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祖對耿精忠采取了招撫與鎮壓的兩手策略,他在派使臣去福建招撫的同時,已布置三路兵馬進征福建,命浙江將軍圖喇駐杭州,兼防海疆。至耿精忠叛變,全國的形勢,已是叛亂四起,清朝兵力不足用,不得不調取北部邊防的宣府、山海關等處兵馬,以加強進攻福建的兵力。
聖祖正在調集兵馬征討,耿精忠已經開始了軍事行動。他與吳三桂約定。雙方配合作戰,他主攻鄰近的江西、浙江兩省;跟廣東潮州總兵官劉進忠聯絡,令其煽亂廣東、廣西;遣使渡海,約台灣鄭錦政權進攻大陸,許以福建南部沿海郡邑割歸鄭氏政權;又南聯琉球王國,索取軍需,以為外援。耿精忠的這一戰略,點燃了東南沿海的熊熊戰火。他還未出兵,已向所屬府州縣和外省份發起兵的檄文,使福建全省頓時陷入混亂,迅速渡及浙江、江西、廣東等鄰省。地方守土軍政官員紛紛響應。從康熙十三年五月到年末,沿海各處叛變的消息不絕於清朝官方的報道:
五月,浙江平陽(今仍名)兵變,總兵官蔡朝佐被擒;
六月,浙江溫州所屬羅清營相繼降精忠;黃隕(即黃岩,屬浙江)總兵官所屬太平營亦變;
七月,江西饒州(都陽)營兵變,“賦勢猖獗”:
寧海、象山、新昌、餘杭(均屬浙江)四縣“賊眾蜂起”。
耿精忠叛清,為吳三桂開辟了東線第二戰場,形勢變得對吳三桂更加有利。耿精患的軍事行動,首先從福建省開始。他派曾養性、白顯忠、江元勳等為將,分別占據本省中部和偏北部的延平(今南平)、邵武(今仍名)、福寧(今霞浦)、建寧(今仍名)、長州(今長汀)各戰略要地。未進兵的地區,凡檄文所至,紛紛響應。很短時間,福建全省皆叛歸耿精忠。
接著,耿精忠出兵江西、浙江。他以白顯忠為將出西路,攻江西。白顯忠派出部將李連、李太等進犯建昌(江西南城)、廣信(江西上饒)等地。
以馬九玉為將,出仙霞嶺中路,進攻浙江金華、衢州(今衢縣)等地。
以藩下都統曾養性率部萬餘人為東路,攻人浙江,專攻沿海地區。曾養性是沈陽人,順治時。初從耿氏征廣東,歸其藩下。康熙十一年,授為藩下左翼總兵官。耿精忠叛變,他是主要參與和策劃者之一。此人十分驍勇敢戰,探為耿精忠所倚重。起兵時,封他為都督。他奉命攻人浙江,先至平陽(今仍名),該城遊擊司定猷獻城降,合兵後,渡飛雲江(今仍名),圍瑞安,攻不下,轉赴溫州。守城總兵官祖宏勳迎降。耿兵勢大振,聚兵十萬,揮眾北上趨台州(今臨海)地區,破樂清(今仍名),長驅下天台、仙居(今仍名),北上取紹興府屬嵊縣(今仍名)。他聯絡寧海、象山、新昌、餘姚(均稱今名)”土寇”,授予其首領魯朝全、褚楚白等人為總兵官、都督,指使他們騷擾紹興、寧渡。他分遣部眾攻金華,自率一部取黃岩(今仍名),該城總兵官阿爾泰降。他又西進至常山,率兵二萬,二次進擊衢州。到康熙十四年初,曾養性橫行浙江,攻勢達到了頂點!清軍不惜一切代價,與耿藩叛兵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台灣鄭氏政權,從鄭成功到他兒子鄭錦,一直堅持奉明朝年號,力圖反攻大陸,恢複明政權,自感力不從心。正巧耿精忠起兵,很想借助鄭氏的力量來壯大自己的勢力,約他重返大陸,共同攻擊清朝。鄭錦和他的謀臣非常高興,把它看成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便毫不遲疑地委派大臣馮國軒率上萬人馬,從福建沿海登陸,占領了漳州、海澄(海龍)、同安、紹安、泉州及建寧等處,有大小船一百餘隻,駐洛陽橋附近,招兵買馬,號召當地壯男入伍。
耿、鄭聯盟,為時僅數月,便歸於破裂。耿精忠以盟主自居,向鄭錦發號施令,封鄭錦為“大將軍”,派人進去敕印。鄭錦很不服氣,說:“靖南王乃食清朝的俸祿,且係明朝叛逆,為何封我鄭錦!”心中很是惱怒。鄭以其實力和占有地盤,自然不肯屈居耿精忠之下,何況他是明朝“叛逆”,麵自己是堂堂正正的明朝的海中孤忠,豈能受他敕封?他自感受辱。他們之間又在是否尊奉明朝的問題上加劇了矛盾,以至闞到公開指責的地步。進居漳浦、海澄的鄭錦的守將出示布告,在聲討清朝竊據中原的一段文字之後,先讚吳三桂“隱忍滇黔,生聚訓練,三十餘年如一日,合千萬姓為一家,靜候天時,暗奉嗣主(指朱氏後裔),孤忠可鑒,大義不磨”。布告又說,吳三桂遣官“密令~將軍致劄鄭、耿二王,共舉義師,扶嗣主,戮(努)力王室,恢複神州,中興之業已成”。