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研究視野,觀念,心態,方法(10)(2 / 3)

(三)

我們或許可以作一點總結:所謂“典型現象”,“單位意象、觀念”,“曆史細節”,都必須具有具體性與普遍象征性的雙重品格。文學史既然主要通過這些“典型現象”,“單位意象、觀念”,“曆史細節”去展現時代生命與文學的曆史,一個文學史家就必須對於具體、生動的細節,曆史的現象形態保持濃厚的興趣與職業敏感,同時,又必須具有發現、捕捉細節與現象背後的普遍象征意義的思想穿透力。———這裏所提出的實際上是一個有別於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的文學史家的思維特點的問題,這也是過去我們很少注意的,而這又是關係到文學史自身的獨立存在,即“使文學史成為文學史”的問題,現在也隻能把問題提出,更深刻的認識還有待今後的深入討論。

這裏還要強調一點,文學史所要把握的是一個曆史時代生命、文學生命之流的整體湧動,而不僅僅是對每一個曆史生命細流的精細考察,或者說,對具體細節的發現、描述是文學史研究、寫作的起點,最終所要達到的是整體的把握。

因此,對於一個成熟的文學史家,不僅要具有捕捉細節的敏感,而且還要有一種整體感,對時代生命與文學的總體氛圍、對象的混沌感覺,直觀把握。缺少這一點,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文學史家的思維就會淹沒在具體的曆史細節之中,筆下的文學史圖景就不免流於瑣碎,失去了曆史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與氣魄。

這就說到了“典型現象”、“單位意象、觀念”、“曆史細節”本身所存在的盲點,或可能出現的陷阱。———任何理論、方法在有自己的獨立價值的同時,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局限。如前所說,我們強調現象、意象、細節的典型性,是希望尋找、發掘文學發展的共同特征與線索,以便使文學史的圖景有序化。應該說,這樣的共同特征、發展線索是存在的,因此我們的典型化提煉就有了根據;但這樣的存在又是有限的,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的典型化的努力的有限性。這就是404中國現代文學史論說,文學的發展更有著自己的為共同特征包容不了的個別性、特殊性,在發展線索之外的超前、滯後、中斷與偶然,如果不能清醒地認識這一點,把文學發展中的共同性、普遍性絕對化,就會導致對曆史、文學史的簡化與抽象化,甚至落入“曆史決定論”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曆史觀的陷阱。這正是提醒我們,在充分地重視典型現象、典型細節,以勾勒出文學發展的某種軌跡的同時,還要注意那些顯示文學發展的個別性、特殊性、偶然性的文學現象與細節,不要忽略了主導性的軌跡圖像不能包容的文學現象,其中孕育著文學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常常在經過了曆史的中斷以後,在另一種曆史條件下,成為發展的主導方向,而這恰恰是顯示了文學發展的超前性與非連續性特征的。———我們所要描述的文學史圖景,應該既是有序的,又是無序的。

以上,比較多的談到了我自己在王瑤先生“典型現象”的方法論指導下的研究試驗,不僅在追求過程中時有力不從心之感,也就是追求與實現之間的距離,而且我的總結也仍停留在感性經驗的範圍,缺乏理論的嚴密與深度,但仍提供給會議,自然是希望得到師友們的指教,同時,也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對已有的研究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總結,或許是我們尋求現代文學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