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舉手釣鼇客,削跡種瓜侯②。重來吳會三伏,行見五湖秋③。耳畔風波搖蕩,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④?孤負男兒誌,悵望故園愁⑤。
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⑥。短發霜粘兩鬢,清夜盆傾一雨,喜聽瓦鳴溝⑦。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⑧。
注釋
①追和:即按前一首韻。這裏應指《水調歌頭·同徐師川泛太湖舟中作》一詞,這首與上首韻相同,用的典故亦相同。②釣鼇客:謂有遠大抱負或豪邁不羈之人。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狂譎》:"王嚴光頗有文才而性卓詭,既無所達,自稱"釣鼇客",巡曆郡縣,求麻鐵之資,雲造釣具。"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六:"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版,上題曰:"海上釣鼇客李白"。"種瓜侯:即秦人邵平。這裏釣鼇客、種瓜侯喻詞人。③吳會:指吳郡和會稽郡。這裏指蘇州一帶。五湖:這裏指太湖。④旄頭:星宿名,即昴宿,冬天拂曉落於西方,古人認為是胡人星座。落則象征胡人失敗。這裏代指金兵。用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句意。⑤孤負:同辜負。故園:指中原。⑥元龍:東漢末陳登字元龍,曾慢待許汜。許汜後來對劉備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這裏借指自己豪氣未除。⑦瓦鳴溝:指雨水衝刷瓦溝發出的聲音。這如同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意境。借大雨衝刷中原膏血。⑧猶有二句:意為我仍有雄壯之心,但仍隻能有如瓦溝流水,一概付諸東流,徒勞無功。
賞讀
上片寫他重來吳縣,抒發功名未就報國無路的感慨。首句點明自己曾有釣鼇客般的豪情壯誌。"釣鼇客"是傳說中的一位巨人,後人常用來比喻豪邁的壯舉。二句點明自己現實處境:國破家亡,隱居荒野。開篇二句概括了作者沉浮的身世。張元幹早年有豪情壯誌,在金兵入侵的動亂年代裏,他追隨李綱抗金,滿腔熱情,嘔心瀝血。然而功名未就卻罪名加身,不得不浪跡江湖。"重來"二句,說明自己從辭官歸隱到此次重遊吳縣,泛遊太湖的時間。"耳畔"三句寫作者重遊太湖的萬端心緒。上片最後二句,抒發報國壯誌難以施展的悲憤。
下片承上,借夢抒懷。在夢中,他像三國時的陳元龍一樣充滿了英雄豪氣,打算幹一番事業,於是更覺惆悵。盡管外麵大雨敲打屋瓦溝渠發出的聲音,給他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絲喜悅,但他很快就想到自己雖壯心猶在,卻報國無門,雄心壯誌,隻能隨水東流。這樣的境遇使詞人悲憤滿腔,沉痛不已。
這首詞借景抒懷,托物寄興,表露了作者對國事日非而壯誌未酬的憂憤之情。滿江紅·寫懷--嶽飛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頌千古的名篇。詞中表達作者抗金救國的堅定意誌和必勝信念。表現了作者對敵寇的無比憤恨,和立誌收複中原的堅定意誌。
原文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①。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②。莫等閑、白了少年頭③,空悲切。
靖康恥④,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⑤。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⑦。
注釋
①怒發衝冠:因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瀟瀟:急驟的雨勢。②三十:嶽飛當時三十多歲,舉其成數而言。塵與土:喻已建立的功業還微不足道。八千裏路:指自己轉戰地域廣闊。雲和月:披星戴月的艱苦戰地生活。③少年頭:古人稱三十多歲仍為少年。④靖康恥:指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滅北宋,擄徽、欽二帝北上的亡國亡君之恥。⑤長車:古時的兵車。賀蘭山:亦稱賀蘭、阿拉善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邊境和自治區接界處,宋時為西夏地。這裏也可借指金人地區。缺:空隙,缺口。全句意思即越過賀蘭山直搗敵人巢穴,徹底掃平敵寇。⑥匈奴:代指金人。⑦天闕:指皇宮、朝廷。
賞讀
上片寫嶽飛急於報國的宏願。開頭五句一氣貫注,仿佛一組特寫鏡頭,揭示作者洶湧澎湃的心潮,描繪出一位憂傷國事,痛恨敵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接著四句寫自己要珍惜時光努力奮鬥,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認為自己對國家已做的貢獻很小,意識到自己任重道遠,必須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下片表現作者重整乾坤,血恥報仇的豪情壯誌。起首四句以反詰語氣表達出與敵人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並點明了寫作此詞的目的。接著又以誇張手法表明作者徹底消滅強敵的決心,流露出作者對女真貴族蹂躪中原的切齒之恨。結尾三句表示了作者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