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
天下友朋之道衰,輒由人自護其功名,視人功名不足惜。自愛妻若子,視人妻子存亡死生皆不足輕重。於呼,是豈無人心也哉!夫必去我之功名、妻子,從井救人,亦君子所不為。然魏其於灌將軍,至捐通侯之封,背夫人之諫,銳身殉其一死,雖用意氣,然亦難矣。驚危難為之事,非奇男子,其誰能之。其生也能為烈士赴所求,其死也能為雄鬼報所仇。
其七
武安侯之死也,殺於魏其、灌將軍之鬼,其事甚快。吾曰:此猶未快也,誠使武安不由病死,延命建元之年,其受淮南財物,諸罪既章,天子明正典刑,與臣民以共見市朝之僇,豈不更快於呼號床蓐間哉!然天下事不能盡如吾意所期,且安必地下霾冤者,盡如兩人之魂魄能強也。悲夫。
李將軍
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長沙李氏壽蓉讀將軍《傳》而廢書流涕曰:悲哉,是言也。將軍故隴西李氏,去今則二千年矣。然壯其生平廉勇,猶凜凜有生氣焉。史稱將軍善射,即遇敵急,度不中不發,然用此其行軍數困辱,射猛獸,亦為所傷。天下負絕伎之不得過自矜寵,類如斯夫。餘傾將軍之才與其為人,又重哀將軍之數奇不偶。至其莫府對簿,慨然自剄,則放窮日落時,刁鬥不鳴,風雨猝至,聽十萬軍中馬嘶烏號,大夫、軍吏、士卒之相向縱聲哭,與夫百姓老者、弱者之流涕。痛惜曰:吾故李將軍也。
其二
天之予人恡福與名,兩者衡之,愛惜重名尤甚於厚福。當三代下元氣已薄之會,人思厚福,複安得思享重名?將軍之不得封侯,望氣王朔,所謂殺降禍也。禍則何福之有!夫天下豈無殘忍好殺而亦尊顯者哉?且或慘礉轉益貴盛,使人疑天心為不仁。將軍固有詐殺降羌八百餘人之一恨,而其平日,寬待士卒十數萬,人人有樂從之心,不可謂非厚德。顧獨流落至老,不能轉禍為福,何耶?漢家征戰以來,名將如雲,然所稱“才氣天下無雙”,匈奴號飛軍者,終漢之世隴西一人焉。造物於千百萬人之中特生此一人,被以蓋代之聲譽,有以傾動中外。人若更膺享亨遇,恐彼蒼亦不肯待此人過優。汾陽王富貴壽考,乃有禱求神仙杳冥之談,其人亦千古一見耳。飛將軍所以嗇於彼,儻亦豐於此,實為之累乎。不然,樂安侯蔡,即將軍從弟。史言:“人在下中,名聲遠出將軍下。”獨何為宰相封侯若彼哉?噫,所謂天道,誠不可知。而生殺禍福之故,君子亦有自撫躬循省爾。
其三
將軍乃不能忍一霸陵尉哉!夫故將軍廢屏野居,雖田父走卒皆得嗬之矣,何況一尉。尉之嗬止將軍亭下也,醉乎,抑非醉乎?醉耶。被酒無行,迷亂失性,侯王將相,以此殺身而亡家,皆尉類也。非醉耶,借尺寸之勢,肆意大言,蔑視英雄失路時,傲睨而陵轢之,此無知妄男子耳。後取罪戾,不亦宜乎!二者皆足戒,然將軍損大度矣。
衛將軍驃騎將軍
