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漸離
天下有百金劍,沾汙於屠牛刲羊腥膻之間,時為當風鳴,以為人誅仇斬寇為快。萬不甘霾藏革囊,消頓其峰刃,古之壯士亦猶是矣。高漸離者,劍客荊卿友也,秦廷鉛築,繼匕首而進,蓋亦烈丈夫之所為。然同以不中殺其身,豈不悲哉。獨是漸離始為逐客,匿庸保。其築之裝弆匣中,亦既久矣。鄉令宋子丈人家堂上樂作之時,韜影卷舌,不竊言他人是非,矜異其所自善,即何至流聞秦中,姓名複章,先蹈矅目之慘禍。夫人身抱所長,鬱鬱久不一試,一旦無端棖觸,有不能嘿爾息者,大抵如斯乎。
烏呼,寄哀怨於聲歌,狀生平之流落。爾日坐中流涕,猶想憶酒酣燕市,風蕭易水時也。
蒙將軍
太史公以長城之役,定蒙氏兄弟死罪當乎,否乎?將軍暴師十餘年,生靈塗炭,加以死罪,亦複何言。顧當時二世令曰:“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是其死罪,非將軍為之,乃其弟上卿為之。”彼上卿何以死,乃陷於仇人趙高。高何以相仇用,嚐當其罪至死夫斯獄也。高本罪大,毅受秦王令治之,不敢阿於胡亥私人。所謂執法也,以執法而不得,自死情實,豈不使人寒心哉?然斷大獄而故出一人為廢法,斷疑獄而故入一人為枉法,刑名家所以多陰禍爾。當始皇時,苛法峻刑,殺人父子兄弟無算。彼上卿者,入禦前,出參乘,親近為內謀。所謀何事,其無枉殺人事乎?冤積於人,冥冥中,其假手仇人殺之,以雪海內赤子之恨。至殺弟及兄,乃無道國同產相坐之法,不可謂不冤。然軍中三十萬人,未聞一人憐將軍無罪而流涕,蓋亦怨結兄弟使然耶。
嗟乎,將軍冒當世惡名,而以病在一時,利在百世。言之長城,抑萬世之利矣。
王翦
有名將歸老頻陽其人,蓋老於兵事,抑老於世情者哉。當時取一荊地,何必果用六十萬人,擊一國而舉空國之師。他敵之來,何以為繼。然六國中,三晉滅,燕王走,齊王弱,所可畏者,獨一楚耳。楚之將軍項燕亦名將,合天下之大勢籌之,則可以全力製楚,為一勞永逸之計。就楚之全局料之,又不得不以全力,製其將為一鼓即殲之計。然其為事不已殆乎?始皇恒不信人之君,不得已而從將軍園池田宅之請。其遂足以自晦,令不坐而疑我乎!夫始皇所以不疑將軍,不在灞上親送之後,而在頻陽馳謝之時。鄉令將軍此時猶將言前計不用,李信辱軍,是攻其所悔,刺其所愧也。若是者,必危。且使稱病,愈力堅不肯行,是挾我所長,挫若所急也。若是者,愈危。人情疾痛既深,始悔恨前此不聽醫者言,而又求之彼,良醫方在旁自詡其技能,故靳不一引手救人,有不怨深次骨思所以甘心者乎?
嗚呼,此杜郵一劍,武安君白起所以取死之道也。王將軍破楚殺將而報成功,身名俱泰,皆其老謀深算之所為。特亦有天道,非所預知,則其孫王離虜於項羽。羽,項燕孫也。
李信
天下事,誠有幸有不幸。以李將軍大敗城父,遌始皇豺聲虎心,咆哮大怒。然未聞一劍之賜與車之征,豈不以年少壯勇惜其才,不忍棄將,棄瑕釁以從其成功。吾竊怪將軍之年與其才,何國不可容,而必甘事暴秦,效狼虎爪牙之用。蓋其家世隴西,秦地也,居秦地為秦人,即為秦將,地與時之所限,將軍固亦無可如何。至其待罪行間,卒與王賁破定燕、齊,保全功名以終,此不可謂非厚幸。夫盈虛消長之機幸於前,未必能幸於後。且又客論王翦孫,所謂為將三世,其後受其不祥也。不然,漢邊飛將,將軍家賢子孫也。顧厄於孝武皇帝之朝,何耶。
項燕
