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按脾俞、胃俞、中脘、梁門、足三裏等穴各1~2分鍾。
5.掌揉法施術於全腹5~10分鍾。
6.收氣手法結束。
第二節 婦科病種
一、月經不調
婦科常見病。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或是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症狀。病因可能是器質性病變或是功能失常。許多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壓病、肝病、內分泌病、流產、宮外孕、葡萄胎、生殖道感染、腫瘤(如卵巢腫瘤、子宮肌瘤)等均可引起月經失調。
(一)病因病機
引起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兩大類:
1.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經病。
2.器質病變或藥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腫瘤及發育異常、營養不良;顱內疾患;其他內分泌功能失調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糖尿病、席漢氏病等;肝髒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內分泌製劑或采取宮內節育器避孕者均可能發生月經不調。某些職業如長跑運動員容易出現閉經。此外,某些妊娠期異常出血也往往被誤認為是月經不調。
臨床上診斷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性的月經病,必須要排除上述的各種器質性原因。
(二)臨床表現
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紊亂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不規則子宮出血。包括:月經過多或持續時間過長。常見於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殖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月經過少,經量及經期均少;月經頻發即月經間隔少於25天;月經周期延長即月經間隔長於35天;不規則出血,可由各種原因引起,出血全無規律性。以上幾種情況可由局部原因、內分泌原因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②功能性子宮出血。指內外生殖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由內分泌調節係統失調所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是月經失調中最常見的一種,常見於青春期及更年期。分為排卵性和無排卵性兩類,約85%病例屬無排卵性功血。
③絕經後陰道出血。指月經停止6個月後的出血,常由惡性腫瘤、炎症等引起。
④閉經。指從未來過月經或月經周期已建立後又停止3個周期以上,前者為原發性閉經,後者為繼發性閉經。
月經異常表現或並發其他症狀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痛經。月經期間合並下腹部嚴重疼痛,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②經前期綜合征。少數婦女在月經前出現的一係列異常征象,如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抑鬱、失眠、頭痛、乳房脹痛等。多由於性激素代謝失調和精神因素引起。治療以適當休息為主,必要時可用鎮靜及利尿劑,也可用孕激素、雄激素、溴隱亭等抗雌激素療法。
③多囊卵巢綜合征。原因不明。表現為月經稀發或閉經、不孕。多毛和肥胖等症狀,雙卵巢呈多囊性增大,可用激素手術治療。
④絕經綜合征。指部分婦女在絕經期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係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症狀,分為自然絕經和人工絕經。如性功能減退、陣發性出血。
(三)腹部手法操作
對於本病腹部推拿來說,最重要的部位是小腹部,手法以理氣為主。步驟如下:
1.一般先以全掌揉法及推拿法施術於小腹各5分鍾。
2.一指禪法施術於任脈5~10分鍾。
3.按神闕2~3分鍾。
4.點按中極、關元、三陰交等穴。
5.揉小腹5~10分鍾。
6.擦八髎3~5分鍾。
7.推三陰經下肢段6~8遍。
8.收氣手法結束。
二、痛經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一)病因病機
引起痛經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2.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並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3.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5.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係。
6.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7.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於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痛經病人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
8.子宮的過度收縮:雖然痛經病人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壓力約為4.9kPa),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且往往不易完全放鬆,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