嗟夫,邊庭宿將,終歲擐甲胄,生死戰場,至老死或不得增一封。長平侯之將兵,以外戚進,立功不為過人,而身食萬戶,三子繈褓皆為列侯。斯可謂千載曠遇,身家極泰,囂然而氣矜,遂抑扼李將軍至於死。夫李將軍年六十餘矣,巍然一漢邊長城。有心時事者,皆思為朝廷愛惜其人,何況國戚。乃射虎之英風少頓,一牧羊豎得而欺之。彼惟深妒其宿昔之才名,絕不一念老成之凋謝。豈複為天下慮長久哉?將軍之子關內侯敢亦勇將,怨深父仇,擊傷大將軍,則當驃騎之射亦死。驃騎者,大將軍姊子也。衛、霍之勢張,隴西之門不振,明有冤抑,無人敢白。天下誌士安得不為寒心乎?然長平諸子不久奪侯,冠軍之子絕而國亦除。樗薪葦炬之火其驟起,非不熏炙,然罕所積續,則消歇一須臾耳。隴西李氏自秦將以來,良家伐閱則已久矣。
其二
甘泉鉗徒何人哉,能相長平封侯於微賤之日,可謂極神。人生身世窮通,良有相在,隴西飛將軍所為仰天長歎耳。特彼鉗徒者,能決衛青之大貴封侯,何不知其將貴而被囚。尋蒯通論相法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將一時憂患之故,有不涉終身休咎者乎?夫青以壯士篡取得生,斯亦殆矣。然天即生一稍殊流俗之人,死生即不同匹夫匹婦,況其人將為漢家立功萬裏外者哉。大丈夫不悠悠而生,即不泯泯而死。亦有少年窮餓,幾死道旁,而識者見之謂奇骨非乞人相。其人果起建功名,斯亦長平侯類耳。
其三
兵家有言:多方以誤之,其誤之也,在我而在我在人。名將用兵,各視其會。衛大將軍擊單於幕北之日,日暮風起,沙礫擊麵,紛(拿)〔挐〕斬殺,未嚐不歎沙場征戰之苦辛。然其出右北平,一夕而走右賢王,虜裨王十餘人,男女萬餘眾,則何神速如此也。當是時,漢家發三萬騎而來,彼右賢王且以為數百裏不即至也,挾愛姬,飲美酒,頹然而徑醉。紈綺豎子,當戎馬之行,安得不敗。將軍歌舞帳中,沉酣夜墨若此者,豈可勝歎。然而人為哭,我為笑,漢家威福,大將軍自邊庭立號歸矣。
其四
“為將三世,其後受其不祥”。而有時不必三世。所謂不祥,以殺人多耳,而有時不必多殺人。今夫為將之道,在先恤士卒,恤士卒在自知甘苦。以衛大將軍之行軍,軍中穿井須士卒,蓋得水乃敢飲,知其饑渴與其相依萬裏,彼惟身起芻牧,故能深識眾情之艱難。驃騎將軍少而得中貴幸,安知所謂艱難哉?塞外饑軍,不能自振,猶不一賜梁肉之餘,而專事穿域蹋鞠,其漫不省事如此。夫父兄不愛子弟,子弟豈不怨父兄!而將軍帳下,未聞有健兒之起與相仇,況夫深入敢死,動邀天幸,豈非功名中有福澤耶?特福澤之享在功名而不在年壽。何哉,當夫射殺李敢,罪有所歸,上乃以鹿觸為諱。天子誠有造命之權,能護之不以罪死,然不能庇之不以夭死也。將非富盈貴溢無德,何以堪之?果非享世長久之器。與登狼居與胥山,想像英姿,乃不能不愾歎於象祁連山一高塚也。
其五
太史公曰:“非獨女以色媚,仕宦亦有之。”又曰:“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吾睹兩人盛衰之故,能無慨乎?大將軍立功歸朝之年,恩寵臻極。朝中群臣之下拜,門下賓客之交薦,天子而下皆尊奉大將軍一人。是時,姊子去病方為天子侍中,為剽姚校尉,即自知功名將大,敢以酷似其舅誇示。戚畹之間乃無何,而驃騎親貴比大將軍又無何,而驃騎秩祿如大將軍,夫於其無可平等者而平等之。千鈞將加銖兩而移,此軒輊之勢所由成,而前日加膝之人不自知,今日何以隊淵至此也。華之秋者不及春,衣之故者不如新,複何論佳人絕代,乘人芳華搖落時者哉。
