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練功(1 / 2)

練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種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方法,一直流傳至今。對學習推拿的人來說,傳統上是很強調練功的。練功的方法很多,我們這裏隻介紹易筋經、少林內功和活動腰腿頸項及上肢關節的一些姿勢。

這些鍛煉方法健康人可以進行,患病者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其中的一些姿勢進行鍛煉。若堅持進行,既能增強腰力、腿力、臂力和指力,又能調整內髒功能,增強體質,有利於消除病痛,是一種“扶正祛邪”和調動病員積極性的好方法。

此種易筋經和少林內功一般宜在室內進行,避免汗出當風。

在練習易筋經和少林內功時應全神貫注、呼吸調勻、防止屏氣,衣著宜寬鬆,須穿軟底鞋(以布鞋最為適宜)。練功宜在飯後1小時後進行,饑餓時和飽食後不宜練功。

一、基本步勢

練功中的基本步勢有:站勢、馬步、弓步、虛步、歇步、仆步等。在各種練功方法中,對這些步勢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我們這裏隻介紹站勢、馬步、弓步三種步勢。

(一)站勢

兩足分開,其距離比兩肩之間的距離略寬,足尖向裏,使兩足成內“八”字;十趾用力抓地;下肢肌肉用力收緊,大腿向內使勁,使下肢觸之覺緊硬;少腹含蓄,略收臂;兩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後,兩拇指在脊柱處相接。沉肩,挺胸,使兩肩胛骨向脊柱靠攏;頭端平,兩目平視,呼吸自然。

(二)馬步

兩足分開,其距較肩稍寬,兩足成內“八”字,屈膝下蹲,膝不可向前超過足尖(下蹲的幅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而定,但髖不可低於膝),兩手放在大腿上,直腰、挺胸,頭端平,目前視。

(三)弓步

兩腿一前一後,使兩足之距離較肩約寬1倍;前腿屈膝,弓步足尖向裏,小腿約與地麵垂直,大腿與小腿的角度略大於直角;後腿用勁挺直,足尖略外展。挺胸塌腰,蓄腹收臂,兩手叉腰,頭端平,目前視。

以上三勢可分別練習1~5分鍾,練習時應注意呼吸調勻,不可屏氣。

二、易筋經

易筋經的種類很多,我們僅選擇一種易筋經中的幾個姿勢進行介紹。

(一)韋獻杵(第一勢)

【動作姿勢】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膕)微鬆,蓄腹收臂,直腰拔背,含胸,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開,舌抵上齶,鬆肩,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並攏微屈,定心息氣,神情安詳。

2.雙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勢,鬆肩,略垂肘,兩掌心內凹,五指向內微屈,指端相對,約距6~8寸。

(二)韋獻杵(第二勢)

【動作姿勢】

兩足分開,距約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鬆,直腰收臂,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開,掌心向地,頭如頂物,兩目前視。

(三)韋獻杵(第三勢)

【動作姿勢】

兩足分開距約與肩同寬,足尖著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兩掌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四肢並攏伸直,拇指與其餘四肢分開約成直角,兩中指之距約為1寸;沉肩;肘微屈;仰頭,目觀掌背,舌抵上齶,鼻息調勻。

收勢時,兩掌變拳,旋動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後上肢用勁,緩緩將兩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之同時,足跟隨勢緩緩下落,兩拳至腰時,兩足跟恰落至地。

(四)摘星換鬥勢

【動作姿勢】

雙腳自然開立,與肩平寬,兩膝伸直,蓄腹收臂直腰;左手握拳(拇指在裏,四指在外,鬆握拳),鬆肩,屈左肘,將左拳置於腰後,使拳心向後;右手高舉過頭,掌背向上,掌蓋於頭,五指自然微屈,肘略屈,沉肩,頭向右後上方偏斜。目視右掌心,舌抵上齶,鼻息調勻。左右相同。

(五)倒拽九牛尾勢

【動作姿勢】

下肢成右弓步,右手握拳(拇指在裏,四指在外握緊)上舉,拳心對麵,雙目觀拳,鬆肩屈肘,使前臂與上臂所成之角度略大於直角,右上肢外旋,肘下垂;左手握拳直肘盡力後伸,拳心向後,鬆肩,左上肢內旋。兩肩端平,背直,塌腰收臀,鼻息調勻,左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