9.子宮不正常收縮:痛經病人常有子宮不正常收縮,因此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
10.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也易引起痛經。
11.少女初潮,心理壓力大、久坐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愛吃冷飲及梨等生冷食物造成痛經。
12.經期劇烈運動、受寒冷或衣著過少而受涼導致氣血凝滯,均易引發痛經。
13.空氣不好:受某些工業或化學性質氣味刺激,比如汽油、香蕉水等造成痛經。
(二)臨床表現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複雜,反複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麵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其發病率之高、範圍之廣、周期之近、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
(三)腹部手法操作
治療手法同月經不調,不過比較輕柔和緩,一般從月經來前1周至結束為1個療程。
三、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白帶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則可觸及腫塊。
(一)病因病機
1.產後或流產後感染
病人產後或小產後體質虛弱,宮頸口經過擴張尚未很好地關閉,此時陰道、宮頸中存在的細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宮腔內尚有胎盤、胎膜殘留,則感染的機會更大。
2.婦科手術後感染
行人工流產術、放環或取環手術、輸卵管通液術、輸卵管造影術、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或黏膜下子宮肌瘤摘除術時,如果消毒不嚴格或原有生殖係統慢性炎症,即有可能引起術後感染。也有的病人手術後不注意個人衛生,或術後不遵守醫囑,有性生活,同樣可以使細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3.月經期不注意衛生
月經期間子宮內膜剝脫,宮腔內血竇開放,並有凝血塊存在,這是細菌滋生的良好條件。如果在月經期間不注意衛生,使用衛生標準不合格的衛生巾或衛生紙,或有性生活,就會給細菌提供逆行感染的機會,導致盆腔炎。
4.鄰近器官的炎症蔓延
最常見的是發生闌尾炎、腹膜炎時,由於它們與女性內生殖器官毗鄰,炎症可以通過直接蔓延,引起女性盆腔炎症。患慢性宮頸炎時,炎症也能夠通過淋巴循環,引起盆腔結締組織炎。
(二)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多不明顯,有時可有低熱,易感疲勞。病程時間較長,部分病人可有神經衰弱症狀。
(2)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連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月經前後加劇。
(3)盆腔瘀血時,病人可有月經增多,卵巢功能損害可有月經失調,輸卵管粘連阻塞時可致不孕。因為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精子到達子宮內需要過關斬將,層層篩選,不論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如果出現著床位置錯誤,也會導致宮外孕。慢性盆腔炎的療程比較長,因此治療起來要比急性盆腔炎更複雜,通常采用中藥綜合療法進行治療,中藥綜合療法包括中藥口服、中藥靜脈滴注、中藥灌腸、針灸治療、腹部穴位外敷藥袋、陰道納藥、熏洗等,另外,還可以配合中藥的熱敷和離子導入。
(三)腹部手法操作
本病治療手法及步驟與月經不調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點按中極穴時間及次數可以適當增加;在收氣手法中需加推長強、推督脈各3~6次。
四、閉經
閉經(amenorrhea)從未有過月經或月經周期已建立後又停止的現象。年過16歲,第二性征已經發育尚未來經者或者年齡超過14歲第二性征沒有發育者稱原發性閉經,月經已來潮又停止6個月或3個周期者稱繼發性閉經。
(一)病因病機
1.疾病
主要包括消耗性疾病如重度肺結核、嚴重貧血、營養不良等,特有的內分泌疾病,如肥胖生殖無能性營養不良病等;體內一些內分泌紊亂的影響,如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等功能紊亂。這些原因的影響,都可能不來月經。但是這幾種情況引起的閉經,隻要疾病治好了,月經也就自然來潮。
2.生殖道下段閉鎖
如子宮頸、陰道、處女膜、陰唇等處,有一部分先天性閉鎖,或後天損傷造成粘連性閉鎖,雖然有月經,但經血不能外流。這種情況稱為隱性或假性閉經。生殖道下段閉鎖,經過醫生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生殖器官不健全或發育不良
有的人先天性無卵巢,或卵巢發育不良,或卵巢損壞,不能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因此子宮內膜不能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也就不會出現子宮內膜脫落,所以也就沒有月經來潮。也有的先天性無子宮,或子宮內膜發育不良,或子宮內膜損傷,即使卵巢功能健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正常,也不會來月經。
4.結核性子宮內膜炎
這是由於結核菌侵入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發炎,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最後出現瘢痕組織,而造成閉經。因此,得了結核性子宮內膜炎,應該及時治療,不可延誤。
5.腦垂體或下丘腦功能不正常
腦垂體能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有調節卵巢功能和維持月經的作用。如果腦垂體的功能失調,就會影響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卵巢的功能,卵巢功能不正常就會引起閉經。另外,下丘腦功能不正常也會引起閉經。引起下丘腦功能失調的原因很多,如精神刺激、悲傷憂慮、恐懼不安、緊張勞累,以及環境改變、寒冷刺激等。由下丘腦引起的閉經比較多見。