韓安國
餘幼聞鄉先生談湘潭陳恪勤公事,始用縣令下獄,一獄吏禁與公勺水,計定死公。是時,聖祖仁皇帝在位,稔公廉能,起用不次,官至督河,而前獄吏適為其屬。公一日大觴客,舉巨觥釂。故獄吏曰:“某工用屬若,若浸勺水入民田,罪不宥。”餘是時聞而戄然,以為此公之以直報怨也。及長,讀史至韓將軍傳,其事乃與所聞異。方將軍下蒙獄時,被辱獄吏田甲,至有“死灰然即溺之”之語,一何其甚。然將軍起自徒中,卒善遇甲,令就官如故。則何寬與!夫累絏之苦,小民慘被魚肉,乃懾於獄吏之貴,痛心刺骨莫可如何。士大夫親嚐苦辛,一朝出險入夷,寧不欲為厘其弊而祛其虐?然韓公之言曰:“公等足與治乎?”蓋嚐目擊情形,知其中積習已深,此輩有治不勝治者也。噫。
其二
韓長孺處獄吏事,真長者,而其他行事或異是。平日貪耆資財,既非所以勵名節。及再失官,則進奉武安為乞恩地,不愈虧乎?夫獨不聞武安之私受王恢千金,卒不救恢一死,彼不能脫人禍,即安能造人福?有出其門,適會其因,人自失利並失身耳。且夫元光之間,天子業欲相將軍,乃自以蹇失,豈非數之所限?天子亦且不能富貴人,人生涉曆數十年亦足,恍然身世之故矣。然用斥疏下遷,忽忽焉以憂思死,又何不達也。得失之故,焉能顛倒豪傑如斯哉。
其三
史稱安國為將持重,又稱為人多大略,天子亦以為國器。吾以為其人,必係人家國安危者哉。然兵屯漁陽,欺於匈奴多亡失,何其疏也。循將軍謀匈奴事十數年矣,一誤於格王恢之議,而許和親,再誤於聽王恢之謀,而行詐誘。和親失威,詐誘失信。辟猶士大夫家與廝養結昏媾,旋伏兵戎杯酒間以圖背盟,豈不重為人笑?夫將軍當建議和親之日,群臣附焉。為護軍將軍之日,諸將屬焉。其物望事權,皆足以奠安天下。然不聞有所設施,徒以庸淺為外夷所輕,一敗之後,重勞朝廷兵力。《易》稱:“負乘致寇。”其安國謂耶。
王恢
國家誤事莫如好事之臣,又莫如好事而不更事之臣。彼非徒誤國也,抑且誤其身。誠使殺身而有救於國事之敗,猶可言也。然至臣子不能保,首領以沒,時事不已可知乎。漢家業許匈奴和親,忽因王恢造馬邑謀,發天下兵三十餘萬伏匿山穀間,僥幸功之一就,斯已謬矣。且夫百十裏曠莽之地,徒縱畜牧於野,不見一人,此即平城之圍,匈奴所以(逛)〔誑〕中國故智也。我墮其計而敗,又仿而行之,而翼幸於彼之不覺,其可得乎?嗟乎,醜羯侜張,而為捕鼠羅雀之計,如兒戲耳。縱無尉史漏師,識者早決其無功。事至不就,而以逗橈殺王恢,斯固不足以謝天下也。特如王恢所為,足為天下後世造事小人戒爾。
董仲舒
