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廉
乾隆時,吾邑劉書堂先生鄉試領解,其門人同邑金兩如亦得魁,先生意大不適。值金詣其家,降輿中庭。先生赩然以忘師,控之學使者。學使者判曰:金孝廉甫列賢書,頓忘師誼,其情果實,自屬難原。仰長沙兩學教官引兩孝廉入聖廟明倫堂,劉孝廉西麵立,金孝廉北麵,行二跪六叩首禮,一以酬恩,一以謝罪。然師弟之恩,情同父子,偶有過失,不思委曲求全,遽爾張皇告控,有學識人斷不如此。先生素矜學識,至此大敗興歸。吾甚喜此判,委折入情,令妄人自失,甚於大聲嗬之也。
先生為吾湘名解元,其子亦餼於庠,有聲裏黨。爭延課子弟,歲得脩脯甚豐。然皆矜意氣,喜嫚罵,人人不敢近,遂無館。晚年貧甚,父子俱鰥,無肯與之婚者。且僦屋不可得,乃編蘆以居。常就人乞食,偶得米,無所得薪,則折蘆為炊。天寒至不能蔽風雪,又身無絮衣,遂皆凍餓以死,裏人稿葬之,絕無後。
嗚呼,文名如劉氏父子,當世亦以為難。且聞其性俱耿介,無浮薄苟且之行,豈非所稱鄉黨正人哉!徒以戾俗忤物,至為人所厭棄如斯。跡其末路,良可哀也。
楊孝廉文
丁雲梧中表兄言:嘉慶時,寧鄉楊孝廉紹修,名宿也。少應歲試,題為:“父母在,不遠遊”一章。
文中二比雲:方其遊也,何日就道,何日脂車,子身猶未離乎左右,親心已盡曆乎雲山。及至趨庭拜別,淚灑征衣。父母曰:遠方當自為計也,爾無念吾也,吾不念爾也。豈真不念耶,驅車出門,而父母之言笑從此改矣。其既遊也,關山壯麗,都邑繁華,子心自快其壯觀,親心常驚其雨雪。及至歸期將近,悵望門閭,父母曰:吾子當來自遠方也。某日至某也,某日至某也。豈真至之耶,期逝徒虛,而父母之夢寤盡驚疑矣。
學使者,諷詠再三,取置第一。評曰:語語流自肺腑中,薄言誦之,潸焉出涕。噫,世多遊子,焉有誦此文而不涕出者乎。
李茂才詩
雲梧又言:邑中故友李幼質茂才,名彪。詩有雋才,在昌穀、玉溪之間。其夜入古寺雲:“冷風出沒門半開,滿地露光棲碧苔。深房蝙蝠不飛入,月明照見人去來。”殊陰森,有鬼氣。《浪花》七律三四句雲:“斜襯宓妃蓮步穩,倒簪漁婦綠鬟空。”為科試古學第一作,一時傳誦,有“李浪花”之稱。又,口占二句雲“才子佳人雙命薄,桃花流水一春忙”。未幾,以瘵疾亡,年不過三十。逾年,其妻亦亡,時皆在三月,乃知此聯之為詩讖也。雲梧每言及此,以增玉樹土中之感雲。
族楨齋世父文
吾族世父行楨齋,諱大幹,為文沉浸於古。年且四十,未博一衿。宜黃謝向亭先生視學吾湘,試長沙題曰:“朱張公文後一假”雲:夫士人風瀟雨晦,鬥室長吟,每自謂得一知己可以不憾,卒之名磨滅而不彰。古今來若此者,何可勝道朱、張,猶得附夷齊仲逸之後以逸名,不可謂非幸也。顧記者敘而列之,使其名之不逸。聖人表而遺之,使其事之終逸,則又朱、張之不幸也。要之不以逸自見,即朱、張之所以為逸,古稱:“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其殆謂斯人乎!結尾雲:或曰張字子弓,其行與仲尼同,《魯論》不紀其行,實者以夫子準之也。是說也,餘疑之。
向亭先生閱畢,擊節歎賞,評曰:“古直悲涼,此為巨擘。”遂入府學第一。然自茲而後,仍複困躓,且未得令終。先君子聞公噩耗,檢其文,一再讀之,起顧兒輩歎曰:“其音噍殺,此其所以然乎。”為之唏噓者,累日。