項將軍之為人行事,不少概見。獨陳勝稱其“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故起兵稱之,以從民欲。然則其生平可知。當其先以秦之強,王翦為宿將,非空國中甲士至六十萬不敢過而涉其境。即城父一戰,罄三日夜之力大敗蒙、李兩將軍二十萬乘勝之師,轉敗而為勝,不可謂非猛將。然以王翦之堅壁息士,秦軍之投石超距,將軍數挑戰不得,引兵而東,何即被破於蘄南而殺其身。今夫人動我靜,人勞我逸,人竭我盈,皆兵法也。古來大將,未嚐不讀書,將軍未聞學問,故瞢於此而敗。其子若孫項梁、項羽皆有祖父風,恃其戰勝而亦敗。後世楚將梟雄之姿,如項氏者殊不乏人。然或以剽疾一往,而盡不卒其成功,良可惜也。噫,楚雖三戶,江東豈謂無人哉。
陳涉
人方貧賤時,對其儕偶輒曰:“富貴無相忘。”夫富貴而不忘貧賤交,難矣。由貧賤而同取富貴,其不相忘也,尤難。豈惟不能不忘,且有極不能忘者也。勢位參差,則生疑忌,勢位等夷,則生傾軋。小人之情,匹夫有量,同處無事時,尚不能相容,況居戰鬥殺伐之場哉。
陳王涉之與假王吳叔,始皆閭左戍卒屯長耳。方大澤起兵之時,袒右盟壇,豈無成敗死生不相背負之誓。無何滎陽城下,假王見殺於田臧。臧非陳王諸將,假王時為監軍,所得監之者乎,諸將殺監軍罪一,殺監軍而矯王令罪二。陳王不一聲其罪,既不足以饜眾心,猶且賜臧令尹印,就與上將封。此有以知其處心積慮於吳叔非一朝矣。彼心以為假王不死,事成即為真王已。且不能獨負“張楚”之名於天下,即安知比肩與事時,不過假魚書狐鳴以號召其眾,眾人所為俯首帖耳而奉之,皆所謂麋蒙虎皮者也。一旦見假王如此,殺假王而又如此,則人皆知彼之可取而代,一仆夫得起而圖之矣。高言鴻鵠,而其誌不如燕雀,其敗也,宜哉。
其二
小人驟得富貴,其情有二:曰忘其貧賤時事,曰諱言貧賤時事。夫貧賤亦何足諱,唯其以此為諱,則將無不可忘。餘觀《南史》所載:王諶少時紡績,通貴後,每為人說之。王敬則為三公,指少時屠肉枅,召故人飲酒說生平,未嚐不稱其為達。“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獨何慚於庸耕往事哉。當夫田間故人之來,方當踐平生之言,杯酒話舊,相與盡歡,彼故人發舒故情,或且拊掌縱談以為笑樂,而不謂以妄言,輕威。殺其人,所謂妄言,言其貧賤時事耳。嗟夫,壟上輟耕時,“富貴毋相忘”一語,豈誠不複記憶耶?小人得誌,則性情可畏如斯。彼顏竣要人,而向元季猶作曩時意,亦庸耕故人類也。所以不為申救於建康獄也夫。
項羽
待人輕疑之,失人。輕信之,失己。吾持此驗千古人事之成敗,即以知項王生平多殺降,疑人或畔我。人言不加察,疑人多負我。夫人非我畔,而我故疑之,不畔者亦畔之矣。人非我負,而我又疑之,不負我者亦負之矣。王者控馭六合,要仗真意,固結其臣民,攝其囂然不靖之氣。項王方經營天下,其能不開誠布公號召豪傑者哉。然且有一範增不能用,豈不用耶,將大用之,又大疑之。夫其大疑亞父之一誤,且再誤於過信漢王。漢王者,兄弟之約既寒,倍其憐活之恩於掌握中者數矣。鴻門欺之於始,鴻溝欺之於終。英雄能慷慨而不能沉深,皆危道也。天下坦然受人欺之人,在鄉閭中不失長者,一入戰鬥攻取之地,則詭智陰謀,足以蹙人才力威名而使之俱困。山有猛虎,不能製狸狌,其所用異也。登廣武故都,溯劉項興亡,其大概可睹矣。
其二
天下有必思得當以報之恩仇,而父兄之恩仇為甚。武信君項梁者,項羽季父也。往嚐“有櫟陽逮,請蘄獄(椽)〔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椽)〔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夫事至屬於獄吏之尊,苦遭魚肉,有人救我,大德其何可忘。是舉也,項梁德之,項羽亦德之。故其後,海春以(候)〔侯〕蘄獄(椽)〔掾〕,而櫟陽獄(椽)〔掾〕且立為塞王,塞王王鹹陽以東者也。且夫鹹陽東西,項王以之距塞漢道,東有人,西無人乎?則曰:新立之雍王章邯。章邯何人,則以秦將銜枚破楚,殺羽季父定陶者也。夫以人救其季父而王,殺其季父而亦王。所謂恩仇之辨者安在?且以戰沒沙場之人,曾不能望雪恨於兄子,而轉見降人之南麵稱孤,謂其為拈降計,則坑降又複何心?吾知武信君之在九原,亦不能不怨此子之薄陳餘,謂項王宰天下不平,此三秦中尤不平之甚者矣。或曰:項王王司馬欣,猶漢王侯單父聖。而其王章邯,則猶其侯雍齒也。然乎,不然乎。