董子下吏,為文人冤獄。向未一睹其事,即安知好文之心與愛才之心皆可以賈禍者哉。端居下帷讀書,感觸時變,誠使托寓空言,不過與門牆中人破風雨岑寂,人亦烏從傷之。惟不肯自晦,發為文辭,有以闡泄天地之秘,而新海內人之見聞。此在造物,且不能無忌,況於人乎?遼東高廟之災,中其《災異記》所言,所以見疾於主父偃也。且夫君子之嚴拒小人,數詣吾門而不納。豈不以惡客衣塵汙我坐席?且亦畏其探取語言中忌諱,得以持短長誣陷我也。彼主父偃,一無行小人。然得入董生經舍,竊取《災異》一書而奏之,向非平日款曲往來,何敢乘室虛無人,為此盜賊胠篋之行。薰蕕同器,蒙竊惑焉。然至覽其伏闕諫書,感動當世英主,未嚐不歎其人固才人也。從千百庸流之中,得見有人焉。通達古今,而能文章,即安得不引為吾黨,相與切磋,學業增長,備國家有事之用。至愛而忘醜,則君子過厚,而小人險詐居心,每因君子之脫略形跡,而陰窺所為,以施其毒。董子之獄,其不坐此乎?於呼,禍變猝來,罪蹈不測,幸賴天子英明,乃有被詔蒙赦之一日。可危也夫,可思也夫。
其二
天下交人之難,仕宦同朝為甚,君子而仕宦在朝尤甚。不觀董子生平乎,一誤於主父偃一真小人,再誤於平津侯一偽君子。天下世故周旋之人,遇有偽君子在坐,思附清流,每故為好言通殷勤,防他日之害我。董子風概,肯為此耶?金馬待詔之地,一言直揭其人為從諛,乃至徙相膠西,幾為所敗。餘嚐過鸚鵡洲,吊禰正平,未嚐不憐才人之窮,而惡奸瞞之詐。安知其事即自平津侯始。平津侯者,亦嚐殺主父其人,彼乃天下知為小人,可以其意殺之。董子者,天下奉為君子,即將假手他人殺之者也。故曰:詐也。然以膠西王之恣意害人,素聞董相有行大儒,而知善待。士大夫自惜聲名,立不敗之地,有以感凶人,使之自移鬼蜮。雖譎其技,乃有窮時。然謝病退居,董子亦於此有戒心焉。籲,羊寄虎穴,鵲托鷹巢,後人所以滋懷怵惕耳。
其三
餘嚐怪董仲舒弟子呂步舒,能引《春秋》之義,決淮南大獄,獨於其師書不之知,以為下愚。當其罪至死,何其瞢而不明也。國家斷獄大事,不得有私意參乎其間,誠使其書意主誹謗,即弟子何能曲護其師以廢朝廷之法。然師弟誼重,非猶夫故人之可與飲酒今夕,執法明日者也。故後人於此有避嫌之請焉。餘睹末世訟獄繁興,則關說之風亦盛。項梁有櫟陽逮,則請蘄獄掾書抵櫟陽獄掾,以息其事,灌夫被係居室,魏其侯為資使賓客請,將為之解,蓋英雄未遇,及友朋相愛者之所為。君子亦不以臨難苟免相詬病。然當董生下吏,及諸生奉召視書之時,師若弟竟至絕不相聞。斯亦董生非禮不行之一驗乎?夫斤斤以禮法自持,究之亦脫於禍。禍福所在,人與我皆無容心耳,何責董門弟子哉。
其四
天下人之視文人高於常人,為文人者誠不敢自高,然不敢不厚於自待。彼時,俗謀居積瞻妻子之所為,豈堪日縈胸中,自為身心性命之累。且不觀李將軍之不言生產,霍驃騎之無以家為乎!其人固皆武人,然,且介然特立天下之望,豈學士大夫尚不能伍噲等耶?陸大夫買田好畤,詩書之業就荒,抑貽馬上諸君笑耳。漢家諸儒,推董子裒然居首,跡夫修學著書,絕不以產業為事。蓋名滿天下,而係懷千秋,學宮莘莘,俎豆故當在廟食勳臣右矣。
公孫宏
漢初不事詩書,即文、景之間,儒術諸君子鬱滯如故,蓋風會然也。申公之被辱舂市,轅固生之持兵豕圈,風雅掃地,皬然白首無所成。趙綰、王臧且下吏自殺,蓋文人之獄肇於茲矣。平津侯一牧豕貧家子耳,學成《春秋》,際天子右文之朝,白衣為三公,可謂曠遇。然已艱阻備嚐,抵衰莫始以一第成名。天下事創始之難類如斯乎。金馬之門猶昔,邕邕多舊家年少之英矣。
