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唐五代精典詞文欣賞(1)(3 / 3)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①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注釋

①依依,柔軟貌。《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賞讀

"章台柳,章台柳",作者一開頭用兩個疊句,叮嚀呼告,一下子就以心靈的貼近打破了地理上的遙遠阻隔,從而坦露了自己對柳氏的熱烈摯愛與思念。第二句。往日依依今在否",-"往"-"今",思緒紛飛,由遠而近,縮短了別後的漫長時間。依依,語出《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原為形容楊柳的茂盛搖曳,但作者信手拈來,用以表達他們之間的尤其是柳氏對於自己的款款深情,並連接往昔與今時,更顯得情意綿綿,不絕如縷,詞意已是深沉之至。然更深沉的地方還在本句最後的"在否"兩字。說"在否",可能"在",也可能"否",在作者,自然是隻盼其"在"而不願其"否"的,但殘酷的現實卻又有可能。否"而"不在",因此,作者其時是亦喜亦憂,酸甜皆俱的。"縱使"一句是對上句的作答。全句是上文盼在的進一步敘寫。"長條"與"垂",照應"依依";"舊"則呼應"往日",但同時又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加深、加濃,也加強了。最後一句,是作者關注的中心焦點所在,也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峰。他以為,即便當年的柳氏於今還是風韻依然,但必定已被他人所攀所折,情摯如初看來是不可能的了,其中蘊含著說不盡的惆悵與悲戚。當然,在這裏更多地還是同情與關注,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被認為"天經地義"的時代,象柳氏這樣原本為歌妓的婦女的命運,隻能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敦煌詞《望江南》)對此,韓翃是深深牽掛的。同時,他在這裏也暗暗寫進了當時那種"折柳贈別"的習俗,從而大大渲染了一層離情別緒的濃重氣氛。我們知道,古代不少士人往往視姬妾為玩物,興來則親之,興盡則斥去,相比之下,韓翃對於柳氏這樣一往情深,就顯得很難能可貴了。

委曲婉轉,常被人們稱為詞的本色。作者在本詞中嫻熟地運用了"雙關"這一藝術手法,詞麵上句句說垂柳,詞旨中處處寓柳氏,加上恰到好處地用了縱……也……"的關聯詞語,全詞因而更具含蓄委婉,也更耐人尋味了。

調笑令·蝴蝶--王建

讀前須知

這首詞描寫了宮庭生活並從側麵反映了宮女的不幸。

原文

蝴蝶,蝴蝶,飛上金花枝葉。君前對舞春風,百葉桃花樹紅。紅樹,紅樹,燕語鶯啼日暮。

賞讀

詞一開始,以"蝴蝶"比興,寫春暖花開時,一群蝴蝶飛在綠葉間的黃花上嬉戲鬧春的景象。這個比興,使人聯想到蝴蝶在鮮花盛開時是這樣,一旦花謝花落時又是怎樣呢?由此引起了下麵一段宮中生活時的描寫。

"君前對舞春風,百葉桃花樹紅"。寫宮女在皇帝麵前歌舞的情況。美如鮮花的宮女,在皇帝麵前歌舞,歌舞如春風一般柔和。百葉桃花樹紅,指無數嫩綠的葉子襯托著滿樹粉紅的桃花,這裏用來比喻姿色豔麗的宮女,形象貼切,使人想起皇上寵愛的宮女美如桃花,而桃花的豔美是不會長久的,春天過去,必然會萎蔫凋落,零落成泥。而宮女呢,盛容如花時會得到皇帝的寵愛,一旦容貌憔悴,必然是冷落深宮。"紅樹,紅樹,燕語鶯啼日暮。"寫宮女在皇帝麵前歌舞,一直到夜晚。燕語鶯啼,指歌聲,樂器聲。"燕語鶯啼日暮",這是一句極其簡煉的結語,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這裏隱含著皇帝整天沉醉於歌舞之中。王建《白紵歌》中寫到:"此時但願可君意,回晝為宵亦不寐,年年奉君君莫棄。""燕語鶯啼日暮"中的歡樂,深深隱含著宮女的無限憂愁和哀怨。

這首小令,畫麵描繪鮮明生動、有聲有色,有歌有舞。語言明白如話,這是王建生活在人民中間接觸現實的人民口語的自然流露。從此詩和《調笑令·團扇》中,可以看出王建的詞在反映唐代宮中生活方麵確實是精要深刻,他以生動的筆觸,寥寥數語,把唐代宮中的現實對象的形象深刻而鮮明地描繪了出來,真實地反映出宮女的苦悶哀怨。宋代歐陽修說:"建詞多言唐宮中事。群書所闕紀者,往往見於其詩,皆摭實,非鑿空話。"確實如此。

調笑令·邊草--戴叔倫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寫戍邊士卒思鄉的詞。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國力逐漸衰微,胡馬南窺,朝廷不得不把大量士兵送往邊塞屯戍。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邊塞屯戍生活,消磨了戍邊士卒的青春,就象這邊草一樣枯敗逝去。這首詞就充分表現了戍邊士卒思念家鄉的無比淒苦的心境。

原文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裏萬裏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①。

注釋

①胡笳:古樂器。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漢魏鼓吹樂常用之。

賞讀

開言詠"邊草",複遝的節奏,慨歎士卒久戍不歸,和這枯草一樣,青春在這戍邊生活中逝去。雪後放晴,明月皎皎,戍邊的戰士禁不住望月思鄉,沉浸在思念之中。"明月,明月",複遝的韻律描述出士卒沉醉在思念中的狀態,然而"胡笳一聲",是胡音而非鄉音,將戍卒從思念中驚醒,怎不令人"愁絕",士卒那淒苦的心情躍然紙上。

這首詞構思的巧妙之處在於用"胡笳一聲"驚醒戍卒的思鄉之夢,充分的表現出"愁絕"之境。

憶江南·春去也--劉禹錫

讀前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