(二)臨床表現
已年滿18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已來潮又連續6個月未行經,或伴有頭痛、視力障礙、惡心、嘔吐、周期性腹痛,或有多毛、肥胖、溢乳等。
(三)腹部手法操作
治療步驟及手法同月經不調。
五、子宮脫垂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稱為子宮脫垂。子宮脫垂常合並有陰道前壁和後壁膨出。
(一)病因病機
分娩造成宮頸、宮頸主韌帶與子宮骶韌帶的損傷及分娩後支持組織未能恢複正常為主要原因。據濟南市2504例子宮脫垂病人中,1~3產發生者占58.21%。
此外,產褥期產婦多喜仰臥,且易並發慢性尿瀦留、子宮易成後位、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遇腹壓增加時,子宮即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
產後習慣蹲式勞動(如洗尿布、洗菜等),都可使腹壓增加,促使子宮脫垂。
未產婦發生子宮脫垂者,係因生殖器官支持組織發育不良所致。
(二)臨床症狀
子宮脫垂為子宮沿陰道向下移位,根據脫垂的程度可分為3度:
1.Ⅰ度子宮體下降,宮頸口位於坐骨棘和陰道口之間,陰道檢查時,宮頸口在距陰道口4cm以內。
2.Ⅱ度指子宮頸已脫出陰道口之外,而子宮體或部分子宮體仍在陰道內。但因包括範圍過大,輕者僅宮頸脫出陰道口外,重者可因宮頸延長,以致延長的宮頸及陰道壁全部脫出陰道口外。
Ⅱ度子宮脫垂又分輕、重兩型。
(1)輕Ⅱ度:子宮頸及部分陰道前壁翻脫出陰道口外。
(2)重Ⅱ度:宮頸與部分宮體以及陰道前壁大部或全部均翻脫出陰道口外。
3.Ⅲ度指整個子宮體與宮頸以及全部陰道前壁及部分陰道後壁均翻脫出陰道口外。
(三)腹部手法操作
子宮脫垂的手法治療原則上所有手法不能過臍,均在其下操作。操作步驟如下:
1.一般先以全掌揉法及推拿法施術於小腹各5分鍾。
2.一指禪法施術於臍任脈5~10分鍾。
3.按神闕2~3分鍾。
4.扒中極穴3~6次,方向向上指向臍中。
5.點按關元、氣海、提托、足三裏等穴。
6.擦八髎3~5分鍾。
7.收氣手法結束。
六、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係列症狀。更年期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係列程度不同的症狀,如月經變化、麵色潮紅、心悸、失眠、乏力、抑鬱、多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稱為“更年期綜合征。”
(一)病因病機
一般認為,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更年期代謝變化和臨床症狀的主要因素。婦女進入更年期以後,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卵泡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功能降低,以至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活動改變,FSH、LH分泌量有代償性增加。近年來發現,更年期婦女血漿中下丘腦分泌的GnRH水平升高,隨之LH、FSH分泌亦增高,可能是因卵巢雌激素分泌減少,對下丘腦—垂體的反饋抑製作用減低。更年期婦女的內分泌平衡狀態發生變化,導致自主神經係統中樞的功能失調,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的臨床症狀。症狀的出現與雌激素分泌減少的速度和程度有關,即雌激素減少迅速,更年期症狀就越嚴重。當雌激素減少到不能刺激子宮內膜時,月經即停止來潮,第二性征逐漸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縮,其他與雌激素代謝有關的組織,同樣出現萎縮現象。
(二)臨床表現
並不是所有婦女在更年期都會出現症狀,有10%~30%婦女主訴有症狀而需要治療。一般絕經早、雌激素減退快(如手術切除卵巢)以及平時精神狀態不夠穩定的,較易出現症狀,且程度往往較重。
1.心血管症狀
陣發性潮紅及潮熱,即突然感到胸部、頸部及麵部發熱,同時上述部位皮膚呈片狀發紅,然後出汗、畏寒、有時可擴散到脊背及全身,曆時數秒到數分鍾。發作次數不定,每天數次至數十次,時熱時冷,影響情緒、工作及睡眠,常使病人感到十分痛苦。潮紅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認為是持續性雌激素低水平使血管擴張所致。突然血管擴張使皮膚血流加速而發生潮紅。更年期婦女亦可出現短暫性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為主且波動較明顯,有時伴心悸、胸悶、氣短、眩暈等症狀,這些變化主要是由於血管舒縮功能失調所致。
2.精神、神經症狀
更年期婦女往往有憂慮、抑鬱、易激動、失眠、好哭、記憶力減退、思想不集中等,有時喜怒無常,類似精神病發作。一般在更年期發生這些症狀的婦女與過去精神狀態不穩定有關。
3.月經及生殖器官改變
絕經前月經周期開始紊亂,經期延長、經血量增多甚至血崩,有些婦女可有周期延長、經血量漸減少,以後月經停止;也有少數婦女驟然月經停止,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由於雌激素的減少而逐漸萎縮。
4.骨及關節症狀
更年期婦女往往有關節痛的表現,一般多累及膝關節。由於雌激素下降,骨質吸收加速,導致骨質疏鬆。另外,更年期婦女活動量減少,對骨骼機械性壓力減弱,骨質吸收速度較骨的生長速度快,造成骨質疏鬆,臨床表現腰背痛。
(三)腹部手法操作
更年期綜合征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在臨床涉及的髒腑較多,症狀變現多種多樣。但在治療上以小腹、卵巢為重要部位,點揉為重要手法。大概步驟如下:
1.囑病人平臥,腹推法、掌揉法施術於胃脘部、小腹部5~10分鍾。
2.點按脅肋部肝經腧穴各1~2分鍾。
3.掏法施術於局部3~6遍。
4.聚法施術6~8遍。
5.梳理法施術於脅部5~10分鍾。
6.根據不同表現加減手法。
7.收氣手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