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科教育學概論(1)(2 / 3)

1988年12月,學科教育學理論研討會,在我院舉行。28所高等師範院校的80名學者應邀出席。北京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在21日和27日,分別在各自的《北京新聞》、《晚間新聞》播放開幕式的簡介,顯示著對教學領域新學科課程的重視。鑒於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行的學科教育學理論的第一次研討會,結合當時對學科教育的提出和研究的實際,確定進行學術理論探討的主題是:學科教育學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科教育學與學科教育法及教學論之間的關係;學科教育學的理論體係等三個方麵。在研討過程中對這三個方麵,學者們的意見皆有分歧,其具體分歧概況和總的趨向,見於禇亞平教授的總結發言,後作為《學科教育學理論研討會紀要》,發表於《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教學版)》1989年第一期。筆者在1989年我校學報第二期開辟了“學科教育學研究專欄”,這也是我國高師院校和教學領域中唯一的專欄。在本年學報第二期楊傳緯院長在所撰《師範院校必須努力發展學科教育學》一文中,在論述了“發展學科教育學是師範院校的優勢,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及其重要意義後,又強調了“我院學報為學科教育學開辟專欄,為有誌研究學科教育學的學者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園地,這實在是很有意義的措施”。

1989年,也是學科教育學的研究和教學進入高潮的一年,其具體表現是全國高師院校的教材教法教研室陸續更名為學科教育學教研室,課程也由教材的教法課升華為學科教育學課;從研究對象來看,學科教育學是通過教學過程以學科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探索學科教育的客觀規律;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研究,以探索教學過程的規律、準則、方法和方法論,改變了以前隻總結教學經驗的具體教學方法的傳統做法;從指導思想上看,馬克思主義指導必須堅持,但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以替代具體的教育和教學原理,而要像錢學森在所著《工程控製論·序》中所講“科學的社會科學,應該把它所有的概念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並且實現精確化”。這句話雖說是不一定在教師中知之甚多,但在具體的教學和研究實踐中,確也感有體會。“三個麵向”的基本思想是深入於教師的行與知的。從教學和研究的觀念和方法上看,舊有的單一的教育學的過時的原理與教學方法,已被新的科學的原理所補充或替代,最大的改變就是教育學不再與心理學脫離,心理學成果的進入,已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步步發展;以係統論為核心的“三論”,業已進入教學,成為教學和研究的武器。以上所述,雖然現今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是在摸索中起步,但所體現的是時代的轉折,是教學內容、結構、方法、體係向適應現代化、整體化、綜合化的轉折。從已取得的學科教育學研究的成果看,北京師範學院學報學科教育學專欄,從2期至6期,已發表論文11篇,筆談8篇,稿件源源不斷,1989年12月,趙恒烈教授的《曆史教育學》專著麵世,當為這一學科的第一部著作。筆者由於工作上的便利,有著更多的機會對這些論文、專著觀閱和學習,對有關的學術交流的參與,從學術上論,總體上看,已從學科教學法升華到學科教育學的層次。從變化上看:一是,從過去教學著重解決教師教什麼和如何教,重在總結具體的教學方法,已從這一基礎上研究為什麼要教什麼和為何要這樣教,從很少考慮到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到對學習論的強調,著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習性和技能,以主動自我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學生從“獲魚”以飽一飯之需,到“獲漁”以享終身之用,是教學關係、教學觀念的轉變。二是,教學實踐和研究理論現代化的趨勢,多年來教學法或說教材教法的理論基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任務,課堂教學為途徑,教師主導為主,教學方法講授為主,並形成了長期的以具體的教學經驗取代理論的研究,從現在學科教育學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到上述現象已有著根本的改變,主要反映在最突出之處是心理學成果的運用,已經成為教育和教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在觀念上和實踐上都已體現在這些成果之中。再是對現代教育和教學科學理論的借鑒。還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指導下,吸取現代科學方法論,如“三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專業科學方法論,對傳統的分科教學法離開學科教育和教學的整體,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分離,孤立地研究具體的教學方法,從方法論上進行了重大的突破。社會現狀與發展的影響也在這些成果中有所反映。從以上這些變化中,雖然僅僅是起步,甚至是萌芽,但看到了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現代化、心理化、社會化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