其三
江東雖小,亦足以霸。項王不肯東渡江,何為者乎?衛侯楚丘之立,越王會稽之棲,皆以恢複舊疆。霸王八尺之軀,遽自隕於東城,何其卞也。英雄不讀書,其氣能勝而不能敗。猛虎出山,不能步於隘。鷙鳥摩漢,不能棲於幽。以平日轉戰萬裏之身,忽局促江東一隅,其能首而甘心者哉?江東父老憐而王我,而以為愧於心。夫不受一人之憐,不留一心之愧,此所以為項王也。後人江左偏安,灰釘乞命,故知王氣黯然矣。
其四
千鈞之鼎,扛之以移,項王拔山之力可知。夫其“喑叱吒,千人皆廢”。淮陰侯實稱之。彼漢軍中一善騎射之樓煩,何敢當重瞳子瞋目之一叱。想其氣概,猶將使人震懾,如巨鹿一戰,諸侯將入其轅門時。然至帳中悲歌,美人對泣,徘徊烏江,心惻名馬。則未嚐不廢書太息,以為項王蓋代一人,尚不能不更易素情於無可奈何時。如此也,中人以下何言乎。
其五
觀人於其生,不如其死。死而不恒,乃真畸人,如項王,何人乎?古有戮力中原,力竭而亡,鉦鼓無聲,人馬悲鳴。然項王瞋目大呼,尚能斬將刈旗,使漢軍為之數裏辟易。亦有臨死恚恨,眥裂發指,頸血濺地,餘怒未已。然項王好語故人:“吾為若德。”而喑叱吒之氣皆平。於呼,從容慷慨,可謂兼之矣。烏江之旁,穀城之岡,猶有人愾然登其祠堂。
其六
虞姬之死,史無明文。或曰項王殺之,後世形諸歌辭。吾思項王一敗,僄悍之氣已柔,中夜起飲,虞兮作歌,斯時而忍殺美人,即何至為婦人泣。且烏江之上,不忍殺馬,馬且不忍,於人可知。然則謂項王殺虞姬,直可付諸稗史家之無稽。今夫人秉絕代之貌,等負軼世之才,莫不願事得其人,要之平生。淮陰侯去項依劉,論者所以惜其不卒虞姬得侍項王,萬裏相從有年矣。所謂妾閱人多,未見昂藏如公者,其類斯乎。垓下和歌之時,意氣俱盡,非不可以即死帳下,而有失臣妾君存與存之心。若其草間偷活,則又恐漢兵一入,橫被其摧殘,其何以不辜大王恩遇。為虞姬者,良亦難焉。蓋嚐得諸淮上故老之傳聞:姬從項王上馬,潰圍渡淮至陰陵,馬不能勝,乃下馬痛哭自刎,葬道旁。墓前有祠,今河州城北。項王村人祀之,輒有靈者是也。
於乎,信如此言,其心顛沛,不離大王,其身迫急,始送大王,英魂耿耿,至今猶在淮南山水間。是誠古之烈女子矣。
其七
項王生平殺人以百十萬計。烏江之上,獨不忍於一馬,此殆淮陰所謂婦人之仁者耶。循其言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吾不忍殺之。”然則非愛馬也,惜其功也。夫犬馬微勞,猶將以敝帷蓋掩其既死之骨,況夫身曆戰場,馳驅萬裏,哀鳴今日,故主安能無情?然而兔死狗烹,漢家之於功臣則如彼矣。
範增
處磊落人不得中之以詭計,處亢厲人不得克之以剛氣。項王何人,亞父事之,當知之矣。鴻門留燕之舉,人以德來,我以好會,舉玉玦而三示,將令於坐中陰殺其人,此所謂我負人也。曾自負蓋世氣者而為之耶。關中之屠鹹陽,江南之弑義帝,皆項王失德事。亞父寧不一諫爭,不諫爭不足為亞父。然竊揣與言時,其不無撞玉鬥而呼豎子之聲狀乎,譬猶以石投石,愈激觸愈不可磯。不然,項王雖僄悍,何至聞七十老人言:“不如外黃一十三豎子也。”良藥苦口,以治病而反治,從治遂違,其宜病即弗瘳。亞父稱骨鯁之臣,其忠言無補,蓋亦猶是特至因間見疑。大事將去,雖善處,亦末如何耳。
