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唐五代精典詞文欣賞(2)(1 / 3)

這是一首惜春詞,寫出春天有情,對人的依戀,從而更深切的表達出惜春者對春的離去的慨歎之情。這首詞作於開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部時。題下有作者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有關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標誌著詞體已由"選詞以配樂"的萌芽狀態發展到"由樂以定詞"的成熟階段。

原文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①。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②。弱柳從風疑舉袂③,叢蘭裛露似沾巾④,獨坐亦含嚬。

注釋

①依《憶江南》曲拍為句:在句式和聲韻兩方麵都隨樂曲而定。這是我國文學史上開始出現依曲填詞的記錄。②多謝:殷勤致意。謝:辭別。洛城:洛陽。③袂(mèi):衣袖。④裛(yì):沾濕。⑤嚬:同"顰(pín)"。皺眉。

賞讀

"春去也"一聲"去也",對洛城人的不舍、依戀盡在其中。"多謝洛城人",是春天對眷戀春光的洛城人的致詞。三、四兩句,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繼言春天有情對洛城無限眷戀,弱柳隨風舉袂,蘭花點點多情淚。最後一句。獨坐亦含嚬",寫出惜春人對美好春光的留戀。

這首詞構思奇巧在於從春的角度寫起,寫春的多情,而表現人的多情。春愈加有情,人愈加對其依戀,對其離去,愈加傷感。這正是"獨坐亦含嚬"的傷感所在。愈陛雲曰:"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著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

瀟湘神·斑竹枝--劉禹錫

讀前須知

這首詞是作者貶官朗州期間(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過詠湘妃的哀怨而抒發了自己被貶的內心的淒苦。

原文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①。楚客欲聽瑤瑟怨②,瀟湘深夜月明時。

注釋

①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亦稱"湘妃竹"、"湘竹"。竹斑如淚痕。《述異記》:"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竹悉為之斑。"②楚客:本指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今海若舞馮夷。"《遠遊》,王逸以為屈原所作。此以自指。瑤瑟:形容瑟的美好。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瑤:光潔美好。用為稱美之詞。

賞讀

瀟湘神即湘妃,作者化用了湘妃泣竹的曆史傳說。"斑竹枝,斑竹枝",開言複遝的節奏,渲染出湘妃的深情和相思。"瑤瑟怨",湘妃鼓瑟發哀怨之情,正合作者悲涼的心境,在"深夜月明"的江邊聽湘妃之怨瑟,此聽非實,而是作者的虛想,正是作者內心無限淒苦的呈現。最後一句是詞的妙筆,將情化景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劉禹錫

讀前須知

這首詞寫於作者貶居夔州期間。這不禁引起仿作的興趣,於是依調填詞,先後寫成《竹枝詞》十一首。這是其中一首摹似民間情歌的作品。作品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其內心世界是微妙而豐富的。作者巧妙地采用融人情於物態的手法,紆曲有致地表現了她那種忽陰忽晴、時喜時憂的複雜心理情態。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賞讀

首句點染環境。柳枝綻青,江水平堤,見出這是極易撩人情思的早春季節。環境如此,季節如此,無怪女主人公要產生纏綿悱惻的。"懷春"之情了。次句借歌聲為媒介,揭示女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指向--"郎"無疑便是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在這般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季節中,渴望著愛的甘霖的她忽然聽到了"郎"那動聽而又費解的歌聲。她苦苦地思索和琢磨:這歌聲究竟表達了什麼呢?能不能據此斷定他對自己一往情深,恰如自己對他那樣呢?答案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這似乎純係刻畫景物,其實正是對人物特定心理的一種巧妙折射。明人謝榛認為這兩句。措辭流麗,酷似六朝"(《四溟詩話》)。所謂"六朝",是指六朝樂府民歌。六朝樂府民歌多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以"蓮"諧"憐",以"碑"諧"悲",以"籬"諧"離"。的確,作者在這裏是效法六朝民歌,以天氣的"無晴"與"有晴",諧人物的"無情"與"有情"。春末夏初之際,南方的天空中常常出現如是的奇景:這邊白雲翻卷,雨簾高掛,那邊卻紅日朗照,一片晴朗。作者便以這一氣候特點來寫照女主人公的心境,她的始而驚喜、繼而疑慮、終而迷惘,都融合在這"道是無晴還有晴"的物態之中。她多麼希望心上人的態度能更加明朗些,時時向她傳遞愛的信息。然而也許為了考驗她的真誠,對方的歌聲卻偏偏如此暖昧,害得她忐忑不安,費盡猜詳。這些,雖然作者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讀者卻不難意會。正因為詩人故意采用這種移情入景、欲吐還吞的抒情方式,全詞顯得含思宛轉,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