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堅持真抓實幹,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績。在過去三年中,我們始終堅持勤政務實,真抓實幹,使經濟建設獲得較快發展,其中有不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農業和農村工作,在政策上繼續穩定和完善農村經濟政策,普遍推行了“兩田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工作中,繼續突出一個基礎(糧食)、兩個支柱(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在糧食生產方麵,集中精力抓“一穩三攻”。即:穩中稻、攻小麥、攻玉米、攻再生稻,積極推行良種、良法和行之有效的糧食增產措施,使全縣糧食產量實現了穩產、高產。1990年,我縣被評為四川省農業抗災奪豐收先進縣。在多種經營方麵,因地製宜調整糧經用地比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麵積,並根據良種良法、成片集中的要求,大搞開發農業,開發出一批優質良種基地。特別是生豬、茶葉、夏布、蠶桑、烤煙等項目,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全縣能繁殖母豬已發展到近十萬頭,出現了百萬仔豬出榮昌的喜人局麵;茶葉生產通過及時調整結構,在紅茶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仍穩步發展;麻織夏布銷售形成了拳頭,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蠶桑生產從1990年起連續大抓三年,全縣農村人平超過了100株桑,烤煙種植從無到有,1992年發展到8000畝。在鄉鎮企業方麵,根據我縣基礎薄弱的現狀,我們始終堅持大力發展的方針,特別是小平同誌南方談話後,我們把鄉鎮企業擺到經濟工作的主體地位,作為中心的中心來抓,使鄉鎮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60040萬元,比上年增長60.8%,安富區率先成為全縣第一個億元區。1992年,我縣鄉鎮企業工作獲得市政府二等獎。同時,全縣還投入資金3005萬元,為今年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在農田基本建設方麵,為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我們以“三大工程”建設為重點,努力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其中1990年首次被評為市的一等獎;綠化工作取得較大進展,1991年“消滅宜林荒山”獲市一等獎。在扶貧工作方麵,堅持開發與扶貧並舉,三年間對全縣11個貧困鄉共批準立項50餘個,投入扶貧資金232萬元,全縣11個貧困鄉已全部脫貧,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500元以上,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
在國營集體工商企業工作中,我們堅持“改革、效益、發展”的方針,以搞活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使全縣工商企業在困難中穩步發展。
在改革方麵,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探索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以“三項製度”改革為核心,在商業企業實行“四放開”、工業企業實行“五自主”、基層供銷企業試行“雙保”責任製;進一步推行和完善廠長(經理)負責製,以及工效掛鉤、效益目標責任製;按照產銷一體和規模經營的要求,推動企業的改組和聯合,組建了全縣性的夏布公布、煤炭公司、酒類公司、機電公司等。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在全縣範圍推行了生豬定點屠宰工作,不僅市政府在榮昌開現場會加以推廣,而且還在1992年全國食品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作了書麵發言,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效益方麵,通過開展“質量、品種、效益年”和“雙增雙節”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對企業的管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逐步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根據市場需求和榮昌資源優勢,抓住骨幹、突出重點,積極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努力增加適銷對路產品;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促銷活動;狠抓企業的扭虧增盈工作,使企業在困難中有了新的轉機。1992年,我縣商業效益考核獲市政府二等獎。在發展方麵,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新上了一批投入大、起點高、見效快的項目;同時,依靠技術進步,大力加強技改工作。三年間,完成了縣氮肥廠、水泥廠、太空棉廠、印刷廠、翻胎廠、汽車大修廠、肥皂廠、工藝陶廠、服裝廠、飼料公司的技改和新建。武興煤礦的洗煤工程正在抓緊進行,肉聯廠技改工程和火電廠建設工程經過大量工作,已正式經上級批準。在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流通、財稅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