士祿先生
族兄士祿教授,鄉裏人皆稱曰士祿先生。為人中正和平,遇紛難事,多藉一兩言以解。嚐館楊翁家,翁性慳吝,偏聽後妻語,憎其前子。前子,士祿弟子也。一日,失幹肉一方,翁問後妻,妻曰:“而子食之。”其實,乃自竊食也。翁怒嗬其子,將繼以杖。子不服,語侵後母。翁益怒,將以忤逆送邑宰。親族為勸解,或直指後妻,翁愈怒不可解,將決裂矣。
士祿乃請主人入塾,從容言曰:“我館師,盡可不問君家事,但君之子,我之徒,徒至觸犯父母,我尚何顏為人師,請即辭。”主人雅重士祿,固留之。士祿曰:“必欲我留,能聽我一言乎?”主人曰:“謹聽命。”士祿曰:“君治君子,何與人事,隻是師弟之情,聽他要受官刑苦楚,不能不為動心,且君子弱質也。”因起拊主人背曰:“此件事為一塊豬肉起,不想兒子是自家身上一塊肉耶。”言未已,主人流涕,被麵起謝曰:“吾過矣,吾過矣。”趨而出,遂為父子如初。
昔明仁宗在東宮,失成祖歡,廷臣莫敢進言。解大紳奉敕題《虎顧眾彪圖》詩曰:“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成祖見詩,大有所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於東宮。大紳此詩,隻是動以父子天性,使人意自移耳。今士祿之言亦然。至其從容進言,平人盛氣,頗似左師觸龍。
兩田叟
曩赴戚家,憩臨路店,見兩田叟立門外,一衣藍,一衣白,倚耒偶語。衣藍者曰:“早起送去豬錢,收過了麼。”衣白者曰:“收過了,隻是議價本六貫,如何多出五百。”衣藍者曰:“公大郎說價太賤了,要加這數。”衣白者曰:“我已說定,兒子何得背地議加,回去罵他,即速送還。”衣藍者曰:“公索價,本來公道,多加五百也不虧,我何必為這小事傷家庭和氣。”兩人遜謝間,餘前問姓名。則一村南張姓,一北村姓朱者也。餘拱手曰:“兩位君子。”則笑謝“不敢不敢”而去。店主人曰:“兩翁先本赤貧,今家俱小康,且送兒子讀書,得過秀才,兩翁還是這樣作苦。”餘起歎曰:辛苦成家,而居心行事如此,一個不圖便宜,一個不貪非分。即小見大,其興也宜哉。
張公
吾邑大屋張姓,巨族也。兩朝科第,綿延至今。有炳垣茂才,言康熙時,門庭簪纓之盛,田千百頃。祖某公,致仕歸,孫某公,理家政,事棼如絲。家僮數十人,至有劫人新娶婦者,主人不之知,而娶婦家以縱容控郡縣,郡縣以巨家置不理。時有巡按入境,怨家以控於轅,張公不知也。
一日,有客囊金至,自稱穀商,買穀若幹擔。主人與周旋,已日正午,留客飯。飯時,有抱孩童過其旁者,主人起立。客問過者何人,答曰:“家人。”家人何乃爾?答曰:“手中抱者,叔父也。”客竦然動容,歎息而去。越數日,巡按提訊公,公跪堂下。堂上問曰:“若不識我乎,我即前日飯君家者也。某家所控情節,非要以家主知情與否為定讞。我觀君家家法之善,決不至如控者所雲,業為君解釋矣。君歸衍休,但送犯事家人來轅可耳。”公出,如命,獄遂解。
吾竊睹末世士大夫家,嫡庶之間,尊卑長幼之際,頗有難言。如張公恪守家法,真乃先輩典型。而當時獄訟之累,不自知其即免於此也。不然,以巨家構此大訟,其不破產者幾何哉?巡按君未詳姓名,不知為何等人。就其為此,即勸民孝弟之一端也,是皆可以風世。
