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站在新起點 開創新局麵(1 / 1)

當前,我們麵臨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或正在發生著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國內看,黨的十六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指出:“鄉鎮企業為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作出了曆史性貢獻,今後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仍將發揮重要作用。”要求:“加快調整和改革,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開創鄉鎮企業發展的新局麵”。市委、市政府對我市鄉鎮企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也寄予了厚望。從自身看,一方麵,重慶中小企業局(鄉鎮企業局)的設立和職能職責的調整,使我們擔負著新的更重要的曆史任務;另一方麵,也要看到,由於我市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總體素質不高,在變化了的環境中,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競爭,往往會處於不利地位。在這種新形勢下,如果沒有創新精神,我們的工作就很可能停留在過去的老套套上,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按照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麵,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密聯係實際,認真研究怎樣適應變化了的主客觀情況,站在新的起點,開創新的局麵,促進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站在新的起點,開拓新局麵,主要是包含以下五個“新”:一是新起點。中小企業局(鄉鎮企業局)的設立,不僅是機構名稱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職能配置發生了變化,弱化了管理職能,強化了服務職能,擴大了服務對象。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從稱謂上講,是三類不同的企業,但事實上,這三類企業是相互交叉融合的。中小企業是從規模上劃分的,它包括了絕大多數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但不包括其中的大型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是從所有製上劃分的,它包括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但不包括其中的國有、集體企業;鄉鎮企業是從地域上劃分的,它包括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但不包括其中城市裏的企業。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三類企業同時抓,三方麵的政策同時用,隻要對企業發展有利,就應該打破地域、規模和所有製界限,一視同仁促發展。我們必須站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切實轉變職能,搞好指導服務工作。

二是新任務。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和《鄉鎮企業法》的規定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的各級工作部門要以優化發展環境為重點,指導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完成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增長、活躍城鄉市場三大任務。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一個重點、三大任務”紮紮實實地抓好推動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各項工作。

三是新機遇。目前,我市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麵臨著三大新機遇。一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移民開發和重慶直轄帶來的發展機遇;二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製造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加工製造業向內地尤其是向西部地區轉移,我市主城區的加工製造業向郊外轉移的“三大轉移”機遇;三是,隨著《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的扶持和服務措施的貫徹落實,必將為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四是新思路。麵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步伐加快和我國入世的形勢變化,我們指導企業發展也要有新的思路。從我市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的現狀看,在發展思路上,要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企業體製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對外開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二次創業”目標,在不斷增加經濟總量的同時,大力提高企業的發展水平。

五是新方法。《中小企業促進法》明確了工作部門的職能是指導和服務。因此,我們各級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工作部門,要適應新的形勢,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在工作指導上,淡化微觀管理,強化協調服務,不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工作作風上,加強調查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上,著力為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的外部環境;在工作方法上,要突出重點,圍繞“十五”期間培育“五百典型”的目標,把主要著力點放在抓好重點鎮(街)、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名牌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上。

我們要深入思考,認真研究每個“新”的內涵,把它們具體化,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2003年1月17日在區縣中小企業局長會上的講話摘要)