其二
今夫君子論人,論其在天下者而已,非一人一家之言也。其有救時之才,居國之重,雖少年跅弛,君子猶寬其素行。若乃虛擁高位,汶終老,雖有一節之善,曾何補其生平。如此可與論平津侯,跡其在朝,希用世事,正直所譏,而家居散奉祿,給故人賓客衣食,士以此賢之。彼其賢之,賢其衣食人耳。夫天下厚祿巨家,隆自奉養,每有貧交過門,不得一綈袍、一盤餐之惠,友道衰薄,言者以為慨然。誠若平津待人,豈不下數百孤寒之涕!然宰相為之,君子猶以為隘矣。且夫三公布被,於人亦何尤,惟朝廷之上察諸論議行事多不情,乃覺戶庭之間,服飾起居無者非詐。不然,大臣儒素,用矯時俗冶靡之習,持清議者,何必不以為冠冕人倫哉。
其三參用《漢書》
平津之閭,東閣之廢墟,後之車庫、馬廄、奴婢居,皆前之賓客滿座,彯纓曳裾者也。盛筵不再,豈不惜哉?然考平津相業無一可稱,不知其時所謂延賢人者何人,參謀議者何議。良馬在野,非其人不來。芳蘭在穀,非其人不采。慕延攬天下豪俊之美名而宿望不深,君子方且嗤其妄。就平津為人,董子則以為從諛,汲直則以為多詐。海內清名篤行之士,知朝廷正人之有此言,亮無肯出其門下者也,況佞臣絲竹後堂哉。
主父偃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又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知天下不同者,必不類,不類者,必不相求。其道自學士、大夫始。主父偃者,學《周易》、《春秋》百家之言,固臨菑中一儒生也。問齊諸生,何以不能相容,乃遭其排擯而作北遊,斯已孤矣。燕、趙、中山之地,豈必無讀書可相知之人,然皆莫能厚遇。於是,為客困甚,不得已乃西入關見衛將軍。將軍武人耳,絳侯亦椎魯少文一武人。其時,諸生說士,聽召而前,受其東鄉坐,責之無禮。誠可謂不自愛惜,況複間關萬裏、踵門修謁、希幸於一遇者哉?處羇旅窮愁之中,作攀援貴幸之舉,執將寡廉鮮恥,無不可為。他日名敗身誅,天下士所以爭言其惡也。不然,衛將軍固自牧羊來,而名為功臣,托以進身,何必不賢於狗監矣。
其二
嗟夫,日暮途遠,倒行逆施之言,乃孤臣孽子隱忍痛恨而出此也,然且不免於敗。後人讀書襲古人之辭,濟小人之奸,如主父偃者,其敗尚堪問哉?彼其結發遊學四十餘年,經曆困苦,不可謂不至。故卒能就其所學,發為文章,以博天子特達之知。至一朝當路,利口受金,甘居大橫之名,不自惜此為何耶?天之所為動心忍性,增益不能,特以厚待豪傑,非其人轉滋甚耳。且夫上書闕下,則援暴秦而極諫窮兵之非,及計策一行,則又援長城而盛稱廣地之便。前不如此不足以炫其能,後不如此不足以張其焰。金玉之言,易為糞土,反複變詐,皆其倒行逆施一心也。噫,彼固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安知其禍尚不止此,身隕族滅,悲夫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