其二
間嚐思亞父之為人,為之反複低回。以其少時,七國縱橫,曾不聞曳(裙)〔裾〕王門,躡履為諸公子客。又不為夷門鼓刀,燕市擊劍之所為。獨抱奇計家居,居巢一何高也。意者陰求風塵,覺天下尚未有人乎。
夫當往說項梁之年,年七十矣。其時項王起隴畝中,特二十餘少年耳,然竟委身相從於戰征之場。即言牾計違,猶不早乞骸骨,必至見疑,奪權而後已。此胡為者哉?天下多故,廉節士得主尤難,功名之士騖於塗,空穀中人幾孤危,無投足之地。陳平稱項王恭敬愛人,士廉節者多歸之。而頑鈍嗜利無恥者多歸漢,蠅之附膻也如市,則蟬之飲露也有棲。範增一出,所以得歸項王,尊亞父,侯曆陽也。老馬馳驅愈長鳴,思為知己用。當撞破玉鬥時,明知事去,豈不可捐豎子自歸故山?然再一撫玉佩,感玦螭,猶將留一劍酬恩於孤生未死之日。四顧中原豪傑蜂起,問複有才氣過人、又恭敬愛人、可以萬裏相依如此項氏主者乎?夫是以左右三四年,拳拳焉,不忍竟去。籲,亞父楚人也,在楚為楚,其三閭大夫之心乎。
張耳陳餘
讀《張耳陳餘傳》至其成敗死生之際,深有慨於被聲譽、共功名、任賓客之難。耳、餘皆所稱大梁名士,而餘為迂儒,其人實無足言。張耳賢,名重於餘,即秦之購之也,千金倍五百金,亦以知其聲價之特異彼。其自居,得不思所以過人,方與陳餘為刎頸交。餘以年少且父事耳,蓋朋友而義兼父兄。當日桑下受苔之數,餘固俯首而謝罪。鄉令監門終老,其後何至不終。此龐公所雲:“周公管蔡居茅屋之內,必無放殺事也。”乃無何,兩人同綰兵符,遂有張耳責讓陳餘不肯救趙一事,始過繩以意之所不堪,又徑奪其意之所不能去。以人擁數萬兵,方思馳騁一世,忽令其漁獵河上,悵然無依,即親子弟不猶有生心者乎。夫是事也,陳餘怒解將印,推予張耳,張耳固愕,不取其佩印收兵。乃聽其客之說為之。彼所謂客,蓋即其先脫身遊時,得婦家厚給所致千裏客也。其中不無畸士,安必有端人。就異日,耳子張敖壁人〔柏〕人,謀弑君父之舉,亦其父故客所為。藉非貫高一人抵死,白其王之不反,幾以赤張氏之族,豈不危哉?
嗟呼,張耳本不過一虛名人,又輕信此好氣喜事之客,瘠人而肥己,遂使刎頸至交激而為常山一襲,以終泜水上之一斬。後人過夷門故墟,談兩人當年事,以為齒冷雲。
田橫
海島中五百人,田橫能得其死心?而生前不能救敗於七十餘城,方其輔立兄子為齊王,以國相專斷巨細之政。其時楚漢相爭,疆圉多故矣。橫以其身支拄三年之間,不可謂非能臣。即漢使說客之來,聽其計,許稱東藩,不可謂不識時務。遽罷其曆下守戰備,日與使者縱酒,至漢將乘虛夜襲而不知,抑何疏也。國家即晏然無事,身為重臣親攬庶務,猶不敢酣宴召客,坐失事會。何況幹戈未已,軍中呼吸待命時哉!當是時,楚將之至無鹽,漢王之入彭城,皆以飲酒高會殺其身,喪其軍。數年間事,豈不足為前車之鑒?然田橫貽誤,且至國破家亡。奉其頭於漢主,君子推所由,然未嚐不歎酒之為禍烈矣哉。
韓王信
國家守邊之將重難其人,人非材武不足任,專任材武,其人又不皆可信。天子用人,不當輕疑人,然其位置乃不可不審也。韓王信本亡歸降將耳,以穎川迫近天下勁兵之地,聽南麵稱孤於其間,誠不能不勞帝慮。然詔徙晉陽,許治馬邑,彼去塞垣近,則去朝廷遠矣。朝廷聲威一不及,而強藩跋扈,其即能以天兵臨之乎?至於外寇圍攻,彼數遣使乞和,乃疑其二心而賜以誚讓之書,是又激之生變耳。蓋嚐睹蹇蹇王臣,誓守孤城,登陴望闕,奉詔譴責而痛哭上書,淒然忠愛。此可期之反複亂臣哉!韓王一走降匈奴,故高帝白登被困,雖諸將用命,畔臣伏誅,然漢家不能一歲闕邊庭之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