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很好(2 / 2)

話說回來,既然不一定“很”好或“真”好,甚至於壓根兒就不一定“好”,為什麼不沉默呢?不沉默,卻偏要說點兒什麼,不是無聊的敷衍嗎?但是沉默並不是件容易事,你得有那種忍耐的功夫才成。沉默可以是“無意見”,可以是“無所謂”,也可以是“不好”,聽話的卻頂容易將你的沉默解作“不好”,至少也會覺著你這個人太冷,連嘴邊兒上一點點敬意和同情都吝惜不給人家。在這種情景之下,你要不是生就的或煉就的冷人,你忍得住不說點兒什麼才怪!要說,也無非“很好”“真好”這一套兒。人生於世,遇著不必認真的時候,樂得多愛點兒,少恨點兒,似乎說不上無聊;敷衍得別有用心才是的,隨口說兩句無足重輕的好聽的話,似乎也還說不上。

我屢次說到聽話的。聽話的人的情感的反應,說話的當然是關心的。誰也不樂意看繼尬的臉是不是?廉價的敬意和同情卻可以遮住人家尷尬的臉,利他的原來也是利己的;一石頭打兩鳥兒,在平常的情形之下,又何樂而不136為呢?世上固然有些事是當麵的容易,可也有些事兒是當麵的難。就說評論好壞,背後就比當麵自由些。這不是說背後就可以放冷箭說人家壞話。一個人自己有身份,旁邊有聽話的,自愛的人那能幹這個!這隻是說在人家背後,顧忌可以少些,敬意和同情也許有用不著的時候。雖然這時候聽話的中間也許還有那個人的親戚朋友,但是究竟隔了一層;你說聲“不很好”或“不大好”大約還不至於見著尷尬的臉的。當了麵就不成。當本人的麵說他這個那個“不好”,固然不成,當許多人的麵說他這個那個“不好”,更不成。當許多人的麵說他們都“不好”,那簡直是以寡敵眾;隻有當許多人的麵泛指其中一些人這點那點“不好”,也許還馬虎得過去。所以平常的評論,當了麵大概總是用“很好”“真好”的多。一背後也說“很好”“真好”那一定說得重些慢些。

可是既然未必“很”好或者“真”好,甚至於壓根兒就未必“好”說一個“好”還不成麼?為什麼必得加上“很”或“真”呢?本來我們回答“好不好?”或者“你看怎麼樣?”等問題,也常常隻說個“好”就行了。但是隻在答話裏能夠這麼辦,別的句子裏可不成。一個原因是我國語言的慣例。單獨的形容詞或形容語用作句子的述語,往往是比較級的。如說“這朵花紅”,“這花朵素淨”,“這朵花好看”,實在是“這朵花比別的花紅”,“這朵花比別的花素淨”,“這朵花比別的花好看”的意思。說“你這個主意好”,“你這篇文章好”,“張三這個人好”,“這東西好”,也是“比別的好”的意思。另一個原因是“好”這個詞的慣例。句裏單用一個“好”字,有時實在是“不好”。如厲聲指點著說“你好!”或者搖頭笑著說,“張三好,現在竟不理我了。”“他們這幫人好,竟不理這個碴兒了。”因為這些,要表示那一點點敬意和同情的時候,就不得不重話輕說,借用到“很好”或“真好”兩個語了。

1939年10月15~16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