某節婦
許炳南軍門言:吾鄉桃源某翁,年七十餘,娶妾生一子,而歿。妾某氏,知書識禮,守節撫孤。孤長七八歲,躬自課讀,至十五六時,命出就外傅。氏家縣城外,師居城中,其子晨出暮歸有日矣。
一日,暮至城門大雨,乃避立臨路店簷下。臨路店者,城門老兵某妻,賣檳榔為活,如酒家所謂當壚也。老兵酗酒無賴,日在博場,恒數夕不一歸。婦年少,微有姿。日見書生往來門前,知為某氏子,心愛之,然無自通殷勤也。是日,適見生簷下立,乃呼曰:“外邊雨濕衣,請到屋中坐。”生入,婦掩門,進以檳榔,眉目送情,作昵語挑之。生固情竇初開,不能不為動。婦留之宿,生以母嚴為辭。婦授以計,使明晨赴館時告於母,館中作夜課不能歸。歸乃宿其家。
明日如約至。至夜半,其夫歸,叩門。婦急匿生後院,開門納老兵入,老兵大醉,婦扶以就臥。聞鼾聲乃起,至後院,見生露立月下,指示頭項狀。乃返身入室,旋出。曰:“已了卻矣。”生詫問故。婦曰:“郎固教我斫若頭頸也。”生曰:“我頭頸冷,索巾及領衣,何曾教汝殺人。”婦曰:“業如此,複何言,唯同走耳。”生曰:“我母止我一子,那能同汝走?即走,必歸告母,母許而後可。”婦曰:“料汝也不能他去,汝若不來,明日到官,將汝供出,汝能脫然耶?”乃潛啟城門,令出。
生歸,徑詣母寢,叩頭言狀。母床頭故有護身寶劍,乃取以授子曰:“速往殺此婦,不爾汝即死矣。”生攜劍至婦所,紿婦曰:“母許我走,且與我防身物,汝速作炊,啖飯即走耳。”婦方俯身淅米,遽從後斫之,若有助者,婦立殞。生歸報母,母曰:“即去睡,明早飯後,即赴書館不得遲。”生如命。而街巷喧傳無頭公案,縣中紛紛緝凶不知也。
其年,氏急為子取婦,婦家不應。氏至,涕泣求之,強至再三,告媒妁曰:“我萬苦千辛撫成一子,不能不望早得孫也。”辭意哀懇,婦家乃許之。婦來一年,舉一子。氏乃大設湯餅,命子折柬遍招親族長者來。親族長者敬氏為人,近遠罔不至。是日,賀客滿堂,命子遍觴諸客酒。酒闌,氏搴簾出拜,婢捧一紙示客:狀其子與某婦事,且流涕言曰:“兒父暮年,始有此子,我若當時一舉發,則兒父之祀斬矣。今幸而有孫,請諸長者持此紙,將吾子詣縣,了此一段公案。不然,人家冤不申,而株連無辜者。眾鬼神在上,吾家能即晏然乎?且留此敗家子轉為累。”辭氣嚴厲,坐客皆色變。起曰:“謹如命。”
氏子就獄,獄立。具陳之大府,上於朝。朝廷矜其情,減子死一等留養,敕地方官以金字匾旌氏。閭雲:坐中聞及此,皆起歎曰:“此即婦,誠可謂女中豪傑矣。”惜其姓名不傳。
江南提督某公
勞黼臣茂才言:江南提督某公,少為某遊擊帳下卒,伺候一幕客甚勤謹。客相之曰:“子前程遠大,而妻宮甚奇。”與一藥丸,令佩帶終身勿遺,公拜受。其時,已聘定其鄉陸太史家侍婢,未及娶而從遊擊出師遠征,蓋年二十時事也。戰功多,洊至提督,官江南,年六十矣。其年入覲陛辭奏:請假歸娶。上問:“官至一品,年至六十,何尚未娶?”公奏稱二十從軍,四十年在外,身有王事,未敢及私事也。上問有侍妾乎?對曰:“軍中未敢取妾。”上歎息良久,溫諭歸娶。
公歸裏,問知陸太史尚健在,其侍婢則以遠人無耗,誓不嫁,年亦六十,尚為老婢也。公即詣陸自陳。陸大喜,即認婢為女,盛具奩飾,歸公。燭下相見,兩人皆白頭矣,夫人以置妾請。公曰:“肯置妾尚待今日耶。”徐言及藥丸事,出諸腰間,夫婦剖食之。明年,夫人竟生一子,及見其成立。
