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唐五代精典詞文欣賞(1)(2 / 3)

賞讀

詞的上片不象《菩薩蠻》那樣由景寫起再過渡到人的感受,而是開言就寫人物內心的情誌。開篇一句"蕭聲咽",蕭聲,乃幽怨、纏綿之聲。在萬籟俱寂的深夜,有此聲傳來,令人腸斷,又在秦娥夢斷之際,幽咽、淒清就更為強烈。耳際幽怨的蕭聲,眼見清冷的月光,不僅憶及昔日與情人惜別的情景,真是百感交集,柔腸寸斷。

下片寫秋日獨自登上樂遊原追憶盼歸,卻杳無音信。主人公煢煢孑立於西風中追憶過去,盼歸而不得,孤獨、傷感、寂寞伴著古道秋風、漢家陵闕,個人的感受溢滿蒼涼,又融入了曆史的悲壯與蒼桑。"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了一種悲壯的曆史消亡感,由個人的憂愁融入了曆史的憂愁之中。王國維對此兩句極為推崇,在《人間詞話》裏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整首詞婉麗與豪獷相結合,個人之情與國家之感相融;在修辭上運用疊語,使詞中愁緒形成回蕩之氣;結構上,上闕寫春天,下闕寫秋天,暗喻著時光易逝,筆法巧妙老練。由此受到後人高度的評價,徐士俊雲:"悲涼跌宕,雖短詞中具長篇古風之意氣。"(《古今詞統》一卷五)陸遊說:"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趣漸薄,其間不複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

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劉長卿

讀前須知

這首詞大約是作者被貶睦州司馬途中,經苕溪,在友人的宴集上為酬答遠謫的梁耿的寄贈所作。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①。鳥向平蕪遠近②,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③,江潭春草萋萋④。

注釋

①睛川:晴朗的原野。解攜:分手。②平蕪:平曠的原野。③"獨恨"句:漢賈誼年少才高,初蒙文帝愛悅,參與國事,然遭權貴譏讒,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此以賈誼故事寓被貶官之意。④萋萋:草盛貌。《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古人常以春草之生,興遊子思歸之情。

賞讀

詞的上片是回憶送別梁耿的情景。"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晴空夕照,一葉孤舟載著友人離去了。點明送別的時間、環境。三、四句寫目送友人遠去的感慨。"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由鳥而生感慨,鳥能自由飛翔,遠近自由,而人卻不能隨願被迫各奔東西。思念友人,及於己身,令人惆悵、悲傷。

下片寫別後對友人的思念同情以及被謫的遺恨。"白雲千裏萬裏",寫別後相隔之遙思念之深。"明月前溪後溪",寫望月懷人,"前溪後溪"指東苕溪和西苕溪,"前溪"可指梁耿,"後溪"可喻自身,寫出了自身的處境。"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這兩句抒寫友人與自己被貶謫的悲恨。"長沙謫去",用西漢賈誼被謫為長沙太傅之事,表達心頭的悵恨,這"恨"既為梁耿被謫而發,亦交織著作者自己被貶的痛苦。"江潭春草萋萋",化用西漢劉安《楚辭·招隱士》賦"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意。以春草綿綿來象征別離的不斷思念,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相同遭遇的感慨和怨切之情。

整首詞寫得情景交融,晴川、落日、孤舟、飛鳥、流水、白雲、明月、春草等意象無不含著作者的情感,語言的節奏,選用了排疊相對的詞句,如"遠近"、"東西"、"千裏萬裏"、"前溪後溪",加重了送別遠隔的淒婉悱惻之情。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誌和

讀前須知

張誌和的《漁歌子》原有五首,其它四首都為這首詞的光輝掩映,張誌和也因為這首短詞而名傳後世。這首詞描寫漁隱之樂,表現了高潔不俗的情懷。

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①,桃花流水鱖魚肥②。青箬笠③,綠蓑衣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吳興縣西南。②鱖(guì)魚:一種大口細鱗、淡黃帶褐色斑紋的魚,味鮮美。亦稱桂魚。③箬(ruò)笠:用竹篾編製的鬥笠。④蓑(suō)衣:用芭草或棕絲編製的雨衣。

賞讀

整首詞描繪了一幅春江垂釣圖,山前白鷺點點輕飛,豔麗的桃花,明淨的江水,畫麵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明麗而富生氣,顯現了自然的生機和美好。麵對如此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大自然,漁翁執著的已不是垂釣,而是"斜風細雨"中的興致。"斜風細雨"句點出了垂釣者陶醉於自然的無拘無束的身心自由。作者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

整首詞格調高雅,極富詩情畫意。在語言、意境、色彩上都超凡脫俗,堪稱"風流千古"(劉熙載《藝概》卷四)。蘇軾非常喜愛這首詞,曾用其成句擴充而為《浣溪沙》、《鷓鴣天》等。

章台柳·寄柳氏--韓翃

讀前須知

韓翃以詩名,為中唐著名的"大曆十才子"之一,所傳曲子詞僅一首,就是這首《章台柳·寄柳氏》。

柳氏,人名,因家住長安章台街,人稱"章台柳"。據許堯佐《柳氏傳》所稱,柳氏乃韓翃的姬妾,後因長安淪陷,韓翃他去,韓、柳遂天各一方,然兩情未斷,朝暮相憶,發而為詞,則纏綿悱惻,婉轉動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