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漢魏六朝精典詩文欣賞(8)(2 / 3)

這首詩由月光引起,生動刻畫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內容單純卻又留有餘味。

怨情--李白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寫盼人不至的哀怨情緒的詩。感情真摯,趣味豐足。

原文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①。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注釋

①顰蛾眉:意謂雙眉緊鎖。顰,皺眉。蛾眉,對女性眉毛的美稱。

賞讀

詩的前三句寫女子的動作、神情,"卷珠簾"的動作表現出女子焦急等待的心態。"深坐顰蛾眉"的神態表現女子心中的哀怨,"淚痕濕"更表明她痛苦之深。以上三句寫出了女子由盼望到失望進而近乎絕望的心理過程。最後一句點明女子心有所恨,卻又不明說所恨之人,使詩的含意變得複雜深厚。女子所恨也許不單純是負約之人,或許還有對迫使自己親人遠離不能相見的社會製度的怨恨。詩的主題變得廣泛而深刻。

玉階怨①--李白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閨怨詩。抒寫一位女子在深宮幽居的寂寞生活和苦悶的心情。

原文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②。

注釋

①玉階怨:樂府曲名。玉階,用白石砌的台階。②卻:退回屋內。水晶:一作水精。玲瓏:指秋月明亮的樣子。

賞讀

詩的前兩句寫這個女子長久地在玉階獨立等待的情景。台階已生露,並且露水已浸濕了她的絲襪子,說明女子已經站立很長時間了。這種長久的站立期盼,暗示了宮中女子的寂寞幽怨之深,之苦。三、四句寫女子無可奈何回到房內,放下水晶簾,卻又淒苦難寐,隻好望月來排遣寂寞愁情,但明亮的秋月隻能增加她的苦悶愁緒,她想要排解寂寞反而愁苦愈深,可以想見她徹夜難眠了。

這首詩"無一字言愁,而隱然幽怨之意見於言外"(蕭士斌且《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詩人把幽怨之情寓於等候的動作中,表現出無可奈何的苦悶的怨情,盡管不露愁字,而怨意深藏詩中,寫得婉曲、含蓄,而且蘊含了詩人對宮女的憐惜和同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李白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白和孟浩然友情深厚,曾用"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來讚美這位比自己年長十歲的朋友。在這首詩中李白通過眼前景物的刻畫描寫,抒發對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②。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③。

注釋

①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②煙花:指繁花盛開的絢爛景色。③碧空盡:一作碧山盡,意指船在碧色的天空中消逝了。

賞讀

開頭兩句敘事。交待朋友離開的時間、地點和去向。在煙花三月的暮春季節,在黃鶴樓這個地方,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去揚州。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朋友去揚州應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別,仍然會產生留戀之情。後兩句寫景。黃鶴樓上酒筵餞別結束,與朋友握手話別互道珍重後,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登舟揚帆而去,孤帆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盡頭,隱入水天相接之處,詩人仍不忍離去。思緒如麵前滔滔的江水的詩人,以流向天際的滾滾江水來象征友情和別意,映襯出詩人對好友離去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李白的胸襟開闊,所以盡管這是一首送別詩,卻沒有纖弱感傷的情調,而是顯得豪放曠遠。全詩寫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闊大,色調鮮明,有詩情畫意的韻味。

下江陵--李白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抒情詩。李白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於是從白帝城返東陵,詩中洋溢著遇赦的喜悅暢快的心情。

原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讀

因為心情無比高興,所以詩人眼中的景物與乘船的感覺充滿著歡快。首句一方麵寫出白帝城的高峻,另一方麵也寫出詩人動身早,惟其早,才能見朝霞滿天。美麗的天空景象,烘托出詩人興奮、喜悅之情。"千裏"一句寫詩人急歸的心情,用"千裏""一日"兩個表距離和時間的詞作懸殊對比,以舟行迅速表現詩人急迫心情,語調非常輕快。"兩岸猿聲啼不住"句,清人桂馥曾說"妙在第三句,能使通篇精神飛越"(《劄樸》)。這句寫環境的話是全詩點睛之筆,三峽多猿,《水經注·江水》有雲:"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歌者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話寫三峽風景但滲入了詩人自己絕路逢生的歡快心情,詩人筆下的三峽之景不再是酈道元的悲景而是自己的喜景。盡管猿啼不絕於耳,但舟行更快,輕快如飛,如離弦之箭,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用猿聲來襯托舟行之疾,實為詩人歡暢心情的生動寫照。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表達了人物心情,又總結了人生經驗,因物興感,精妙無比。

這首詩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歲月後所迸發的一種激情。筆調輕捷,神韻俊爽,節奏明快。楊慎《升庵詩話》稱此詩為"驚風雨而泣鬼神"。俞陛雲《詩境淺說》:"詩筆亦一氣奔放,如輕舟直下。"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舟行不稍停留,詩筆一瀉直下,毫不泥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