(《李何林全集》第3卷,頁4)高舉“魯迅‘五四’”旗幟的學者25文化政治領域的領導權的需要,將五四新文化運動定位為“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所領導的統一戰線的文化運動。本來這樣的分歧是可以通過學術爭論來解決的,但解放區所建立的新的思想文化體製卻要求毛澤東思想的絕對領導,不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而且任何思想、學術的問題都是政治問題。於是,就有了1948年10月、12月時為華北大學領導的何幹之與錢俊瑞的兩次來信,盡管采取的是盡量說理的態度,並直接引述了毛澤東的觀點,作為說服的依據;但內在的政治壓力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一位傳記作者所說,大有“必須修正”之勢。但李何林卻並沒有立刻放棄自己的觀點,如他自己後來所說,“我當時雖然覺得他們說的也有理由,但並未能使我心服”。直到後來與範文瀾交換了意見,又經過長時期的思考,才“認識到他們的見解的正確”,並於1950年寫出了《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的性質和領導思想問題———〈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自評》,基本上接受了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