夫六十處女生子,古有完顏夫人矣。無獨必有對,信然。然吾竊怪彼幕客,何以能決其事於四十年前耶!噫,其神矣乎。要之非提督公抱義與夫人守貞,雖有神人,亦複何益。故曰:召福之門,不在神在人。
黃輯五廣文
餘姻丈湘西黃輯五廣文,鄉裏所稱篤行君子也。生平善屬文,而蹭蹬名場數十年,不以為戚。晚年病足,家計中落,然操持愈堅,嚐卻舉製科,卻勞績敘,官人皆以為難。
蜀中唐少軒太令延課其子,深重公之為人。嚐以五千金寄存公家,為彌補官帑計,不令其子知也。其子歸蜀,而少軒病亟,公往視,手出一紙書所存金數曰:“留此為他日證驗。”少軒曰:“我子,公弟子也,尚不能信公耶!”峻卻之。後少軒歿,其子迎喪至湘,公招至與言此節。其子愕然,謂父遺言不曾及此。公曰:“實有之。”出金於橐,封識宛然,計其年月已十數年矣。其子請以半為公壽。公曰:“非而公意也。”堅不受,其子泣謝而去。
於戲,不昧人財,不負死友,真末俗所尤難。篤行之名,斯為不愧。吾曩聞邑人子某,檢父遺篋,得借券一紙,上書巨金若幹,其人乃父執仕蜀中者。持券往索,竟無所得,痛哭而歸,遍告裏黨,相與歎恨。噫,彼獨何心哉。
戒輕薄語
語言戲人,六朝人每犯此惡習,近世亦時有之。吾鄉彭、史兩公作秀才時,同遊嶽麓,過自卑亭,見道旁一母彘,蠢然負塗。彭顧史曰:“見大豕。”史應聲曰:“公子彭生也。”彭大不堪。
有婁孝廉者,為戚家款西席史生,輕生年少,戲之曰:“‘先生登堂,其文則史。’君能對乎?”史避席曰:“對則對矣,公能不怒否?”婁曰:“對佳何怒為。”史即曰:“公子過野,既定爾婁。”滿坐哄然,婁大慚,遁去。
劉、黎兩茂才同居城南書院。一日劉戲黎曰:“爾何人哉,《四書》不雲乎,犂讀,牛之子。”黎回答曰:“爾又何人哉,《詩經》不雲乎,流讀,離之子。”劉大怒,然無如何。此皆可為輕薄取侮者戒。
一即用縣宰河南某縣少年,科第意張甚。一日,閽人持名柬入,書曰:“年愚弟某令,屬閽人問何年誼,是何地人。”其人曰:某某省人,某科副榜,貴主人鄉試同年,今赴北闈,過此特來拜,意蓋圖贈資斧者。閽人回白:令大書一紙示之,曰:“隔省認同年,會榜則可,鄉榜則不可,而況。”其人大恨,揮策徑去,入都聯捷,亦得知縣,適宰河南令所籍縣,而河南令以浮躁免官家居。一日,關說公事至縣,亦不知縣宰即前日遣去之副榜也。謁入旋持出,上書一行曰:“鄉宦說人情,現任則可,解任則不可,而況。”某大悔悟而退。此等報複,雖非大君子所為,然亦足使輕薄侮人者,知有此狹路相逢之一日,庶不敢侈然自肆也乎。
某君為孝廉時,落魄京邸,衣履敝陋。偶過琉璃廠書肆中,見華服兩少年據案觀書,某亦手取一編觀之。中一麵白者笑曰:“耗子亦拖生薑。”某釋書走出,見車馬在門,問輿夫,知其姓名,則京堂某公子也,心記之。後成進士,官刑曹,提調秋審。某公子勢敗,以事得罪,罪在重輕之間。某君周內議,重定讞。時某公子堂下呼曰:“我罪那便至此。”某君笑曰:“今知耗子拖生薑否?”某公子戄然省悟,乃作忿恨語曰:“耗子誠惡,但防貓兒來耳。”公子有父執,頗不直其事。後為大司寇假他事劾某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