緊接著就指責耿精忠自三月十五日“建旗之後”,頒發指令,“俱稱救旨”,皆用皇家專用的黃綾,“從不遵大明正統”。他既然“已無舊主之念”,怎能服萬姓之心!因此,“不旬月間,上下解體。”布告稱頌“鄭王”本與他為“兄弟之國”,能“克全名節”,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他雖處海外孤島,而不剃發,“尊王朔”,“老存繼主”,可謂“忠孝凜然”。我們本願與耿王“屈體聯合”,“齊驅並駕”,不料耿王“妄自尊大”,把我等視為“附庸”,“僭竊尊號竹,已可見其人之心!布告中還提到,他們隻“遵照吳王原檄布,中興大義,惟鄭王為盟主,複我大明三百餘年之基業,澄清東南之半壁。”布告要求他們所占領的各邑郡文武官員紳百姓要“同思水木本源,共作王家柱石”。
布告反映了台灣鄭氏政權的基本立場。聲明不再與耿精忠合作,隻願與吳三桂聯合,共扶明後。恢複明朝基業。看來,鄭氏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無意複明,限於交通不便,一時還得不到確切消息。耿精忠很擔心鄭氏與清兵的夾攻,便謀求吳蘭桂之助。吳三桂從他的利益考慮,當然不希望他們之間互相攻擊,就派禮曹錢點到福建做兩家和解的工作。此時,鄭氏方麵也已知道吳三桂的政治意圖,對吳開始不滿。鄭錦的大將劉國軒說:“吾家在海外數十年,稱奉明號,今吳號‘周’,耿稱‘申寅’所以,我帶兵來是要攻你們兩家的。如你們歸正奉明號,我不難進鎮江,上南京,否則你們兩家都是我的敵國!”因為吳、鄭、耿各持一端,各有企圖,政治目標不一,這就在反清的陣營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原則分歧。錢點無法化解鄭、耿的矛盾,連吳三桂一方與鄭氏的矛盾也解決不了,隻好灰溜溜地離開了福建。叛亂集團中的各派係的原則分歧,最終導致他們的徹底失敗。
當叛亂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時,清朝方麵加緊了對耿精忠的軍事進攻。從康熙十三年七月以後,清兵在江西、浙江戰場開始取得進展,不僅頂住了耿部的進攻,連連取得了勝利,還收複了一些失地。
據清官方戰報:
七月,杭州將軍、都統喇哈達報:耿軍總兵閻標率部萬餘人,自溫州、處州進攻金華。清軍副都統鄂申巴圖魯親率滿漢官兵應戰,大敗耿軍,斬殺七千有餘、將官以百計,活捉閻標等以下將官一百七十二員。
八月,江西總督董衛國報;南贛總兵官劉進寶等擊敗耿軍,恢複石城(屬江西,今仍名)。
同月,一平南將軍”都統賴塔報:自七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清兵同進犯金華的耿軍展開激戰,共九次,大敗耿軍,收複諸簪、義烏(均屬浙江,今仍名)二縣。
浙江總督李之芳報;嚴州副將鮑虎督率官兵,一日六戰六捷,恢複壽昌(浙江金華西北)。又報:耿軍犯紹興府新昌縣(令仍名),被清軍擊敗遺沈。
參讚軍務護軍統嘎,《桑遏、副都統席布報:精忠令閩軍自建昌(江西南城)北進,與前來平叛的清軍在撫州(江西撫州市)遭遇。清軍把叛軍殺遇,獲得了勝利。
浙江總督李之芳報:已派遣“授剿總兵官”李榮率官兵血戰,斬殺一千餘人,乘勝恢複淳安縣(浙江,今仍名)。
在八月間,清兵還恢複了浙江的遂安縣(淳安縣西南)、嵊縣、東陽縣(今仍名)。在江西,則恢複了萬年縣(今萬年縣西)、崇義縣(今仍名)、撫州等地。
十月,“奉命大將軍”和碩康親王傑書報:福建“逆賦”一萬四、五千人犯遂安(浙江淳安西南),當地”土賦”王應茂等率部四千人,沿河傍山,遙為犄角。清嚴州(浙江建德東)剮將鮑虎統率官兵迎戰,擊斬精忠參將王師右等四員、兵士一千一百七十餘人,井乘勝追殺了二十餘裏。
康親王又報:精忠部將都督周列、總兵桑明等率部二萬由常山(浙江,今仍名)謀犯衢州,於九月十七日被清軍擊敗於焦園等地方,斬殺萬餘人。
“鎮南將軍竹民雅翰報:精忠部都督李大元等萬餘兵馬,屯駐南京(江西星子)崖口。他同副都統綽容托等於十月二十二日,率官兵將其擊敗,收複南康府,與此同時,清軍衛收複了萬載縣(江西,今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